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明初有那么多的高丽、朝鲜使臣路经莱州,但与明末相比,能够查到的在莱州留下诗、文的使臣并不多,一是明初与明末时间相差二百多年,年代久远失传的概率就大,何况这期间朝鲜半岛发生多次战乱,特别是明万历年间日本军队侵略朝鲜的壬辰战争,朝鲜几乎灭国,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大量的史料必然丢失、损毁,所以,多数的路经莱州的高丽、朝鲜使臣当年撰写的诗文已无法见到了,我们无法了解他们在莱州的活动情况。但即使这样,现在保存下来的在莱州留下诗、文的高丽、朝鲜使臣,仍不乏韩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高丽门下侍中(宰相)、理学大师郑梦周;朝鲜李氏王朝开国元勋、领议政(政府首相)郑道传;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赞誉的高丽末、朝鲜初著名诗人、理学家权近;殿试第一,很受朝鲜国王赏识的高丽末、朝鲜初著名诗人李詹等。明初路经莱州的高丽、朝鲜使臣虽然保存下来的多是诗歌,但这些韩国历史上的著名人士留下的咏莱州诗,无疑也为莱州的明代历史增添了色彩,在中韩文化交流史的长河上留下了浪花。
1.郑梦周
明初,高丽使臣郑梦周,出使明朝路经莱州掖县时,留有诗作《书诸(朱)桥驿壁上》《莱州海神庙》等。
郑梦周(1337—1392),高丽王朝末期著名的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官至门下侍中(宰相)。郑梦周祖籍今韩国庆尚北道浦项市乌川邑,出身于“寒微的士族”家庭,幼时名梦兰、梦龙,字达可,号圃隐。在韩国历史上,郑梦周“一直以来被推崇为高丽王朝忠义精神的代表”,被誉为“东方理学的鼻祖”,“现在韩国全国有34处供奉他的书院,庙宇”。[12]
高丽恭憨王六年(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郑梦周在“国子监试中及第”,恭憨王九年(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在“科举考试中接连三场状元及第”,但因受举荐他的知贡举政堂文学金得培被诬陷处以死刑的牵连,郑梦周的仕途受到了影响。但郑梦周毫不顾忌自己的前途,在金得培处死刑后,还安葬了金得培,并为之举行了葬礼。之后郑梦周任艺文馆检阅、修撰、典农寺丞等职。高丽恭憨王十六年(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郑梦周任礼曹正郎兼成均馆博士、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郑梦周对理学的研究和普及,由于其卓越的表现,郑梦周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由一个七品官的成均馆博士晋升为三品官的成均馆司成(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国子监,主管全国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官员)。高丽恭憨王二十一年(明朝洪武五年,1372)三月,郑梦周以书状官身份陪同知密直司事洪师范出使明朝,结果八月返程途中海上遇险,洪师范淹死,明廷回复给高丽王的公文丢失,郑梦周只好重返明朝京都,上书明朝廷要求重新办理丢失的公文。明朝中书省开始不给办理,但明太祖朱元璋看了郑梦周的奏文,认为“文理条畅,援引典故,甚是得宜”,遂命中书省重办“省家回的文书”,而且“要说的明白”。郑梦周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使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仅批准了高丽可以派遣子弟到明朝太学学习,而且还下旨说:“今高丽去中国稍近,文物礼乐通经史与中国相似,难同其他蕃邦,教他依着三年一聘之礼,或欲每世一见亦可”。[13]由此可见,郑梦周在正使洪师范遇难之后,不负重托,为开创高丽与中国明朝初期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年(洪武六年,1373)七月回国后,郑梦周任成均馆大司成。
