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15年新朝皇帝的王莽,是20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他是改革家,有人骂他是复古狂。有人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有人把他看成“曹阿瞒的前身”,是奸雄贼子的榜首。有人赞他救世主,有人骂他野心家……王莽的道德水准暂且不论,单就他对匈奴的政策而言,是完全地错了。他不仅没有消灭这个眼中钉,还给后世王朝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在汉朝,因为政治经验还很缺乏,外戚和宦官一直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汉朝的小皇帝很多,注定了太后要临朝主政,从吕太后时就是这样。太后临朝自然要大力提拔不会背叛自己的娘家人,吕家、窦家、王家,等等,都是如此。等皇帝长大了,要夺回权力,同样也要依靠自己的妻族,像汉武帝时的卫青、李广利、霍去病,等等。宦官是自己的奴才,当然更可以信任。可话说回来,那时候还没有成熟的选官制度,不像后来的科举,一次可以给皇帝提供几百名候选亲信。皇帝的兄弟理论上都有篡位的可能,躲还来不及,自然不能重用,可以重用的就只剩下宦官和娘家人了。
外戚、宦官既然成了政坛骨干,其他人自然没多少机会。忠正能干的大臣得不到提升,还可能被杀害或排斥;留下的不是谄媚奉承之辈,就是“大隐隐于朝”、明哲保身的“大隐士”。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一旦皇帝没什么本事,全国马上会黑暗一片,腐败横行。西汉末年恰恰就是这个样子。
公元前33年,汉成帝即位,皇太后王政君把持朝政。王家在朝中势力弱小,王政君深感孤单,于是大肆提拔娘家人做官。哥哥王凤首先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六年后,王凤的五个弟弟同一天封侯,王氏的势力空前膨胀。不过就在王家春风得意的时候,王莽却没有沾上光。
王莽,字巨君,王政君的侄子。他的父亲王曼是个薄命郎,眼看姐姐掌握了大权,他却很不知趣地死掉了。而且他的长子也是个废物,新婚不久即一命归天。王曼父子一死,丢下年幼的王莽和寡母孀嫂没人照顾。王凤兄弟忙于揽权,也顾不上这个侄子。结果王莽一家在众叔伯纷纷入朝秉政的时候却过起了贫穷的日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莽从小就养成了节俭、好学的习惯,而且特别善于表现自己。王凤生病,亲生儿子不愿服侍,王莽却在旁衣不解带服侍了一个多月,深得姑姑、叔伯欢心。
公元前16年,王政君终于决定奖励一下王莽。她让成帝追封王曼做了新都侯,王莽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侯爵。虽然封了侯,王莽的态度依旧很恭谨。他广泛结交各级官员,赡养救济名士,连自己的军马衣服也拿来分发给宾客,自己的老婆接待客人时穿的却是破旧衣衫。朝野人士纷纷传播他的佳话,王莽的名声逐渐超过了他的叔伯们。
表兄淳于长名列九卿之首,却腐败成性,而且居然给皇帝的废皇后许氏写信调情。王莽得知后毫不客气地检举揭发,气得太后马上让成帝免了淳于长的官。王莽自己则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很快荣升大司马,时年不过38岁。
正当王莽声誉日隆时,成帝突然驾崩。成帝无子,侄儿刘欣继位为哀帝,其母家也就成了新的外戚。王莽失势,被迫回到新都侯府闭门不出。王莽的儿子王获杀了一名奴婢,被他痛骂一顿,逼令自杀。王获临死前大骂父亲只要名声不要儿子。王获这一骂很大程度上已经撕开了王莽伪君子的面具,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外戚宠臣不仅专权,而且穷奢极欲,贪得无厌,土地兼并恶性发展。成帝、哀帝时,失去土地流亡的百姓数以百万计,大批沦为官私奴婢,死于沟壑的百姓更不计其数。从高层官员到百姓贫民,对现实都普遍不满,无不希望出现某种积极的变革,于是,以一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形象出现的王莽当然会给大家带来希望。
几年后,哀帝病死,太皇太后王政君顺应民意,急召王莽进宫,恢复大司马职位。王莽别有用心地建议迎年仅9岁的中山王继帝位,是为汉平帝。太皇太后以72岁高龄临朝称制,由王莽执政。
