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莱州郑梦周咏海神庙

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莱州郑梦周咏海神庙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梦周记载的“莱州海神庙”,即东海神庙,其遗址在今莱州城西北海庙姜家村沿海一带。但这至少说明,莱州海神庙应建于宋代之前。元朝时,不仅再次加封海神,还大修、增建莱州海神庙。《莱州海神庙》是一首七绝诗,前两句“海神遗庙压沧茫,天子时修为降香”,说莱州海神庙是一座古庙,当年建庙的目的是为了保一方平安。

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莱州郑梦周咏海神庙

明初朝鲜使臣郑梦周路经莱州时,曾到过莱州海神庙,并留下诗篇《莱州海神庙》:

莱州海神庙

海神遗庙压沦茫,天子时修为降香。

自是圣朝崇祀典,王魁往事也荒唐。[34]

郑梦周的《莱州海神庙》诗,创作的时间无从考证。在第一章第三节提到,郑梦周共6次出使明朝,其中3次到达了明朝京都南京,即明朝洪武五年(1372)、洪武十七年(1384)、洪武十九年(1386)。这三次,第一次洪武五年(1372)来时未经莱州,但返程及后二次的往返都应是路经莱州的,但具体是哪次路经莱州时到的海神庙并创作《莱州海神庙》诗没有记载。

《莱州海神庙》收录在作者的《赴南诗》诗集中,从次序排列上看,应是按时间及路经的地点先后排列的,如《三月十九日过海,宿登州公馆》《蓬莱驿》《龙山驿》《黄山驿路上》《书诸桥驿壁上》《莱州海神庙》,……《四月初一,高密县闻莺》[35]。“龙山驿”,在登州黄县城西关,今山东省龙口市区。“黄山驿”,也称黄山馆驿,在登州黄县西南,今龙口市黄山馆。二个驿站当时均归登州管辖。“诸桥驿”,即莱州朱桥驿。作者在《三月十九日过海,宿登州公馆》诗中注有标有“丙寅”二字。“丙寅”是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这说明《赴南诗》是作者第三次去明朝当时的都城南京路经莱州时所作。作者到达登州蓬莱的时间是洪武十九年(1386)三月十九日,过了莱州南下到达高密县的时间是四月初一,那么作者路经莱州时间应是三月下旬,按此推断,《莱州海神庙》诗也应是郑梦周三月下旬创作。

郑梦周记载的“莱州海神庙”,即东海神庙,其遗址在今莱州城西北海庙姜家村沿海一带。莱州海神庙建于何时,史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明朝嘉靖年间莱州掖县籍进士,礼科给事中任万里的《海庙祀典考》[36]记载:“东莱郡城西北十八里,海神庙在焉。规制宏阔,不知创于何时,然祀典攸存,其所从来远矣。”只说海神庙历史久远,但并不知道什么时间所建。任万里在《海庙祀典考》提到,莱州祭祀海神的活动始于春秋时期,“齐侯礼群神,海加以牲帛”,帝王亲临祭祀始于秦始皇汉武帝时,“二君始亲祀焉”,任万里推断莱州海神庙应建于唐代,理由是“宋臣尝曰:‘本朝沿唐制,莱州立祠。’即此推之,则庙建于唐,不亦为可信哉”!。但这至少说明,莱州海神庙应建于宋代之前。

《海庙祀典考》还记载:“俗传宋太祖微时,至海上,每获奇应。及即位,乾德六年(968),有司请祭东海,使莱州以办品物。开宝五年(972),诏以县令兼祀事,仍籍其庙宇祭器之数,于受代日交之。六年(973),大修海庙,规制焕然一新。仁宗康定二年(1041),又封海神为润圣广德王。徽宗遣使祭东海于莱郡。……元入主华夏,至元辛卯(1291),加封广德灵会王。至顺壬申(1332)及至正四年(1344),大加增修,而奉使致祭者或赉金幡,或赉银盒,每为不绝。我太祖高皇帝御极之初,……更遣使降香,岁以春秋致祭。庙始修于洪武乙卯(1375),再修于宣德乙巳(1425)并甲寅(1434)。至成化乙巳(1485),大加修拓,如今制,皆有司事也。睹其庙貌,可以仰见圣代祀事之重且慎如此云。”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称帝之前,曾至东海神庙求签,每次都得到了应验,登帝位后,遂遣使至莱州祭祀东海,并大修东海神庙。宋仁宗加封东海海神,宋徽宗遣使到莱州东海神庙祭海。元朝时,不仅再次加封海神,还大修、增建莱州海神庙。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也遣使到莱州海神庙祭祀,而且春秋两次。明代从洪武乙卯年(洪武八年,1375)开始整修扩建海神庙,之后并不间断地修缮扩建。这说明至晚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明朝历代皇帝,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在莱州海神庙的祭祀活动。

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莱郡“临朐县有海水祠”。汉代东莱郡临朐县在今山东莱州北,临朐县海水祠的位置与莱州东海神庙大体相当。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也载,“海神祠,在(掖)县西北十七里”[37],海神祠的位置正是莱州东海神庙所在。宋代《太平寰宇记》重复了《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海神祠,在(掖)县西北十七里。《地理志》云:东莱郡有海神(水)祠,谓此也”。[38]《太平寰宇记》记载中提到的《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但《太平寰宇记》认为,唐代、宋代的海神祠,即汉代的海水祠。元代《齐乘》也延续了这样一种提法:“东海渊圣广德王庙,莱州西北二十里,汉以来古庙,宋开宝六年敕建。”[39]“东海渊圣广德王”,即东海龙王。《齐乘》的记载,更是肯定了东海神庙就是“汉以来古庙”,只是提到宋开宝六年(973)开始了改建或扩建。以上均与《海庙祀典考》的记载相符。