高丽禑王即位(1375)后,因郑梦周反对迎北元使臣入朝,遭到亲元势力的打击被流放。禑王三年(1377),郑梦周被召回朝,出使日本九州岛,阻止了日本对高丽的侵略,圆满完成使命。回国后,郑梦周受封右散骑常侍,再历典工、礼仪、典法、版图判书等。后再历任签书密直司事、政堂文学(正二品)、门下评理、三司左使、门下赞成事(从一品)等职。高丽禑王十年(洪武十七年,1384),郑梦周任政堂文学期间,以圣节使正使身份出使明朝都城南京,这是郑梦周第二次出使南京。当时正值明朝和高丽关系紧张时期,经郑梦周努力,修复了两国关系,明朝也释放了前期扣押的洪尚载等高丽使臣。高丽禑王十二年(洪武十九年,1386),郑梦周第三次去明朝都城南京,这次出使明朝,同样取得了成功。《朝鲜史略》记载:郑梦周出使明廷,因“奏对详明,得除五年未纳者及増定岁贡常数。禑喜甚,赐衣带鞍马”[14]。明朝因郑梦周的请求,免除了高丽过去五年未缴纳的岁贡及明朝准备增收的岁贡,高丽禑王非常满意,并给予郑梦周奖赏。
高丽昌王时期(洪武二十二年,1389),郑梦周任艺文馆大提学、门下赞成事。
高丽恭让王时期,任守门下侍中(宰相,正一品)、人物推辨都监提调官(主管人事的官员)等职,掌管着高丽当时的政局。郑梦周因维护高丽王朝,反对李成桂篡立,恭让王四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四日,被李成桂之子李芳远派人刺死于开城善竹桥,享年56岁。李芳远继位后,鉴于郑梦周的重要影响,同时为了稳定新建立的朝鲜李朝,又重新追封郑梦周为“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学兼艺文春秋馆事、益阳府院君,并被授予文忠的谥号”。
朝鲜李朝建国不久,即开始了编纂《高丽史》,虽说《高丽史》对郑梦周有许多反面的评价,但也无法低估郑梦周在宣传理学方面的重大影响。《高丽史》一一七卷《列传三十•郑梦周》记载:“时经书至东方者,唯《朱子集注》耳,梦周讲说发越,超出人意,闻者颇疑,及得胡炳文《四书通》,无不吻合,诸儒无不叹服”。“梦周,天分至高,豪迈绝伦,有忠孝大节”。“朱子”,即朱熹,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胡炳文”,元代教育家、文学家。《四库全书》称其《四书通》:“考证慎密,章句集注所引凡54家之言,今多难以考证”。《四书通》为后人研究朱子理学,提供了详实宝贵的资料。“(高丽)当时的士大夫们普遍认为,圃隐(郑梦周)在学问上的造诣可以比肩司马迁。”《朝鲜史略》也给予郑梦周以很高评价,称郑梦周“为人豪迈绝伦,有忠孝节。少好学不倦,精研性理之学。……为相时,国家多故,机务浩繁,梦周处大事、决大疑不动声色,而左酬右答咸适其当。多所张设,时谓王佐之才。……仿朱子家礼,立家庙奉先祀。又内建五部李堂,外设乡校以具学术,如立义仓、设水站,皆其画也。所著诗文,豪放峻洁”[15]。鉴于郑梦周在韩国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对振兴儒学的贡献,今天仍受到中韩两国学者的高度赞誉,2008年6月,中韩两国学者在中国曲阜市孔子研究院举行了郑梦周铜像的揭幕仪式。2009年8月,中韩两国学者还在中国蓬莱市举办了纪念郑梦周的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化交流活动,期间,郑梦周第25代宗孙郑来晶还将郑梦周胸像及诗板寄赠蓬莱市,落户蓬莱市登州博物馆。
