1.创新高职成人教育培养模式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生源明显下降、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下滑的形势下,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我校成人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经过调研,我们认为,高职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从偏重文化素养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因此,我校大胆探索“学历+技能”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了传统学历教育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解决了非学历教育只考查实践操作技能而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员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同时还能获取技能证书。这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工作技能,而且还提高了学员参加培训学习的兴趣,深受企业和学员欢迎。
在学习制度上,我们实行弹性学制,把以学校为核心转变为学校和企业合作,工作和学习结合,把课堂设在企业。在教学内容上,把以校内课堂为主,注重理论系统性转向理论和实践并重,强调实践技能,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衔接与一致。在学习方法上,把以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为主要学习场合转变为以工厂、车间为主,把学校办在工厂,把课堂设在车间,实行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在教学评价上,改变过去的只重视学科标准和学习知识考试为学生技能水平、企业、社会和校内综合评价。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知识型教师队伍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聘请行业企业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并达到一定比例。
我校的成人教育由传统的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同步进行,并重发展。学院立足于自身的实验实训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结合淮安市当地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加大对区域企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我校于2011年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淮安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按照“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富士康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富士康根据企业产品结构和行业发展变化情况,学校根据所涉行业技术发展和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训方案,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双方根据课程需要共同选派任课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不仅可以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实践的不足,还调动了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了成人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有力地支援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高职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2.建立高职成人教育培训基地
高职成人教育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企业人员,目标是将他们培养成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开展成人教育过程中,我们背靠学院、依托企业,逐步探索出立足高职专业、面向市场、产学结合、服务企业的办学之路。充分利用学院现有优质资源,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立足区域发展,瞄准行业动态,贴近企业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校的“发动”、政府的“推动”、行业的“拉动”和企业的“互动”形成合力,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磁场”的形成。我校在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淮安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积极开展调研和预测,按市场紧缺、企业需要,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把授课地点设在富士康工厂内。按企业需要设置课程,由我校教师和富士康高水平技师共同教授课程,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真正衔接。
3.建立高职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www.zuozong.com)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全日制技能型人才,它也是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对本企业的优秀青年员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可以与大型企业进行产业化方式的合作,以保证能为企业提供各种类型、层次的培训,直接培养出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服务第一线的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优势互补的合作主体、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多元拓展的合作领域、科学合理的合作体制、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都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行业、企业培训对接。
4.依托高职专业优势、发挥职业培训职能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依托其本身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培训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社会高层次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企业对培训的需求也在变化。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不能脱离自身的学科和专业来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如果在定位上与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相同或相近,就会导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同质化发展。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改革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发挥职业特色,加强技能训练,与企业合作,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参与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也可借助社会办学力量,构建多元合作平台,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合理合法利用和吸收社会办学资源,与本地区乃至省内外的培训机构深度合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服务面向,做大做强优势培训项目。深入企事业单位,拓宽从业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的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为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