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挺进欧洲:匈奴与罗马帝国的最后梦魇

挺进欧洲:匈奴与罗马帝国的最后梦魇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哥特人成为罗马帝国长期挥之不去的可怕梦魇,并最终成了帝国的掘墓人。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哥特人,罗马帝国在几次清剿不利后,迫于国内动乱的压力,开始采用绥靖政策,每年给哥特人一笔丰厚的补助金,来换取他们在巴尔干一带安静地生活。奥斯特罗塔死后,克尼瓦成为他的继承者,他是东哥特人的第一位国王。

挺进欧洲:匈奴与罗马帝国的最后梦魇

为了不饿死,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走出一群饥肠辘辘的家伙。因为起床时间晚了一点和造了一座堪称豆腐渣工程的浮桥,他们分道扬镳,从此给罗马人制造了三个难缠的对手。这群占据了从波兰到乌克兰广阔土地的日耳曼人,在约丹内斯笔下重新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哥特人。

只要打开罗马帝国地图,就不难看出高卢北部平原的战略地位是多么重要。一旦此处有失,山南高卢、西班牙,以至于意大利北部,都将成为对方的打击目标。对于日耳曼人来说,高卢北部平原则是他们千年不遇的乐土,向西扩张是他们必然的政策。但慑于罗马兵团的声威,在恺撒征服高卢之后进入高卢的日耳曼人基本是和平迁徙,莱茵河一线虽然仍是罗马军团防御日耳曼人侵入的主要边防地带,但是地位已经不那么突出,因为后来的日耳曼人把南下的路线转到了东欧的多瑙河流域。在这里,哥特人成为罗马帝国长期挥之不去的可怕梦魇,并最终成了帝国的掘墓人。

关于哥特人,还有一个看起来并不怎么美丽的传说。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于经常性的粮食缺乏,急剧增加的人口越来越难以平安地生活下去。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分家。最早动手的是伦巴底人,他们用抽签的办法把三分之一的人口“赶”走了。现在,轮到哥特人做决定了。

在波罗的海北岸,几十个心事重重的人正在荒凉的海滩上走来走去,商量着怎样填饱自己的辘辘饥肠,而这现在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在苦苦熬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之后,他们去年的粮食储备已经枯竭,今年百年一遇的洪灾又淹没了沃土,仅有的几头牲畜都已然骨瘦如柴。更加糟糕的是,就连在附近这几块微不足道的土地上的居住权,他们也要靠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才能获得。怎么办?经过讨论协商,他们痛苦地做出决定:学习伦巴底人,把全体人民分成男女老幼比例大致相同的三部分,然后抽签,决定其中哪一部分应该穿越大海,给同族腾出一块空间,到遥远的南方另外寻找新的家园。这个部落就是后来让罗马人闻风丧胆的著名的“哥特人”。

和所有蛮族一样,哥特人办起事来雷厉风行,几乎就在抽签结束的同时,三艘装备齐全的木制帆船就停靠在海岸边了。

当三艘哥特帆船渡过波罗的海,刚刚抵达现在的波兰海岸,他们之间就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情:三艘帆船并没有同时抵达目的地,因为有一艘船上的人很懒惰,在划桨时不肯出力,所以比其他两艘船到得晚。三艘船上的人为此大吵了一架,最后决定干脆分道扬镳:前两艘船上的人们气呼呼地向南走了,第三艘船上的人则待在原地,不再迁移。据说他们的亲戚们以后不再称他们是“哥特人”,而是赠给他们一个侮辱性的名字:斯皮德人,也就是“懒虫”的意思。斯皮德人虽然“懒惰”,可能征善战,很快就在这里站稳了脚跟,然后不断南下,打得当地的汪达尔人痛哭流涕,俯首称臣。

与斯皮德人分手后,那些勤快的哥特人开始向东方的西徐亚进发。据说那里全是一马平川的沃土,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而这正是哥特人所擅长的。可是好事多磨,他们前进的路上流淌着一条宽阔的维斯瓦河。这附近都是草地,没有树林,他们无法造船,于是就用随手能够捡到的一些灌木造了座浮桥。结果浮桥的质量太差,哥特队伍刚过了一半,它就坍塌了。不少哥特人淹死在河里,更多的则被就此分开。第一条船上的人已经到了东岸,而第二条船上的人却被留在西岸。他们不敢再造浮桥,于是留在维斯瓦河的中游平原上生活。第一条船上的人担负着在遥远的东方振兴整个哥特民族的希望,继续向前进发。