郑梦周不仅是高丽末期的儒学大师、理学鼻祖,也是高丽时期的著名诗人,在中、韩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明代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收录郑梦周的诗17首,是收录诗歌最多的官员。其中《蓬莱驿示韩书状名尚质》中还有“路入登莱景物多”[16]的诗句,说登莱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登莱”,登州、莱州的合称。《四库全书》《千顷堂书目》收录有郑梦周的《郑梦周圃隠集》。《四库全书》《御选明诗》、《明诗综》中均收有郑梦周诗作。其中《御选明诗》收录9首,《明诗综》收录2首,也是收录诗歌最多的朝鲜人之一。中国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更是高度评价郑梦周,在自己的《列朝诗集》里把郑梦周的诗作列在朝鲜人诗作之首,还在小传里评价郑梦周说:“诗文奔放俊洁,精研性理之学”[17]。韩国的中学教材还将郑梦周的《春兴》一诗收录其中。郑梦周出使明朝时写下了一百多首诗篇,其中就包括路经莱州创作的《书诸(朱)桥驿壁上》《莱州海神庙》诗。郑梦周的诗,既展示了郑梦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知,也抒发了作者在异国他乡对故乡的怀念和念念不忘所肩负使命的责任感;其艺术特色则展现了作者“豪放峻洁”的风格。
2.郑道传
郑道传在高丽末,朝鲜李朝初均出使过明朝,路经莱州时,在掖县城南驿作有《莱州城南驿馆屏,有妇人琴棋书画四图,戏题其上》《莱州城南驿,次监生宋尚忠诗韵》两首诗作。
郑道传(1342—1398),字宗之,号三峰,安东奉化(今韩国忠清北道丹阳郡)人。郑道传是高丽末、朝鲜李朝初期的政治家、诗人,精通儒学,强调三纲五常,有《三峰集》《经济词典》《心问天答》等传世。郑道传是朝鲜李氏王朝开国元勋,朝鲜李朝的首任领议政(首相),并封为“奉化郡忠义君”。
据韩国史料介绍,郑道传“少好学,游李穑门”,李穑,高丽末著名理学家,官至门下侍中(宰相)。郑道传于“恭憨壬寅(高丽恭憨王十一年,1362)十月,登进士第。”“辛亥(1371)七月,特授太常博士。……迁礼仪正郎兼成均、太常两博士。”高丽禑王即位(1375)后,因与郑梦周等反对高丽国“亲元”,遭到亲元势力的打击被流放。“甲子(高丽禑王十年,洪武十七年,1384)以典校副令为书状官,从圣节使郑梦周举入朝京师(明朝都城金陵,今南京)。”当时因高丽时常向后元朝贡,惹恼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下旨扣留并杖打前几次高丽使臣,并欲断绝与高丽关系,发兵问责。郑道传“与梦周受命即行,晨夜备道,达于金陵(南京),及节日进表,帝(指朱元璋)嘉之,始许朝聘,行人获释”,恢复了与明朝的关系,朱元璋下令释放了前期拘留的高丽使臣。乙丑(高丽禑王十一年,洪武十八年,1385)四月归国后,郑道传升任“成均祭酒(从三品),知制教”。五月,因给明朝的行文中,“帝览而嘉之”得到朱元璋的赞赏,“召拜成均大司成(正三品)”。高丽昌王时(洪武二十二年,1389),郑道传任书筵侍读、密直副使(从二品)、知贡举,高丽恭让王时,“拜三司右使”,以中兴功臣封忠义君。庚午(洪武二十三年,1390)六月,升“政堂文学(正二品),如京师(南京)贺圣节”。[18]
壬申(洪武二十五年,李朝太祖元年,1392)七月,因拥戴李成桂登上王位,加封郑道传为“奋义佐命开国功臣、崇禄大夫(从一品)、门下侍郎赞成事,同判都评议使司事、判户曹事兼判尚瑞司事、宝文阁大学士、知经筵艺文春秋馆事、兼义兴军卫节制使,奉化伯,加实封户,立碑纪功,建阁图形,追赠三代,嫡长世袭,不失其禄”。郑道传“即掌兵权,又掌政权”,为领议政。当年冬天,“以门下侍郎赞成事朝京师(南京)谢圣恩且贺正也。帝遇之加礼,不为防限。及还在途,上(指朝鲜国王李成桂)特遣重臣以宫酝”。说明出使明朝获得成功,明朝的皇帝和朝鲜的国王都很满意。甲戌(洪武二十七年,李朝太祖三年,1394),“冬,定都汉阳,命公相宅”。汉阳,即汉城,今首尔,朝鲜国王命郑道传负责建设规划。乙亥(洪武二十八年,李朝太祖四年,1395)“十月,汉阳宫既成,上亲祭”。并对郑道传给予奖励,同时命郑道传给新宫诸殿及诸门“撰名”,以充分肯定郑道传在王室宫殿建设中的贡献。今韩国首尔“景福宫”的名字就是当年郑道传“撰名”的。[19]
