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匈奴势力挺进欧洲-挺进欧洲的匈奴

匈奴势力挺进欧洲-挺进欧洲的匈奴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否则,“宋人”“明人”“清人”一类称呼早就扣在我们头上了。而且由于无限制地役使民夫,致使百分之六十的民夫被折磨致死,民怨沸腾,这对秦朝的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欧洲人不明就里,因为他们皮肤较白,干脆称之为“白匈奴”。其子臧衍亡入匈奴,准备借匈奴之力,反击汉朝。“秦人”变成了“汉人”,可“汉人”并没有继承往日的荣光。

匈奴势力挺进欧洲-挺进欧洲的匈奴

秦始皇一声怒吼,没用的头曼单于赶紧后退几百里。骄傲的匈奴人不干了,于是,弑父弃妻的冒顿被扶上单于宝座。冒顿单于没有南下,他在等待着汉朝人统一天下。草原英雄不会乘人之危,冒顿要和刘邦进行一次公平的较量。可他错了,自己的对手虽颇善权术,却没打过什么胜仗。于是,大发慈悲的冒顿打开一个缺口,放了他一条生路。

赵国打败了匈奴,自己的气数也已经消耗殆尽,而且在客观上帮助秦国解除了北方的一大祸患,使秦国可以专心对付关东六国,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不久,赵国即继韩国之后从地图上消失了。公元前221年,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统一大业。从此,“秦人”成为外族乃至外国人对中原民族的称呼,就像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旁观者也知道给中原人取一个满足虚荣的名字,以便从中分一杯羹。否则,“宋人”“明人”“清人”一类称呼早就扣在我们头上了。

趁着秦国集中全力与六国进行兼并战争、无暇北顾的机会,匈奴逐渐恢复过来,又开始小规模地南下侵扰。公元前215年,头曼单于又一次南下。秦始皇决定大规模反击,不顾丞相李斯的阻拦,派大将蒙恬率大军30万北上,一举夺回“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带)。次年又夺取了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等地。头曼单于外强中干,一见情况不妙,赶紧北撤了七百余里,迁徙到朔方。而且在自己的领地内也要“置烽燧,然后敢牧马”。

秦始皇反攻匈奴表面的原因是在他北巡上郡时,有人向他献上一道谶语:“亡秦者,胡也。”为了秦朝的万世基业,秦始皇必须赶走胡人。其实,匈奴占据河套地区,直接威胁国都咸阳,卧榻之旁岂能容他人酣睡?即便头曼单于不出兵挑衅,秦始皇也会主动挑起战事。

为巩固战果,秦始皇在河套设置了九原郡和44个县,从内地迁徙3万多人到这里屯垦。鉴于匈奴主力未损,实力尚存,秦军一直没敢回撤,而是长期驻扎在那里。为了巩固国防,秦始皇下令于公元前213年修筑万里长城,把以前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连接起来,再加以修补和扩充,西起陇西临洮,沿着黄河、阴山,蜿蜒曲折,直达辽东郡的碣石

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骚扰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动用的人力、物力过于庞大。而且由于无限制地役使民夫,致使百分之六十的民夫被折磨致死,民怨沸腾,这对秦朝的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公元前210年,蒙恬因为支持太子扶苏,被秦二世胡亥处死。次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迅速瓦解。原来戍守在边境的士兵、移民一时走散。“北徙十有余年”的头曼单于趁机南返,重新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地区。

但这个头曼单于是个典型的扶不起来的阿斗。在中原一片大乱的时候,他也只是稍稍南下了一点而已,根本不敢去收复河套失地。东边的东胡根本看不起他,西边的月氏抢走了河西走廊,而且公然索要质子,北边的丁零也不时南下。可头曼却不思振兴,只知道抱着爱妾游乐。唯一的一次主动出击月氏,还是为了加害自己的太子。匈奴的命运走到了拐点,要么在头曼统治下一路衰落下去,要么代之以一位伟大的人物。历史选择了后者,著名军事家、匈奴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冒顿上台了。

冒顿上台的过程前面已经介绍过,此不赘述。倒是头曼单于的行为让人费解。冒顿从月氏逃回,从道理上讲,头曼要么恢复他的太子资格,重修父子之好;要么再接再厉,另想除掉冒顿的办法。昏头的头曼却做出了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决定:既不恢复冒顿的太子之位,又给他1万铁骑。这不是等着让自己的宝贝儿子来收拾自己吗?