当时的多瑙河中下游流域是萨尔马特人的地盘。萨尔马特人兴起于中亚,同匈奴人一样是游牧民族。兴起不久,他们就把原来的主人西徐亚人赶往欧洲。随着人口的增加,中亚草原不再是美丽的家园,更像个贫民窟,于是萨尔马特人走上西徐亚人的老路,向外迁移。不知道是心有灵犀,还是近邻波斯太过强大,萨尔马特人也把目标瞄向了欧洲。倒霉的西徐亚人只好再次向西迁徙,逐渐分散到欧洲各个角落。萨尔马特人顺利地占领了辽阔的乌克兰草原,随后穿过喀尔巴阡盆地,占据了多瑙河中下游。

但是多瑙河流域地势崎岖,森林密布,根本不适合游牧民族生活。定居下来的萨尔马特人旺盛的斗志逐渐被定居生活消磨掉了,原本战无不胜的铁骑也被森林和河水冲刷干净。但是,对于出身森林部落的哥特人而言,这里绝对是一块乐土。于是,他们开始对萨尔马特人发起进攻,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战斗意志已经消磨殆尽的萨尔马特人赶走,一边打一边走,直到看到“被深蓝色的海水冲破了的寂静天涯”——黑海的一片汪洋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样,从波兰南部到乌克兰,都成了哥特人的天下。

哥特人可没有萨尔马特人那么老实,没多久他们就开始越过多瑙河进入罗马领土。起初还是和平交往,很多壮汉成了罗马人的雇佣兵,一些人还进入罗马的手工作坊打工,学到很多先进技术。主动到哥特地区做生意的罗马商人则教会了他们使用货币。但是,同样崇尚武力的哥特人还不懂得谈判和妥协,稍微受一点委屈就想用武力解决。于是,同罗马人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哥特人,罗马帝国在几次清剿不利后,迫于国内动乱的压力,开始采用绥靖政策,每年给哥特人一笔丰厚的补助金,来换取他们在巴尔干一带安静地生活。

公元248年,正当罗马庆祝它的建城千年纪念日时,哥特人突然开始进犯莫西亚行省,因为新任罗马皇帝菲利普取消了应当“赐予”他们的补助金。菲利普是继马克西米努斯之后另一个异族皇帝,不同的是,他来自西亚,是个阿拉伯人。

不知道是财政困难,还是为了给千年庆典计划增加一份荣耀,反正菲利普做出了这个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www.zuozong.com)

此时的哥特人已经不是当年饥肠辘辘到处找饭碗的流浪汉,他们已经是整个东欧的主人。为了教训一下不知好歹的罗马人,哥特王奥斯特罗塔决定大干一场。

公元248年盛夏,奥斯特罗塔率领30余万大军,水陆并进。罗马主帅迪西乌斯命令部队坚壁清野,以静制动。哥特人不知道怎么攻城,忙活了几个月没有成果,后勤补给逐渐出现困难,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收兵回国。

在奥斯特罗塔失败撤兵后,斯皮德人对他们发起了攻击,哥特人在遭到打击后发生分裂,以德聂斯特河为界,东部的被称为东哥特人,西部的叫西哥特人。

奥斯特罗塔死后,克尼瓦成为他的继承者,他是东哥特人的第一位国王。为了报昔日的一箭之仇,克尼瓦重新组织了一支大军,于公元250年再次进犯罗马帝国。这时已经做了皇帝的迪西乌斯急忙率军昼夜兼程地赶往巴尔干救援。

克尼瓦避实就虚,避开罗马军主力,包围了菲利浦波利。菲利浦波利兵微将寡,一部分丧失信心的士兵主动开城投降。哥特军洗劫了这座富庶的都市,在获得足够的战利品后士气大增。公元251年7月,双方主力在莫西亚北部山区相遇。克尼瓦出人意料地率领精锐部队从罗马大军背后冒出来。罗马军阵脚大乱,混乱不堪,损失惨重。但哥特人却出人意料地后退了。急于挽回面子的迪西乌斯皇帝下令追击。当追到一片沼泽地时,哥特人突然从四面八方冲过来,像狩猎一样追逐着罗马士兵。罗马人四散奔逃,不是死在哥特人的枪下,就是被沼泽无情地吞没。迪西乌斯本人也死在乱军之中,成为第一个被日耳曼人杀死的皇帝。