《朝鲜李朝实录》也记载,郑道传“作《阵图》《搜狩图》《经国典》《经济文鉴》。又作乐歌,有《梦金尺》《受宝箓》《文德》《纳氏》《靖东方》等曲”。郑道传还参与“修撰《高丽国史》”。“道传天资聪敏,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议论该洽,常以训后生辟异端为己任。”“初道传师事韩山李穑,与乌川郑梦周、星山李崇仁为友,情好实深。”[20]《朝鲜李朝实录》充分肯定了郑道传在学术上的贡献。郑道传与李穑(高丽末门下侍中,著名理学家)、郑梦周、李崇仁(高丽末期著名文学家、诗人,其文章受到明朝皇帝朱元璋推崇)的友好关系,后来因在维护高丽王朝问题上而分道扬镳。
《三峰集•附录》还录载了郑梦周、李穑、权仲和、权近等人对郑道传及诗文的评价。郑梦周在《赠三峰》诗中评价郑道传:“辅国匡时术已踈,自嗟童习白粉如。三峰隐者谁能似,不变平生立志初。”郑梦周称赞郑道传有辅国匡时之才。李穑在《郑宗之诗文录跋》中评价郑道传:“有文章,有节义,中原士大夫其敢少吾宗之乎”。李穑称赞郑道传的文章、节义可以与明朝的士大夫媲美。权仲和在《又,郑宗之诗文录跋》中评价郑道传:“三峰郑君宗之,以聪明之资,遵道尚德,士林咸慕焉。”“权仲和”,朝鲜太宗时期领议政(首相)。“三峰”和“宗之”,均指郑道传。权仲和说郑道传的学识和操行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受推崇。权近在《题国初群英真迹》中评价郑道传:“师友三峰数十年,早钦誉望出群贤。功夫缜密常持守,义理精微已贯穿。气若吐虹冲北斗,手能扶日上中天。庙堂不变书生志,经书还兼节制权。待士洪恩双白璧,传家清德一青毡。深谋决胜于千里,广度包容则百川。”[21]权近,著名的理学家,曾任朝鲜国王嫡子的老师。这样一些在学识上、地位及人品都很值得称道的高官均对郑道传有很高的评价,可见郑道传在当时的影响。
通过上述综合记载可以看出,郑道传不仅为朝鲜李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博学多才,在朝鲜李朝的文化建设上也做出了很大成绩,他编纂的《经国典》,为朝鲜王朝的法制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经济、军事、医学、音乐等领域的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朝鲜王朝迁都汉城以后,宫殿、宗庙的位置和称号,以及汉城诸门的称号,都是郑道传拟定的。
郑道传后来被太祖李成桂的儿子李芳远所杀,原因是朝鲜太祖李成桂将自己的幼子宜安大君李芳硕册封为世子,并指定郑道传为太子的师傅。这引起了太祖的第五子李芳远的不满。李芳远遂于1398年发动兵变,杀死了李芳硕,夺取了政权,郑道传在此次政变中也被杀。李芳远,即朝鲜太宗大王,将郑道传定为反叛的逆臣,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郑道传都被当作叛臣贼子看待。朝鲜成宗时期,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其后人才得以重刊《三峰集》。至到1791年,朝鲜正宗才命令人对郑道传的学问进行重新评价,并以朝鲜王室名义刊行了他的文集《三峰集》。1865年,兴宣大院君在重建景福宫时,恢复了汉城设计者郑道传的功勋和爵位。1870年,追赠其谥号文宪。
