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莱州在朱桥驿与莱州二十铺之间,是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山东巨郡

莱州在朱桥驿与莱州二十铺之间,是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山东巨郡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午憩莱州二十里铺。无论是上面提到的明朝天启六年朝鲜进贺使金尚宪所作《莱州掖县界,过宋辛次膺故里》诗,还是崇祯元年朝鲜冬至、圣节使书状官申悦道的记载,都明确了辛次膺故里就在莱州掖县,而且申悦道的记载还明确了辛次膺故里在朱桥驿至莱州二十里铺之间。

莱州在朱桥驿与莱州二十铺之间,是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山东巨郡

江西景德镇于1958年曾出土了辛次膺的墓志铭《宋故资政殿学士左通议大夫致仕东莱郡开国后赠左光禄大夫辛公墓志铭》,辛次膺墓志铭志石今藏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辛次膺墓志铭的记载,与《宋史•辛次膺列传》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宋史•辛次膺列传》记载,辛次膺任“右正言”时,因揭露秦桧,被罢官曾闲居“十六年”,而墓志铭的记载是辛次膺任“左正言”时,因揭露秦桧,被罢官曾闲居“十二年”。墓志铭的作者系和辛次膺同时期的南宋官员王份,撰写墓志铭时官居右朝散郎、新淮南安抚司参议官。[5]撰写的时间是乾道六年(1170),即辛次膺去世的当年,所以说,墓志铭的记载应该更准确些。有关辛次膺的祖籍及成长情况,墓志铭也明确记载:

次膺,字起季,其先隋司隶大夫公义,葬东莱之莱阳。八世祖徙郡中之南城,今为掖人。曾祖立,朝散大夫、赠太子少保。妣高平郡范氏。祖景,朝奉郎,致仕赠太子少傅。妣永嘉郡□□□□□□□□□□氏。父绍庭,开封府尉氏县丞、赠太子少师。妣咸宁郡王氏。公九龄而孤,侍亲依外氏。就学丹徒,日诵千余言。弱冠第进士。[6]

辛次膺的先祖在隋朝时,曾葬在东莱郡莱阳县(今莱阳市),说明其故里莱阳,但到了辛次膺八世祖的时候,就迁徙到东莱郡南城了。隋唐时期的东莱郡郡治均在掖县城,即今莱州境内。“今为掖人”,明确说明辛次膺是掖县人。辛次膺的先祖曾在隋朝时任司隶大夫,正四品官员。家族迁徙掖县后,其曾祖曾任“朝散大夫(从五品上)”,祖父曾任“朝奉郎(正六品上)”,父亲曾任“开封府尉氏县丞(八品)”,都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但由于父亲在辛次膺九岁时便故去,辛次膺只好随母亲住在外祖父母家里。“外氏”,即外祖父母。外祖父母家在“咸宁”,即今湖北东南部咸宁市,与江西临界。这说明辛次膺少年时即离开掖县。但由于辛次膺“俊慧力学”,学业优异,20岁就考中进士。这也与前面《宋史•辛次膺列传》的记载相吻合。“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辛次膺的墓志铭之所以在江西景德镇一带出土,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少年离家,对故乡情感淡薄,恰恰相反,作为抗金的主战派,辛次膺时时不忘收复故土,能回到自己的故土。即使在他致仕(退休)后,“杜门闲居者八年,爱君忧国,未尝去心”[7]。但辛次膺年老去世时,山东还是金国统治的土地,作为南宋抗金的主战派辛次膺是难以回到家乡入土为安的,所以只好含恨葬于江南

辛次膺去世后,葬于江西景德镇的情况,清代的《江西通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有记载:“参政辛次膺墓在浮梁金沙滩”[8],“辛次膺墓,在浮梁县南三里金沙滩”[9]。浮梁县,宋代和明清时均属饶州府(府治今鄱阳县),今属景德镇市,所以说,辛次膺的墓志铭在江西景德镇市出土就很正常了。

辛次膺的墓志铭与《宋史•辛次膺列传》均记载辛次膺是莱州掖县人,可辛次膺故里在掖县什么地方呢?

崇祯元年(1628),朝鲜冬至、圣节使书状官申悦道(1589—1659)在《朝天时闻见事件 启》记载:

初八日,晴,(从朱桥驿)早发,过宋辛次膺故里。午憩莱州二十里铺。[10](www.zuozong.com)

朝鲜使臣申悦道记载了路经辛次膺故里的情况,早上从朱桥驿出发,中午到达莱州二十里铺,而辛次膺故里就在朱桥驿至莱州二十里铺之间,但辛次膺故里具体是那个村庄,申悦道没有说明。查遍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也只是肯定辛次膺是莱州掖县人,没有具体村庄的记载。