因为没有全盘的战略构想,胜利的哥特人只是四处劫掠,没有趁机向帝国腹地进攻。迪西乌斯的部下迅速拥立加卢斯总督做了皇帝。为了能够立即返回罗马,避免元老院另立新君,加卢斯赶紧与克尼瓦讲和。哥特人可以带走自己的所有战利品和战俘,罗马帝国则恢复每年支付给对方的补助金(其性质已经变成了“贡金”)。

公元253年,东哥特人再次深入巴尔干半岛,一路打到小亚细亚腹地。善于学习的哥特人还组织起一支海军,袭击了黑海、爱琴海沿岸的城市和港口,阻断了罗马帝国的一条重要粮道。

其他日耳曼部落也趁机发动进攻。公元259年,高卢的阿勒曼尼人居然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一直打到了罗马城下。从莱茵河前线快速返回的伽利埃努斯皇帝在米兰城郊截住了这些日耳曼人,并且将其彻底打垮。据说,他只用了1万罗马人就击溃了30万好战的敌人。次年春天,伽利埃努斯又深入敌境,大破马科曼人,马科曼人被迫投降。为了笼络马科曼人,伽利埃努斯娶了马科曼国王的女儿琵琶公主,作为交换,马科曼人移居潘诺尼亚。伽利埃努斯很快被这位金发美女迷住了,可是傲慢保守的罗马人死活不肯承认这桩婚事,背地里给公主加了一个“妾”的侮辱性名号。

公元268年,哥特人再次洗劫了希腊和小亚细亚,但在回师的路上被罗马人截了个正着,地点是马其顿南部的奈苏斯城郊山谷。经过多日的血战,哥特人在丢下5万多具尸体后狼狈逃跑。罗马帝国获得了久违的对日耳曼人的最大胜利。不久,伽利埃努斯的继承人克劳狄二世又在莫西亚歼灭了一支庞大的哥特军队,克劳狄因此获得了“哥特人征服者”的称号。不过,罗马军团从东方带回来的瘟疫再次袭击了罗马人,克劳狄二世也没能幸免,死在进攻汪达尔人的军营里。

迪西乌斯和他以后的几位皇帝都颇具军事才华,在他们统治时期,日耳曼人南侵的势头被暂时遏制住了。为了换取和平,罗马人做出了最大的让步,包括彻底放弃图拉真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建立起来的达西亚行省。在维持了将近100年的均势后,一位好战的皇帝——瓦伦斯被自己的几次小规模胜利冲昏了头脑,又一次向日耳曼人主动发起了进攻,这次他把矛头对准了西哥特人。不幸的是,此时的西哥特人正在一位足智多谋的国王——阿纳塔里克的领导下。眼看局面不利,又要兵败如山倒,瓦伦斯连忙提出议和。阿纳塔里克傲慢地答复,他乐意和谈,但按照祖先立下来的规矩,他不可以踏上罗马帝国的国土一步。瓦伦斯自然也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西哥特人的领土和谈,经过多次交涉,双方约定,在两国边境的中点见面。

公元369年9月,两位国王在多瑙河的一条船上举行谈判。谈判的结果还是老一套:罗马人恢复缴纳“补助金”,交换战俘,西哥特人带走全部战利品,等等。唯一多出的一条是阿纳塔里克不能再迫害基督教徒。因为当时罗马帝国已经被基督教所征服,皇帝已经变成基督教的捍卫者。无孔不入的传教士们已经把触角伸到日耳曼人的领地,为了维护本民族信仰的纯洁,阿纳塔里克曾经对基督徒给予残酷的打击。不过阿纳塔里克真正担心的不是基督教的传播,而是罗马人借传教之名进行渗透,现在既然罗马人已经服软,接受这个条件也就不算什么了。

不过让双方都很失望的是,他们之间的和平没能维持多久,匈奴人的铁蹄就开始在亚欧大陆之间的茫茫草原上肆意驰骋。欧罗巴的大门被迫向他们打开。欺软怕硬的西哥特人只好违背和约,再次到罗马帝国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