郑道传出使明朝的情况,除前面提到的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郑道传作为书状官随郑梦周出使过明朝外。《朝鲜李朝实录》还记载:高丽恭让王二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六月,“遣政堂文学郑道传如京(南京)师贺圣节”。十一月,“政堂文学郑道传等还自京师(南京)”。李朝太祖康献大王元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九月“癸酉,遣门下侍郎赞成事郑道传赴京(南京)谢恩,献马六十匹”。来年三月“乙丑,谢恩使郑道传、贺正使卢嵩、赵仁沃回自京师(南京)”。[22]
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收录郑道传的诗《山中》《重九》2首。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编撰的《列朝诗集》里收录了《重九》诗。《四库全书》收录的《御选明诗》《明诗综》《元明事类钞》也均收有郑道传的诗作《重九》。这说明《重九》一诗,在明、清两代有较大的反响,从诗歌的内容看,应是出使明朝归途中所作:“故园归路渺无穷,水绕山围第几重。望欲远时愁更远,登高莫上最高峰”[23]。郑道传路经莱州时所作诗收录在他的文集《三峰集》中。
3.权近
明初,权近出使明朝时路经诸(朱)桥驿时,作有《宿诸(朱)桥驿》,同时遵朱元璋之命,作有《航莱州海》诗。
权近(1352—1409),字可远,后改思叔,号阳村,朝鲜安东府人(今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权近是高丽末、朝鲜初时期的官员,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诗人,其诗作曾受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嘉赏。权近官拜朝鲜李朝议政府赞成事(从一品)、集贤殿大提学,崇政大夫、世子师,封吉昌君。
据《阳村年谱》记载:
洪武二年己酉(1369)三月,年十八的权近“(高丽)殿试丙科第二名,七月,直拜春秋检阅”。
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十九“中科举乡试第三名,以年未满二十五不赴(京师南京),正月拜艺文修撰(正八品),迁供奉(正七品)。十二月,拜修职郎密直堂后”。“科举乡试”,指明朝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权近十九岁(虚岁)就官居七品。
洪武六年癸丑(1373)年二十二,“中科举乡试第三名,亦以少年(年未满二十五岁)不赴(京师南京)。十二月,拜承奉郎军簿左郎(正六品)兼进德博士知制教”。
洪武七年甲寅(1373)年二十三,“十二月拜朝奉郎,试成均馆直讲(正五品),艺文(馆)应教知制教”。权近二十三岁(虚岁)就官居五品,应该说是少年得志。
洪武十二年己未(1379)年二十八,“兼春秋馆编修官(正四品)”。
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年二十九,“掌成均试,拜中正大夫,成均祭酒(从三品)”。权近二十九岁(虚岁)时就掌管国家级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大权。
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三十四,“拜成均大司成(正三品)”。权近二三十四岁(虚岁)时,就掌管全国的教育和官办的学校,即今天的教育部长。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1388)年三十七,拜“宝文阁提学,同知春秋馆事(从二品)”。(www.zuozong.com)
