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挺进欧洲的匈奴:阿提拉的子孙终结

挺进欧洲的匈奴:阿提拉的子孙终结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提拉对美女有着无尽的欲望,来自不同民族、数不胜数的后妃给他生下一大堆儿子。埃拉克死后,匈奴帝国正式瓦解,日耳曼人瓜分了阿提拉的帝国。人们像庆祝阿提拉本人死亡一样庆祝阿提拉儿子的阵亡。这其中最有名的无疑要数阿提拉的孙子、斯皮德国王阿达里克的外甥蒙克。从此以后,再没有阿提拉的子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时,阿提拉的另一个亲信埃德克的影子出现在奥雷斯面前。

挺进欧洲的匈奴:阿提拉的子孙终结

中国有句古话:“家贫出英才。”阿提拉对美女有着无尽的欲望,来自不同民族、数不胜数的后妃给他生下一大堆儿子。这些富家子弟会给匈奴帝国带来什么呢?除了瓜分遗产,这群败家子什么都不会做。辉煌一时的匈奴帝国在他们手里像一颗流星,迅速消失在天际尽头。

19世纪中叶,投入日耳曼人怀抱的阿尔帕德大公的后裔们终于开始讨厌那些一身鱼腥味的穷亲戚。匈牙利人把自己的祖先定格在乌拉尔山麓,再也不愿向东看一眼。

驮着战国秦汉,蹄踏着新莽、西晋两个政权,狂飙卷起欧洲诸多民族大迁徙的硝烟,一代天骄——匈奴,这个曾经无比鼎盛的王朝在公元500年前后终于走完其辉煌的历程,像一颗无比耀眼的巨星,陨落在恒久的历史天空。

崇拜英雄,依赖英雄,是草原民族文化的先天弱点。阿提拉,作为匈奴西迁后最伟大的英雄,创建了庞大的匈奴帝国,把东方的草原文明强行移植到罗马文化圈,在欧洲产生史无前例的巨大震撼,极大地加速了腐朽的罗马帝国的灭亡,对欧洲的封建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先王的巨大光环“阴影”中成长起来的子孙们往往不是英雄。阿提拉的子民秉承了草原先民的传统,财富任由英雄取,美女任由他先选。偏偏阿提拉对美女有着无尽的欲望,来自不同民族、数不胜数的后妃给他生下一大堆儿子。在这些儿子中选择继承人无疑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阿提拉的意外死亡,使他没有机会完成这项重任,辉煌一时的匈奴帝国也因此像一颗流星迅速消失在天际尽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阿提拉的匈奴帝国实行的是金字塔状的统治架构,属下的日耳曼民族依据力量强弱分别处于不同的等级。因为时间短暂,这个临时的民族聚合体还根本没有形成共同的民族观念。大家只是因为惧怕阿提拉的威权或羡慕他的武功,才走到一起。阿提拉死后,长子埃拉克继承了王位。但是埃拉克并没有什么可以服众的军功,唯一一次独立率军进攻波斯还大败而回。他的弟弟们纷纷提出要封地,要求把父王属下的各个日耳曼部族瓜分,让他们像埃拉克当年统治阿卡吉里人那样。他们的母亲来自不同民族,这些娘家人成了他们各自的依靠。匈奴帝国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危险。

原来处于二等公民地位的、人多势众的东哥特、斯皮德、斯基尔等部族现在谋求的是独立或自治,他们在耐心地寻找着机会。

公元454年年底,埃拉克希望杀鸡儆猴,出动大军驱逐了争权夺利的埃尔纳克等王子,把他们一直赶到黑海岸边。但在回师到匈牙利内塔德河畔的时候,埃拉克突然发现,一支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日耳曼民族联军正等待着他的疲惫之师。

有关这场战斗的情况模糊不清,我们只能推测战场是一片灌木丛生的沼泽地,日耳曼人占据着高处的丘陵,匈奴骑兵和弓箭的优势无法发挥,而另一些日耳曼人临阵叛变又截断了他们的归路。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斯皮德人的长矛、哥特人的短剑、匈奴人的弓箭、斯基尔人的步兵、赫鲁利人的轻巧武器和阿里人的重武器,或互相结盟,或互相为敌,打在了一起”。最后,日耳曼人取得了胜利,匈奴人损失7000余,埃拉克也喋血沙场。

埃拉克死后,匈奴帝国正式瓦解,日耳曼人瓜分了阿提拉的帝国。东哥特人占领了肥沃的潘诺尼亚,斯皮德人进驻现在的罗马尼亚一带,斯基尔人停留在多瑙河与提苏河之间的土地上。他们先后被东罗马帝国授予同盟者的身份。