王莽很快收罗、组织起一个得心应手的班底:王舜、王邑为心腹谋士,甄丰、甄邯负责决策,平晏掌管机密,刘歆撰写文告制造舆论,等等。公元1年,大臣们向王政君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得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4人,以后再考虑他,并不顾太后多次诏令,坚决推辞。于是太后下诏:王莽增加封邑二万八千户,封为太傅,称安汉公,以萧何的故居作为官邸,并定为法令,永远遵守。王莽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退回了增封的土地和民户。
王莽又建议先封诸侯王和开国以来功臣的子孙,然后是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于是朝廷下令:全国成年男子每人增加一级爵位;无子的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可以将孙子作为继承人;宗室中因有罪而被开除出族的,可以恢复;全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如年老退休,可以终身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上一年多收的赋税一律退还;天下吏民不必再自行置备服兵役所需物资,等等。全国上下无不为此感谢王莽。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制度,他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并为学者建造1万套住宅,“天下寒士俱欢颜”。
公元5年,富有四海的汉平帝莫名其妙地死掉了,年仅14岁。王莽从汉宣帝玄孙一辈中挑选了只有2岁的刘婴继位,史称“孺子”。紧接着,武功县令孟通“及时”地从井中挖得一块白石,上有朱笔撰写“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当时谶纬之学已经很流行,朝野上下对上天的指示都很尊敬。现在既然天降诏命,太后当然不敢违背,王莽于是当了“摄皇帝”,刘婴则变成了他的皇太子。
两年后,王莽又故技重演,唆使梓潼人哀章做了个铜柜,柜里放的纸上写着“王莽为真天子”,还将王莽的8位大臣和3个胡编的名字,每人写上官职,附于后。黄昏时分,哀章抱着柜子去高祖庙,将它交给值班的仆射。得到报告后,王莽立即去高祖庙将金柜迎回,即真天子位,改国号为“新”,演完了攫取帝位的最后一场戏。
王莽是个典型的儒家理想主义者,登皇位后马上热情顽固地推行他的复古改革。
公元9年,王莽下诏,历数土地兼并的危害,下令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实行井田制。天下田地一律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每个不足八口人的家庭,占田不得超过一井(900亩),超过部分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原来没有田的人可以按照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对胆敢诋毁“井田圣制”的人,一律流放边疆,以儆效尤。
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王莽在公元10年下诏实行五均六筦法。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管理市场。每季度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称为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百姓无钱时,可向钱府借无息或低息贷款。所谓六筦,即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种产业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从这些政策的内容看,似乎相当合理,制定的出发点也不能说不对,如果真能实行,政府和百姓双方都能得益。但是,土地并非一句话就能收归国有,收回土地肯定要得罪大批既得利益群体,这些人往往又有着巨大的能量,可以轻而易举地干扰国家政令的执行。无地农民希望得到土地,一旦拿不到也会对政府不满,这样,王莽就把上下两个阶层都得罪了。而五均六筦实施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同时拥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桑弘羊式的精通经济管理的人才。王莽则一个条件也不具备,于是只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这些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结果只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经营,对国家、对百姓没有一点好处。