冒顿也不客气,鸣镝一响,头曼顿时变成了刺猬。此时,长城南边的各路人马正热衷于彼此厮杀,给冒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之可以专心经营自己的草原帝国。他首先策马东进,亲手干掉了昏睡中的东胡王,然后向西进攻月氏,把他们赶出河西走廊,收复故疆,解除了右侧的一大威胁。月氏被迫西迁中亚,挤跑了西徐亚人,后来建立起贵霜帝国,成为和汉帝国、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并立的四大帝国之一。欧洲人不明就里,因为他们皮肤较白,干脆称之为“白匈奴”。

西徐亚人丢了家园,没办法,只好向西迁徙,进入乌克兰地区,进而挤压了当地的日耳曼部落,迫使他们再向西进,去骚扰罗马帝国。因此可以说,冒顿单于是第一波西进运动发动机。在冷兵器时代,来自东方的游牧部族总是比西方的部族厉害一些,他们大鱼吃小鱼式地向西挤压,掀起一波波浪潮,最终倒霉的都是罗马帝国。因为他们是定居民族,必须保家卫国。而且西边是浩瀚的大西洋,以他们那一点航海技术,挺进大西洋只能是送死,要不然也不会再等上1000多年,才有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

解决了左右侧的劲敌,冒顿开始向南挺进。东路军直破原来赵国的外长城,收回被赵武灵王夺取的楼烦;西路军南渡黄河,进占白羊王的领地,重新夺回被蒙恬占去的河套平原,兵锋直抵长城脚下。不过,聪明的冒顿保持了足够的克制,没有继续南进,而是改为北上,全力解决自己背后的麻烦,而且取得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北方的丁零、新犁等部落纷纷投降,均屈服于他的弓矢之下。

冒顿没有南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城以南已经是农业区,并不适合放牧,让自己刚刚兴起、劲头正足的游牧骑士们下马耕田显然没有任何好处;二是西段长城以南接近关中地区,那里是刘邦的老巢。此时忙于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刘邦正被打得焦头烂额,连吃败仗。如果南下袭击关中,等于帮了项羽的大忙;项羽一旦夺得天下,这位连秦始皇都不放在眼里、从小就想取而代之的西楚霸王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河套、关中的肥田沃土为他人所占。这等于给自己树了一个劲敌,对新生的匈奴政权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冒顿收住兵锋,乐得坐山观虎斗。

不过不南下,不等于不东进。因为在辽东、河北一带,还有很多当年被燕国夺取的匈奴故土没有收回来。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因为当年错误地站在项羽一边,遭到汉朝大将韩信的痛击。其子臧衍亡入匈奴,准备借匈奴之力,反击汉朝。冒顿正想恢复旧疆,于是顺水推舟,起兵进攻燕、代地区。

“秦人”变成了“汉人”,可“汉人”并没有继承往日的荣光。此时的汉朝百废待兴,皇帝连想凑四匹颜色、个头一致的马来拉自己的龙辇都困难,将相上朝更是只能坐牛车。面对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势,刘邦只好派韩王信率领本部人马进驻太原,先去抵挡一阵,躲一天算一天。这个韩信不是汉军统帅韩信,而是原来韩国王室的后裔,趁着秦末天下大乱,在张良的帮助下重新崛起。在楚汉战争开始时,韩信就站到了刘邦一边,算是选对了主子。不过刘邦对异姓诸王并不放心,所以把这个苦差事交给了他。打胜了算是替刘邦又卖了一命,打败了等于剪除了一个祸患,一箭双雕。(www.zuozong.com)

韩信到太原后,见防御工事破坏严重,根本来不及修缮,便请示刘邦,准备移师马邑。马邑在现在的山西朔州一带,离匈奴更近,刘邦乐得送个顺水人情。韩信到马邑后立即着手修缮城池,存储战备物资。公元前201年秋,各种防御工程刚刚完工,匈奴大军即蜂拥而至,把马邑围了个水泄不通。马邑虽然不大,但匈奴骑兵的优势在于野战,不擅长攻坚作战,所以双方僵持了数日,马邑依然没有攻下,倒是匈奴损失不小。冒顿大怒,增兵猛攻。韩信担心难以长久坚持,连忙飞书告急,同时采取缓兵之计,派人同冒顿谈判,谎称要投降。

刘邦起初派了援兵,不料援兵到太原后停止前进,领兵主帅反而告了韩信一黑状,称其要谋反投降匈奴。刘邦本来就对这些异姓王侯不放心,闻报马上派人赶到马邑,责问韩信意欲何为?韩信大惊,知道按照刘邦的性格,早晚要对自己下手,于是假戏真做,献城投降匈奴。冒顿以韩信为向导,南下直攻太原。

警报传到长安,刘邦大惊。不过此时的刘邦还有些雄心壮志,心想当年秦始皇也是在统一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即北上讨伐匈奴,而且一战成功,自己同样是刚刚消灭项羽,士气正盛,怎比不得秦始皇?于是下令御驾亲征。公元前200年冬十月,刘邦率领32万大军,冒着风雪严寒,赶赴前线。汉军前锋很快与韩信的部队遭遇。韩信投降匈奴,心中有愧,无心恋战,假意抵抗了一阵即退回马邑。冒顿听说韩信战败,马上派左、右贤王出兵相助。双方在晋阳城下相遇,汉军大获全胜,匈奴人败走。汉军追到离石,缴获大批牲畜。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个颇善政治权术的帝王。他可以把群臣玩弄得团团转,但让他去指挥高技术含量的战争,可就勉为其难了。匈奴最擅长的就是诱敌深入,偏偏刘邦就吃这一套。眼见连续获胜,刘邦志得意满,急于建立秦始皇那样的万世功业,不顾汉军南来不胜严寒的实际情况,严词督促北上追击。