洪武二十二年己巳(1389)年三十八,“六月奉使朝京(南京),九月使还。十月,以言事贬”。此后二年内不停地遭贬,羁押,直到第二年十一月才回朝。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年四十,“正月赴京(南京)谢恩,三月归”。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3)年四十二,“九月拜资宪大夫(正二品),检校艺文馆大学士兼成均大司成。艺文馆大学士,正二品官员,国王近臣,掌论议、教命、国史等国家大事。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年四十五,“七月十九日,以撰表事赴京(南京),九月十一日入朝,敕留在文渊阁,命游观三日以赐宴,命题赋诗二十四篇,仍赐御诗三篇”。前面到的《航莱州海》诗,即二十四篇之一,其背景会在下一章第三节(一)的诗歌解读中提到。权近于第二年(1397)正月回国。
之后,权近历官政堂文学(正二品)、门下府知议政府事(类似国务院内仅次于副总理的官员)、司宪府大司宪(类似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判工曹事(类似工部尚书)、判刑曹事(类似刑部尚书)、艺文馆大学士兼成均馆大司成,世子师,封崇政大夫(从一品)、吉昌君。明朝永乐七年(1409)二月十四日去世,年五十八岁,“赠谥文忠公”。[24]
权近出使明朝的情况,《阳村年谱》的记载提到了三次,即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月奉使朝京(南京),九月使还”;洪武二十四年(1391),“正月赴京(南京)谢恩,三月归”;洪武二十九年(1396),“七月十九日,以撰表事赴京(南京)”,来年正月回国。权近三次出使明朝,影响大的是第三次,这在中朝(韩)史料都有记载。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
己丑九年(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二月丁亥,吉昌君权近卒。……己巳(1389)与门下评理尹承顺奉表如京师,秋赍礼部咨一道还国。丙子(1396)夏以表笺事赴京师,太祖(朱元璋)待以优礼,赐以敕,仕文渊阁,得与翰林学士刘三吾、许观、景清、张信、戴德彝相周旋。帝称为老实秀才,遣还。中国使臣来,必先问(权)近动静,及相接,加以礼貌。[25]
因之前朝鲜上书明朝的信函中,格式字样有许多不符合明朝要求的地方,引起了明朝的不满,为此明朝还以不敬的罪名拘留了一些朝鲜使者。在此背景之下,朝鲜派权近就“表笺事”出使明朝,并拜见了明朝皇帝朱元璋,除将朝鲜“表笺事”做出说明外,也将朝鲜的治国理念做了汇报,其才华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待以优礼”,说明朱元璋对权近等人的解释说明非常满意,还特别下旨,允许权近可以出仕文渊阁的官员。文渊阁既是皇家的图书馆,是皇帝讲读之所,也是皇帝与大臣议论国事的重地,只有皇帝近臣可以出入文渊阁,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权近的信任程度。朱元璋允许权近“得与翰林学士刘三吾、许观、景清、张信、戴德彝相周旋”,这几个人也是朱元璋当时偏爱的朝中官员,刘三吾,翰林学士,多次主持朝廷会试。明朝建文朝时,主修《春秋大成》。《明史》其有传。许观,礼部右侍郎,曾会试、廷试皆第一。明朝建文朝时,任左、右侍中次尚书,改观右侍中。景清,进士,授编修,改左佥都御史。明朝建文朝时,任御史大夫。《明史》有传。戴德彝,进士,监察御史。张信,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朱元璋命这么多有身份、有学识的官员陪伴权近,可见朱元璋对权近学识及文采的看重和欣赏。因朱元璋看重和欣赏权近,明朝的官员更是对权近敬重有加,权近回到朝鲜后,出使朝鲜的明朝官员必打探权近的信息,并以能见到权近为荣,可见权近当时在明朝的知名度和影响之大。