至于王莽对货币的改革,更是胡闹,除了给古钱币爱好者增加一点收集的乐趣和麻烦外,没有一点用处。
一个成功的改革者,不能只依靠某一部分人群,否则会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各阶层都有所妥协,实现双赢或多赢,从而促成社会的平稳向前发展。在妥协中逐渐消灭旧事物,培育新生命。王莽是个改革者,但却是一个不称职的改革者,是个志大才疏的改革幻想家。他的改革方案很快被自我否定,辛辛苦苦抢来的帝业也迅速地瓦解了。(www.zuozong.com)
王莽泥古不化,一切都要符合古义,又深受“夷夏之辨”的影响,在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自然也会犯下很多错误。
他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立西海郡,以便与已有的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合起来凑全“四海”。为了使这块荒地像一个郡,必须强制移民,于是增加了50条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万的罪犯,满足移民的需要。这个西海郡因此也成为第一个损害王莽形象的祸首。
对于匈奴,早在汉平帝时王莽就开始改变汉朝以往的和平共处国策,谋求一步步削弱匈奴。公元2年,他炮制了一个约定,要求从此以后匈奴不得接受从汉朝、乌孙、西域诸国以及乌桓流入的人口。这等于要把匈奴彻底孤立起来。国力日减的乌珠留单于忍气吞声,只好接受。
更荒谬的是,乌珠留单于本名囊知牙斯,王莽出于汉族本位思想认为这个名字太长,公然要求单于改名。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儒家文化的传统,匈奴虽然没有儒家思想,可也有尊严,逼人家改名,等于让单于背弃祖先。不过这位乌珠留单于确实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改名就改名,不仅自己改为单名“知”,手下人也一起改。弟弟右贤王改名“舆”,右犁汙王改名“咸”,儿子改名“助”“登”,等等。
公元9年,王莽正式篡位后,马上下令收回汉朝颁发给呼韩邪单于的金制“匈奴单于玺”,另外颁发“新匈奴单于章”。虽然只是二字变化,但内涵完全不一样。加上“新”字,表示匈奴从此是新朝臣子,不再和皇帝平起平坐。“章”更是成为臣下的标志。以前呼韩邪虽然也向汉朝称臣,汉朝也接受了,但做得很含蓄,给足了单于面子。王莽则分外露骨。乌珠留单于的忍耐力终于到了极限,明白地表示不愿意要这个印,并派右贤王跟随前来宣诏的五威将回去请回旧印。
不料这个五威将也是狐假虎威、颐指气使,公然指责匈奴违反规定,擅自收留乌桓人口。乌珠留单于怒火中烧,决定进行武装试探,派大将率领1万骑兵,以驱逐乌桓人口为名,直扑有乌桓人居住的朔方塞下。自汉宣帝以来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不见烽火、人物殷盛、牛马遍野的繁荣景象就这样被破坏了。
王莽运气不佳,刚当上皇帝没几天,水灾、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新朝无力救济百姓,绿林、赤眉等起义军蜂起。为转移国内百姓视线,王莽索性下令把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极尽侮辱之能事。为了分化匈奴,又宣布册立呼韩邪的15个子孙都做了单于,并派人引诱右犁汙王咸父子三人到长安,册立咸做了孝单于、儿子助做了顺单于,另一个儿子登作为人质留在长安。咸本以为只封自己做单于,一见父子俩都成了单于,顿时明白了王莽的居心,追悔莫及。后来趁王莽不备,逃回塞外,被乌珠留单于降为贱官。
在分化匈奴的同时,王莽又招募了30万军士,兵分十路出击匈奴。一场大战不可避免,被逼上梁山的乌珠留单于只能反击,他公开宣言匈奴世代受汉朝恩惠,不能遗忘,王莽不是刘氏子孙,没资格做皇帝,匈奴要为汉朝复仇!他遍告匈奴各王,命令他们同时对新朝展开进攻,雁门、朔方太守先后被杀。新朝军队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根本经不起打击,连战连败,气得王莽大骂边将无能。