唐代帝王遣使到莱州祭祀东海神一事,《大唐开元礼》也有记载:“祭之东海于莱州界”。[40]参照《海庙祀典考》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莱州就有祭祀东海神的庙宇了。但《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八《莱州府》和清代《山东通志》卷二十一《秩祀志》都记载莱州东海神庙于“隋大业间建”,不知依据何来?(www.zuozong.com)

北宋时期地理学家朱彧在其所著《萍州可谈》中也谈到了东海神庙:“东海神庙,在莱州府东门外十五里,下瞰海咫尺,东望芙蓉岛水,约四十里。岛之西水色白,东则色碧,与天接。岛上有神庙,一茅屋,渔者至彼则还。屋中有米数斛,凡渔人阻风,则宿岛上取米以为粮,得归便载米偿之,不敢欺一粒。”[41]这既说明东海神庙在北宋时期已经有较大影响了,也反映了当地渔民对东海神主的虔诚。

莱州东海神庙被历朝帝王奉为祭祀东海龙王的主祀场所,这里供奉着东海龙王神像,由朝廷指定官员来主持祭祀仪式,原来民间的海神祭祀形式纳入到朝廷的官方祭祀活动之中,并从宋代开始形成传统。

郑梦周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写的《莱州海神庙》诗,那么他见到的莱州海神庙,就是《海庙祀典考》记载的“洪武乙卯(1375)”年,即洪武八年整修扩建后的莱州东海神庙。

《莱州海神庙》是一首七绝诗,前两句“海神遗庙压沧茫,天子时修为降香”,说莱州海神庙是一座古庙,当年建庙的目的是为了保一方平安。帝王修缮海神庙祭祀海神也是为了求得海神的保佑。“遗庙”,即古庙。“压沧茫”,这里是压住大风大浪的意思,保佑海上行船和渔民的平安。“降香”,本意指官吏入庙焚香叩拜,后泛指烧香朝拜。

诗的最后二句“自是圣朝崇祀典,王魁往事也荒唐”,承接前两句,说因为这里的祭祀活动时常很灵验,所以明朝也自然非常重视对莱州海神庙的祭祀。但当年王魁在莱州海神庙发的誓言,虽然也灵验了,但王魁毕竟做了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圣朝”,一般指本朝,这里指明朝。“祀典”,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也指祭祀的仪礼。这里指祭祀活动。

“王魁”,薄情的负心郎,其故事早在宋代就广泛流传,元代尚仲贤借此编著杂剧《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故事说,名妓桂英周济落难中的秀才王魁,二人相互爱慕许以终身;并在莱州海神庙设誓,互不负心。王魁入京,中试后另娶宰相之女,并写休书遗弃桂英。桂英愤而诉于莱州海神庙,并自缢而死。桂英的鬼魂来到相府,与夜读的王魁相见。王魁不知其死,欲加害桂英,桂英怒捉王魁而去。郑梦周在诗中提到“王魁往事也荒唐”,虽说是在对王魁负誓背约的行为进行批判,但作者在这里主要还是讲祭祀莱州海神庙的灵验,海神不可欺。

莱州海神庙由于历代王朝的祭祀活动,特别是宋代以来,不断地修缮扩建,清末的“东海神庙已经具有东西两跨院、前后各三进的院落规模,总占地面积约40亩。主体建筑有海庙大殿、寝庙(娘娘庙)、钟鼓楼、御碑亭、康熙御书‘海天浴日’石坊、乾隆御书‘万派朝宗’石坊、望海楼(蠡勺亭)、诸神小祠、道官厅、察院以及厨寮、僧道用房等。所建房屋俱重檐累拱,五彩绘画,壮丽肃然。再加上院内及院外种植着大量的松、柏、槐、桧等,可谓古树林立,荫天蔽日,其规制宏大,轮奂精工,巍然杰立于东海之上。其正殿的海庙画壁是久负盛名的古代‘掖县八景’之一”。[42]东海神庙随着影响和知名度的提高,也逐渐成为远近客商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每年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举行的海庙庙会,人山人海,莱州掖县及周围州县的百姓和远方客商都闻名而来,云集海庙,或瞻仰东海龙王神像,祭祀神海,或开展贸易和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为当地一大文化、贸易盛事。可惜的是,这样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在中国北方非常有影响的东海神庙,并载于中朝(韩)文化交流史册的重要文化设施,竟在1946年秋毁于国共内战。

明代中期之前关于莱州海神庙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嘉靖年间大学士毛纪定稿的《海庙集》[43]中,现有清康熙年间毛霦的抄本传世。《海庙集》收录了明嘉靖之前莱州海神庙的碑刻,包括宋、元、明代的重修碑记和累年的祭文,以及官员、文人的留题诗文。明代至清代的东海神庙的史料,以清道光年间侯登岸编著的《掖乘》[44]收录得最多,这成为研究东海神庙最有价值的资料。明代路经莱州的朝鲜使臣有上百个使团,但记载莱州海神庙的史料很少,所以郑梦周的《莱州海神庙》诗也尤其显得珍贵。我们在第一章提到,郑梦周是韩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理学大师,其学问和人品都被誉为典范。本书在下一章还会提到郑梦周在莱州留下的另一首诗作《书诸(朱)桥驿壁上》,这都是弘扬莱州历史文化,增进莱州与韩国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