清朝初编撰的《明诗综》也记载,权近出使明朝时,“高皇帝优礼待之,赐衣赐食,爱命赋诗。阳村先之以本国废兴之由,道涂经过之所,次之以本国离合之势,山河之胜与夫邻境之情形兼述。东人感化之意,既成精华炳蔚,音响铿锵。帝览之称叹。因命与刘公三吾、许公观、景公清、戴公德彝、张公信辈,偕游南北市。来宾重译鹤鸣醉仙诸楼,帝又赐以御制三诗,此洪武丙子岁事”[26]。
“阳村”,即权近。“洪武丙子岁”,即洪武二十九年(1396)。“帝又赐以御制三诗”,《朝鲜李朝实录》也提到:朱元璋作《鸭绿江》《高丽故京》《使经辽左》诗三篇,“帝赐权近。初(权)近入朝,帝赐对,知(权)近有学识,命赋题诗二十四篇。(权)近应制为帝嘉赏,令从仕文渊阁,且赐御制,盖宠之也”[27]。明朝皇帝朱元璋把自己做的3首诗赐给权近,而且命权近作“赋题诗二十四篇”。可以肯定地是,这二十四篇必定为上乘佳作(其中《航莱州海》诗,下一章会具体解读),否则朱元璋不会给予“嘉赏”、“宠之也”。这对权近和当时的朝鲜都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在明朝和朝鲜李朝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所以,当明朝的使者出使朝鲜时,也“必先问(权)近动静,及相接,加以礼貌”。
权近在明朝朝堂“赋题诗”,朱元璋赐诗,缓和了当时中朝因“表笺事”而产生的矛盾,开启了中国明清时期中朝(韩)的词赋外交,无疑,权近“赋题诗”也是中朝(韩)词赋外交中最成功的范例。
权近还著有《礼记浅见录》《东国史略》《入学图说》《五经浅见录》等,后刊有《阳村文集》,刊本藏韩国国立图书馆。权近也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中国清朝初编纂的《御选明诗》《明诗综》均收有权近的《题鹤鸣楼》一诗。权近出使明朝时,至少留有一百多首中国纪行诗,主要收录在《阳村文集》中。这些纪行诗,既是研究权近思想和文学特色的重要依据,又是研究中国明朝初期中朝(韩)关系的重要史料。
4.李詹[28]
明初,李詹出使明朝路经莱州时,创作诗歌《莱州在城驿》《除夜,宿朱桥驿》《次朱桥驿阳村诗》《莱州路上》等。
李詹(1345—1405),洪州(今属韩国忠清南道洪城郡)人,字中叔,自号双梅堂,高丽末、朝鲜李朝文学家、著名诗人,官至朝鲜李朝太宗时期知议政府事(正二品)。
据韩国李锡瓒编纂的《双梅堂先生文集》中有关史料记载:
高丽恭憨王十四年(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李詹中“监试第二人”。“监试”,这里指高丽的科举考试。
高丽恭憨王十七年(明朝洪武元年,1368),“恭憨王幸九斋,以经义试诸生,命李穑读卷,中者七人,(李)詹为第一,特赐及第,拜艺文检阅”。李穑当时为高丽最著名的学者,其学识、人品都有很高的声望,前面提到的郑梦周、郑道传、权近等均为李穑的学生。这里强调高丽恭憨王“命李穑读卷”,李詹“为第一”,以期说明李詹的真才实学。
高丽恭憨王十八年(洪武二年,1369),李詹“擢右正言,上疏请令百官,每日五更启事,史官二人入侍左右,王从之”。
高丽禑王元年(洪武八年,1375),李詹“拜左献纳”,期间因弹劾权臣被流配,“坐此流贬者十年”。
高丽禑王十四年(洪武二十一年,1388),李詹“起拜内府副令、艺文应敎(正五品)”。十年后,才得以恢复官职。
高丽昌王元年(洪武二十二年,1389),李詹“拜司宪执义(正四品),书唐太宗帝范以进”,劝说高丽昌王能做一个像中国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明君。
高丽恭让王即位(洪武二十二年年底)后,李詹“转成均(馆〉大司成(正三品),改右常侍、经筵讲读官,历工、礼二曹判书(正二品),寻拜密直代言”。“判书”,类似“尚书”,即今天的政府部长。“代言”,代国王草拟指令,发布命令。期间,李詹“进九规,一曰养德”,“二曰虑事”,“三曰改过”,“四曰敦本”,“五曰谦己”,“六曰施仁”,“七曰比类”,“八曰明政”,“九曰保业”。“九规”得到恭让王认可。“恭让王素与詹善,拜詹代言,颇信重之。”之后,李詹因受他人事件牵连再次流配。