笔者曾就这个问题,拜访过莱州博物馆馆长刘国庆研究员。刘国庆认为,辛次膺故里可能就是现在的莱州朱桥镇辛庄,辛庄在朱桥镇南,二十里铺北,处在明清时期官道上,在今朱桥镇所在地与二十里铺之间正中的位置,也是当年朝鲜使臣的必经之路。同时,刘国庆也提到,现在的辛庄没有一户是姓辛的,村里人也不知道历史上辛次膺是他们的村里的人。莱州市地名办公室1995年编写的《莱州市地名志》第166页对辛庄有这样的介绍:“(辛庄)45户,163人,……清乾隆年间,潘姓自西由(今莱州三山岛街道办事处西由村)迁此立村,以嘉言取名新庄,1945年后,演变为辛庄。”但笔者认为,辛庄的历史应该更早,朝鲜使臣的记载就是有力的佐证,原名就应该是“辛庄”,虽称过一段时间“新庄”,必定有其原因,后来又改称辛庄,不过恢复了原名称而已。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明朝天启六年(1626)朝鲜进贺使金尚宪所作《莱州掖县界,过宋辛次膺故里》诗,还是崇祯元年(1628)朝鲜冬至、圣节使书状官申悦道的记载,都明确了辛次膺故里就在莱州掖县,而且申悦道的记载还明确了辛次膺故里在朱桥驿至莱州二十里铺之间。辛次膺是莱州掖县人,南宋时期李幼武在其所编《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中也提到:“辛次膺,……今为掖人,甫冠第进士”。[11]南宋时期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提到:“癸丑(1133)诏:……左朝奉郎辛次膺监诸司审计司。次膺,掖县人也”[12]。辛次膺故里在今莱州,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辛次膺的墓志铭、《宋史•辛次膺列传》,以及南宋时期李幼武、李心传和明代朝鲜使臣的记载都是铁证。

但今潍坊市,包括潍坊市所属的昌邑市对外宣传的历史名人,都说辛次膺是昌邑县人。昌邑县,在宋代属潍州,明清时是属莱州。说辛次膺是古代昌邑县人,也不是今人的杜撰,笔者翻阅《乾隆昌邑县志》,在卷六《人物•政绩》一栏里,第一个介绍的人物就是辛次膺,介绍的事迹也多来自《宋史•辛次膺列传》,虽然《宋史》没有提到辛次膺是哪里人,但由于是《乾隆昌邑县志》在其《人物•政绩》一栏里介绍的全部是籍贯昌邑县的历史人物,自然也把辛次膺确认为昌邑县人。笔者第一次见到昌邑市对外宣传的材料中,提到了“辛次膺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为生计所迫,随母投奔外祖父王圣美”。曾想到有没有可能辛次膺的母亲是昌邑县人呢?辛次膺九岁时因父亲去世,而随母亲常住昌邑呢?但后来见到辛次膺墓志铭的记载后,随即否决了原来的想法。

辛次膺墓志铭的记载明确说明,辛次膺的母亲祖籍“咸宁郡”,辛次膺“九龄而孤,侍亲依外氏。就学丹徒,日诵千余言。弱冠第进士”。《明一统志•镇江府•流寓》也记载:“辛次膺,莱州人,幼孤,从母依外氏王圣美于丹徒,力学善诗文,中进士”。[13]“咸宁”,前面提到,即今湖北东南部咸宁市,与江西临界。“丹徒”,即明代镇江府所属丹徒县,今为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这说明辛次膺九岁时因父亲去世,随母投奔外祖父家,就学的地点在丹徒县,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与昌邑并无半点牵连。

《乾隆昌邑县志》把辛次膺记载为昌邑县人,会不会有别的依据呢?有没有可能辛次膺的后人迁居昌邑,家祠里供奉着辛次膺,误认为辛次膺是昌邑县人呢?

由于辛次膺是历史名人,而且是正面形象的历史名人,是地方上的骄傲,所以拉历史名人包装也成了一种时髦,由于有些历史名人的故里,史料记载得并不清楚,所以许多地方都来争,都能讲上一二条理由,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可辛次膺的故里,史料记载得再清楚不过了,但还是有人来争,这既说明辛次膺有着较大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地位,也说明辛次膺因“九龄而孤”,少年离家后一直没有回到家乡,死后又葬在江南,山东在金朝之后,又在元朝统治下历经了上百年,乡里对于主张抗击外族入侵的辛次膺自然也不能张扬,“辛庄”改名“新庄”是否于这段历史有关呢?时间久了,对辛次膺的印象也逐渐模糊远去了,加之村里已没有了辛氏后人,所以辛次膺的名字在村里也很少有人提及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辛次膺生前没有回到故土,身后竟被乡人淡忘。好在莱州的地方政府和文人们一直以辛次膺为掖人而骄傲,明清以来的地方志都把辛次膺列为莱州及掖县名人,2013年编纂的《莱州文史要览》也特意提到和介绍了辛次膺[14],肯定了史料对辛次膺的评价“南渡直言之臣,宜为首称焉”。辛次膺如地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