公元13年,乌珠留单于死去。
自呼韩邪单于归汉开始,匈奴内部就一直存在着亲汉和反汉两股势力。乌珠留死后,国政由王昭君的女婿、右骨都侯须卜把持。他撇开主战派、乌珠留的弟弟右贤王舆,拥立咸做了单于,是为乌累若鞮单于。这个乌累单于的儿子登去年因为匈奴入侵而被王莽杀死,他没有为儿子报仇,而接受了须卜夫妇的建议,主动向王莽示好,请求和亲。
公元18年,乌累单于结束了他抑郁的一生。右贤王舆继位,是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呼都单于开始也奉行亲莽政策,但王莽还是不放心,于是不顾大司马严尤的忠告,派和亲侯王歙前往边塞,把须卜夫妇骗到长安,并册立须卜做了所谓的“善于”,准备用须卜取代呼都单于。须卜当然不是虚连题(亦作“挛鞮氏”)家族成员,王莽册立他做“善于”,并且还有很多亲汉的匈奴人支持,又一次说明虚连题家族的确没有确立起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王莽的倒行逆施激起呼都单于的愤怒,于是大举进攻北边。为了应付匈奴进攻,王莽不得不在国内一片混乱的时候大量招募兵士备边。同时又刚愎自用,置起义军于不顾,运送数百万粮米到边境,准备对匈奴发动全面进攻。
就在王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公元23年十月初一,更始起义军杀入长安城。初三天明,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最后将士全部战死,其他随员在台上被杀。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得知尸体还在,立即冲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几天后,王莽的头被挂在南阳宛县市上,当地人纷纷向头上扔石子。
王莽虽死,但呼都单于的大军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公元24年,定都长安的更始皇帝刘玄派人送还汉宣帝赐予的玺印,试图修复双边关系。但此时匈奴的亲汉派代表须卜夫妇已经死于长安,主战派掌握大权。在反汉主战诸王的鼓舞下,呼都单于理直气壮地提出王莽垮台有我一份功劳,如果没有我在北边进攻,汉朝不会这么快复兴,所以汉朝“当复尊我”!换句话说,呼都单于要恢复冒顿单于的雄风,回到匈奴为主汉朝附庸纳贡的状态。
公元25年,安定三水(今宁夏)人卢芳自称是刘氏宗嗣,举兵向仍然支持王莽的势力发起进攻,被拥立为西平王。为了证明“扶汉”的动机,呼都单于派人把卢芳迎接到五原,立为汉帝。然后又利用自己的影响,把在五原、朔方等地起兵的李兴、田飒、闵堪等推到卢芳麾下。
在扶植傀儡的同时,原来臣属汉朝的乌桓也因为王莽的举措失宜而重新投入匈奴怀抱,和匈奴一起骚扰汉境。乌桓原来居住在代郡一带,距离汉地最近,朝发夕至,危害最大。
西域早已归附汉朝,王莽同样对其予以打击,无理要求他们放弃王位,改称“侯”。各国怨恨,合谋杀了西域都户但钦,重新倒向匈奴。这样,匈奴就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实现对新兴的东汉王朝的围攻态势。
不过,令呼都单于实在丧气的是,他寄予厚望的卢芳居然背叛了他。从公元30年到公元39年,十余年间卢芳在匈奴的支持下和东汉军队几次大战,总体上保持着攻势,东汉军队疲于应付。但田飒等人却没了信心,先后投降。卢芳气馁,丢下辎重,带领十余骑逃入匈奴。匈奴听说汉朝以重金求购卢芳,主动把他遣送到高柳,命令他归汉。这个卢芳也不是善类,他于公元40年向光武帝刘秀请降,但只字不提是匈奴主动让他回来的。刘秀于是封他做了代王,希望他能在汉匈之间说和。次年,卢芳因为得不到刘秀信任,再次反叛,回归匈奴。
没有了傀儡,呼都决定亲自动手,于公元44年到公元46年间多次进攻汉朝,逼得汉朝先后放弃了五原等边境郡县。冒顿单于建立草原帝国时汉地正在混战,外部环境很好。呼都单于时的形势似乎更好,不仅恢复了匈奴旧疆,而且打得汉朝节节败退。难怪他敢于“自比冒顿”。不过令其失望的是,屡战屡败的汉人似乎没有称臣的意思,虽然使节不断前来,可没一个提出让他满意的建议,甚至连和亲都没提过,逼得他只好一次又一次出兵敲打。问题是此时的匈奴实力实在无法和冒顿时期相比,频繁出击“不懈”地消耗着本来就不丰足的国力。公元46年,壮志未酬的呼都单于闭上了疲倦的虎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