退守乌克兰草原的匈奴人在休养生息了7年后,在阿提拉之子邓格西克的率领下再次西进,试图恢复帝国的荣光。公元462年,他们绕开斯皮德人,直接突袭了潘诺尼亚草原上的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勉强抵抗了一阵,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仓皇退走。不过,此时的匈奴人毕竟势单力薄,人口稀缺成了他们的致命伤。在坚持了几年后,卷土重来的东哥特人又把他们赶出了匈牙利。无路可走的邓格西克决定沿多瑙河南下,进攻昔日的手下败将东罗马帝国。但是,此时的东罗马已经恢复元气,公元468年,匈奴骑兵在东罗马境内遭到坚决的阻击,邓格西克当场毙命,首级被割下来送往君士坦丁堡展览。这场胜利对于东罗马来说无异于一次解脱,从遭受匈奴人残酷打击的深深创伤中解脱。人们像庆祝阿提拉本人死亡一样庆祝阿提拉儿子的阵亡。匈奴人的最后一次西进努力宣告失败。

剩下的大部分匈奴人退回到乌克兰草原,恩内泽尔、乌尔丁达尔两位王子带领部分族众占据了达西亚,另外有一些小股的匈奴人散落在潘诺尼亚草原和东罗马帝国各地。对于这些已经不构成威胁的匈奴人,东罗马政府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授予他们与日耳曼人同样的“同盟者”身份。因为这些人可以替东罗马政府开垦荒无人烟的土地。另外,匈奴雇佣兵的勇敢善战很受东罗马人喜爱,此后200多年里,几乎每一次大规模战争中都能看到匈奴人的影子。这其中最有名的无疑要数阿提拉的孙子、斯皮德国王阿达里克的外甥蒙克。

公元532年,君士坦丁堡发生严重骚乱,查士丁尼大帝的皇后提奥多拉从城外召来军队镇压暴民。这支部队的步兵司令是著名的贝里萨留,骑兵司令就是蒙克。胜利后的蒙克被查士丁尼大帝封为伊利里亚省总督。但伊利里亚的东哥特人很快又开始叛乱,蒙克和他的儿子在敌军中被砍死。从此以后,再没有阿提拉的子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匈奴人和西罗马帝国的关系一直不错,尽管曾经刀枪相见,但拉文纳当局对匈奴雇佣兵依然十分欣赏。阿提拉的亲信奥雷斯的老婆是罗马贵族,匈奴帝国崩溃后,奥雷斯顺理成章地带着大量黄金和一批匈奴雇佣军回到罗马,投到帝国总司令里西梅尔麾下。里西梅尔的父母分别是苏维汇人和哥特人,蛮族出身使他一直不敢称帝,只能充当幕后人物。他把一个又一个皇帝扶上台,然后又一个接一个地废黜。奥雷斯对里西梅尔忠贞不贰,直至坐到副总司令的高位。里西梅尔死后,奥雷斯也学着他的样子立了三个傀儡皇帝,最后干脆把皇位送给自己的儿子罗慕洛。

这时,阿提拉的另一个亲信埃德克的影子出现在奥雷斯面前。埃德克对匈奴帝国忠心耿耿,阿提拉死后,他尽心扶持埃拉克,埃拉克死后,埃德克回到自己的民族中间。他的儿子奥多亚克后来成了西罗马的雇佣兵,并迅速成长为领袖。奥多亚克要求获得同盟者身份和三分之一的意大利国土作为领地,遭到奥雷斯的拒绝。奥多亚克马上起兵,攻占拉文纳,废黜了罗慕洛。

废黜了皇帝后,奥多亚克把西罗马帝国的国徽送给了东罗马皇帝芝诺。芝诺犹豫不决,没敢接受,但是西罗马帝国从此失去了皇帝。历史学家们因此把公元476年作为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的时间。末代皇帝罗慕洛和罗马城的建立者、传说中母狼哺育的所谓战神之子罗慕洛名字完全一样。西罗马帝国就在这样一种充满讽刺的历史氛围中走到了历史尽头。阿提拉没有完成的任务,就这样由他的两位股肱大臣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政权就这样间接地被另一个伟大的东方政权驱赶过来的野蛮人消灭了。

随着埃尔纳克逃到黑海北岸的匈奴人逐渐分裂为两大部落:乌屈古尔部和库特古尔部。前者主要居住在顿河以东一带,后来曾经在伏尔加河上游一带建立大保加尔王国;后者在顿河以西游牧,一度回到巴尔干半岛,建立黑保加尔王国,也就是现代保加利亚的前身。(www.zuozong.com)

乌屈古尔部不忘昔日的帝国荣光,曾经多次向多瑙河流域的帝国故地进军,但遭到东哥特人的顽强阻击,徒然为对手增加了几段可供追忆的光辉历史。但是在东罗马帝国面前,他们却依旧可以纵横无阻,从公元493年到535年,乌屈古尔部连续三次渡过多瑙河,进犯色雷斯和马其顿等地。

为了解除外在压力,东罗马政府开始运用外交手段和巨额贿赂,挑拨匈奴两部的关系。最后,乌屈古尔部上钩,掉头进攻库特古尔部。后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沉重打击。无缘无故遭到打击的库特古尔部非常愤怒,把怒火完全撒到幕后黑手东罗马帝国头上。公元558年库特古尔部在国王扎伯尔干率领下大举讨伐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虽然奋力阻击,仍然不起作用,君士坦丁堡又一次被匈奴人围困。最后,还是老将贝里萨留出马,才把敌人赶走。