汉军加速北进,刘邦亲自乘战马先行,骑兵很快杀到平城,可步兵却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在刘邦刚到平城、人困马乏之际,冒顿单于亲率铁骑赶到,四面出击,势不可当。汉军仓促抵抗了一阵,即拥着刘邦爬上平城东北方的白登山,固守待援。白登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冒顿于是决定从四面围困,企图饿死刘邦。刘邦从山上俯瞰,只见匈奴骑兵漫山遍野,西面是白马,东面是青马,南面是红马,北面是黑马,军容严整,进退有序,这才知道自己的军事智商是多么低下。

汉军被围了七天七夜,缺粮断草,面临覆灭的危险。士兵悲歌:“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弯弓弩。”最后还是那位传说和自己的嫂子有私情的陈平无意中看到单于阏氏与单于并马而行指挥军队,灵机乍现,想出一个馊主意。他命人给阏氏秘密送去很多财物和一幅美人图,谎称要献给单于一名美女秦汉时燕赵娇娃很出名,阏氏顿时醋意大发,当夜即劝单于撤兵北归。单于眼看汉朝步兵陆续赶到,也怕有意外,于是解开围军一角,让汉军趁着大雾仓皇撤走。

冒顿虽然放走了刘邦,可东进收复失地的计划没有改变。代、雁门、云中一带仍然不时遭到匈奴攻击。这时,刘邦的另一个谋士——刘敬站了出来。刘敬建议与匈奴“和亲”,把公主嫁给冒顿,这样,冒顿在世时是刘邦的女婿,死后他的儿子——刘邦的外孙继承单于位置,世代姻亲,自然会和平共处。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但送亲生女儿实在舍不得,于是把一个宗室女冒充公主送给了冒顿。嫁女儿当然要给一笔嫁妆,刘敬与冒顿约定,一次性赠送黄金千斤,另外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棉絮、缯布、酒、食物,等等。同时开放关市,允许两国人民进行贸易。说是嫁妆,其实就是贡赋。好在匈奴也不在乎名义,照单全收。

送公主出塞的次年,刘邦派亲信陈豨出任代国国相,防御匈奴。不料,这个陈豨当年就勾结匈奴,自立为代王,害得刘邦又费了很大劲才平定。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又投降匈奴,频繁进出渔阳、上谷一带。刘邦气急败坏,箭伤发作,一命呜呼。

这时,为了考验汉朝“和亲”的诚意,冒顿给刘邦的遗孀吕太后发来一封国书,上写“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汉书·匈奴传》)。这话有些费解,简单说就是我没了妻子,你死了丈夫,两人都不快乐,不如咱们俩结为夫妻,共享快乐。

这对堂堂大汉国母是十足的侮辱,满朝文武无不愤慨。樊哙当场请命说:“臣愿得精兵10万,横行于匈奴之中。”而季布却对吕太后说:“应该把这个吹牛的樊哙斩首。几年前汉兵32万,樊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白登山,樊哙不能解围救高帝于水火,现在却扬言以10万兵击败匈奴,这是当众撒谎。”吕太后默默点头。这位以强悍而闻名的太后不无屈辱地亲笔给冒顿写了一封回信,表示自己“年老气衰,发齿坠落”,无意改嫁,但和亲政策一定要维持。冒顿单于此时的注意力主要在经营西域,看汉朝确有诚意,也就罢手了。此后,汉惠帝、文帝时又先后有公主出嫁单于。文帝时双方又具体约定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属匈奴,为“引弓之区”;以南属汉朝,为“冠带之室”。

此后,虽然不时有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但大体上保持了和平态势。公元前177年,右贤王驱兵进入河套,逼近长安。汉文帝调集8万骑兵准备大举反击。右贤王主动后退,冒顿为此还专门致信汉文帝,表示此事完全是右贤王和汉边地官吏有矛盾而引起,未经自己批准,而且已经处罚了右贤王。一场大战戛然而止。

匈奴在优势条件下保持克制,和其主要注意力在西域有关。公元前174年,冒顿病逝。其子老上单于把注意力完全扑到西面的月氏身上。在其打击下,月氏被彻底赶出西域,国王的脑袋也被老上做成了酒具。

在彻底解决了西域后,匈奴的兵锋再次南指。老上单于和其子军臣单于都曾大规模南下。不过汉朝除了作适当阻击外,并没有大的动作。屈辱的和亲政策一直坚持了下来。汉朝政府则全力经营内部,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准备未来的反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