高丽恭让王四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春,李詹再次被起用,“以知申事,掌监试”。朝鲜李朝太祖七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秋,李詹“起为吏曹典书,升中枢院学士同知(从二品)。“掌监试”,指负责科举考试。“典书”,同判书。
朝鲜定宗二年(明朝建文二年,1400)十月,为定宗王讲授老子及仙道、儒家及阴阳学说,“上然之”,定宗王觉得讲得很有道理。十一月,李詹以“签书三军府事”率使团“如京师(南京)”出使明朝。朝鲜太宗元年(建文三年,1401)闰三月,“签书义兴三军事李詹等,赍(明朝)礼部咨文,回自京师”。
朝鲜李朝太宗二年(建文四年1402),李詹任“贡举,以知议政府事(正二品),从河仑入贺皇帝登极,奏于帝,请改赐诰命印章”。河仑,与李詹出使明朝时身份是“左政丞”,即左议政(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第一副首相,河仑后来升为领议政,即首相,也是朝鲜李朝初期的理学家、诗人。出使明朝期间,李詹与河仑有多首唱和诗。“皇帝”,指取代建文帝登基的明成祖朱棣。
太宗三年(明朝永乐元年,1403)三月,“登基使河仑、副使李詹,贺正使赵璞等,与(明朝)使臣六人赍诰命、印章而来,自松林县还宫”。四月甲寅,“河仑、李詹、赵璞等回自京师复于上(指朝鲜国王)曰:‘帝(指明成祖朱棣)见仑等喜曰:使到,翌日即来矣,赐六表里钞三百锭,厚慰而送’”。李詹“以功赐田口,进阶正宪(大夫)”。说明李詹出使明朝非常成功,还得到了朝鲜国王的嘉赏。七月,李詹以“知议政府事兼司宪府大司宪(类似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期间,李詹还曾与左政丞河仑、参赞权近共同修撰《东国史略》,李詹的文笔、书法均很有名声。十一月,李詹不再兼司宪府大司宪,而任“艺文馆大提学”,“掌论议、教命、国史等事”,期间与参赞权近受命“详定复试文臣程序”,即制定选拔、考核文臣的具体办法。
朝鲜李朝太宗四年(永乐二年,1404),李詹再次受诬陷被罢官,太宗认为李詹“素有功劳”,没有将其受刑流放,而是在八月十五日,命李詹“日坐成均馆训诸生”,在成均馆办的学校里当教书先生。
朝鲜李朝太宗五年(永乐三年,1405),李詹“卒,年六十一。辍朝三日,赐棺椁,赠谥‘文安’。詹天资厚重,力学能文,手不释卷”。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李詹非常有才华,曾殿试第一,即相当于中国的状元。李詹也很受朝鲜国王赏识,并受到重用,也为朝鲜李朝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却因直言屡屡受挫,而且多年不被起用,第一次竟达10年之久。虽说后来进入朝鲜李朝政府的核心机关,任知议政府事,也获得了正二品的正宪大夫荣誉职衔。但最后也只能整日坐冷板凳当教书匠,只是去世后,朝鲜国王还念着李詹“素有功劳”,“辍朝三日,赐棺椁”,算是给李詹家人和后人一个安慰。
李詹也是高丽末、朝鲜李朝初时期著名诗人,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收录李詹的《潼阳驿》《偶成》《杂咏》诗3首,《潼阳驿》系出使明朝途中从莱州府南下路经淮安府沭阳县所作。“潼阳驿”,在今中国江苏省沭阳县沭阳镇。万历年间的《朝鲜诗选》和清初的《御选明诗》《明诗综》《列朝诗集》均收有李詹的《杂咏》一诗:“舍后桑枝嫩,畦西薤叶稠。陂塘春水满,稚子解撑舟”。[29]李詹出使明朝时写有《观光录》,创作了近200首诗歌,以诗歌形式,逐日纪行,写下了每天达到的地点和活动情况,其中经莱州时创作诗歌《莱州在城驿》《除夜,宿朱桥驿》《次朱桥驿阳村诗》《莱州路上》等均收录在《观光录》中。李詹有《双梅堂集》传世,《观光录》收录在《双梅堂集•卷之二》中。《双梅堂集》刊本由其后人李锡瓒收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