扎伯尔干撤兵后,怒气未消,开始对乌屈古尔部展开报复行动。两个部落之间的残杀从此成为匈奴人的唯一主题。不过,他们的战斗没进行多久,就停了下来,因为东方来了一个更横的家伙,这就是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也就是中国史籍中所说的柔然人。他们是蒙古草原的第三个主人。不过运气比较差,柔然民族南下时碰到了他们的前辈,刚刚开始汉化、野性尚存的鲜卑人。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坚决阻止了柔然人的南进,并给予了他们很大的打击。柔然人无奈,只好走上匈奴人的老路——西迁。

面对新对手,匈奴两部依旧没有悔改,仍然各自为战,结果没费多少工夫就被阿瓦尔人吞并。叱咤风云700余年的匈奴民族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本书开头,我们提到有一批匈牙利人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他们匈奴族的身份。那么,匈牙利人到底和匈奴人有没有关系呢?

匈牙利人是欧洲唯一不属于印欧民族的群体。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匈牙利民族起源于伏尔加河流域,最早以渔猎为生,后来过渡到游牧。大概从5世纪中叶开始,匈牙利人开始从乌克兰草原向西移动,并经过了亚速海北岸的大沼泽,进入第聂伯河和多瑙河下游一带。10世纪时,7个部落结成联盟,其中马扎尔部最强大,他们的领袖阿尔帕德被推选为大公。匈牙利人因此被欧洲人称为马扎尔人。

阿尔帕德大公后来率众参加了东罗马帝国对保加利亚国的战争,但老巢因此空虚,被拜谢涅人抢走了。阿尔帕德大公无奈,只好率众向喀尔巴阡盆地退却,最后辗转来到匈牙利平原。此时的日耳曼人已经完全变成定居农民,面对跃马横枪、飞箭四射的马扎尔人手足无措,不断发出“上帝保佑我们免遭马扎尔人毒手”的恐慌祈祷。但是后来,他们败在德国国王鄂图一世手下,欧洲人宣称他们只有7个人生还。

阿尔帕德大公的后裔圣·伊斯特万几经坎坷,于公元1000年正式建立了匈牙利王国。

从匈牙利人的早期历史来看,他们和匈奴似乎脱不了干系。5世纪中叶,正是匈奴由盛转衰,向乌克兰草原撤退的时候。匈牙利人向西进发,所过之处正是匈奴人的领地,双方不可能没有任何关系发生。另外,在匈牙利草原上,还有很多小股的匈奴人没有走,他们选择了留下来的定居生活。19世纪以前的匈牙利学者,也不否认本民族和匈奴人的联系。19世纪初,著名学者克勒希·乔莫·山多尔还曾亲自前往中亚寻找本民族的摇篮。

但是,1867年匈牙利被兼并进奥匈帝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支持的“芬兰—乌格尔”学派的观点被官方采纳。这一学派依据语言学研究成果认定匈牙利语属芬兰—乌格尔语系,由此认定匈牙利人的祖先同芬兰—乌格尔民族比较亲近,与匈奴人没有关系。但是,处于二等公民地位的匈牙利人并不认可这一观点,因为他们的阿尔帕德大公本人就曾宣称自己是阿提拉的曾孙。在匈牙利民间流传着:“阿提拉活了150岁,统治了全世界100年。如果士兵们在战场上仰望星空,就能看见他和他的儿子们正在为匈牙利的独立同德国侵略者(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同属于日耳曼民族)奋战。”

我国学者何震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撰写《匈奴与匈牙利》一文,指出匈牙利人的生活习惯中有很多同匈奴人类似。如朝拜日月、以左为尊、脱帽谢罪,等等。何先生还举了很多语言上的例子。如匈奴称父亲是“阿爸”,匈牙利人称“Apa”;匈奴称母亲是“唉起”,匈牙利语是“Anya”;匈奴称儿子是“格给”,匈牙利人称“Gyerek”;匈奴称伯叔是“霸给”,匈牙利人称“Bacsi”;匈奴叫马是“马瑞”,匈牙利人称“L—O”(同“骡”相近),等等。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研究成果。

不过,匈牙利独立后,政府并没有改变奥匈帝国时的观点,现在,官方历史结论依旧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最早来自欧亚大陆交界地带乌拉尔山麓附近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不是匈奴人,也不是匈奴人的亲戚。可问题是,这支游牧于乌拉尔山麓的民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匈牙利“一战”后才获独立,作为欧洲的一个“新”成员,在战后欧洲的三个大国中,他们至少需要融入其中的一方。

驮着战国、秦汉,蹄踏着新莽、西晋两个政权,狂飙卷起欧洲诸多民族大迁徙的硝烟,一代天骄——匈奴,这个曾经无比鼎盛的王朝在公元500年前后终于走完其辉煌的历程,像一颗无比耀眼的巨星,陨落在恒久的历史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