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地理位置偏僻,社会文化事业极其落后。如陕北在革命根据地创立前,延安仅有正规小学7 所,此外,还有几个教会学校,后来也都停办了。陇东的教育状况也很落后,在革命根据地创立前,小学和私塾的学生总数仅400 余人。基本上是一些富家子弟。1934年,刘志丹等人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为帮助贫苦农家子弟学习文化,在合水县太白镇的罗洼村创办了第一所列宁小学,揭开了根据地新式教育的序幕。南梁政府成立后,在南梁政府和各级政权内均设有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1934年秋,南梁政府在南梁创立了列宁小学。此后,在根据地的许多乡村也都建立了列宁小学。1937年,边区环境相对进入了较安定的时期,边区的初等教育开始快速发展。到抗战爆发前,仅陇东革命根据地已有各类小学258 所,在校学生达5701 人(不包括私塾),学龄儿童入学率达22.6%。[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了:“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成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2]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边区的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到1937年底,全边区小学已发展到545 所,学生达万余名。根据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提出的在小学阶段应不分男女施以同等的免费教育的要求,边区各级政府大力普及小学教育。1938年,边区小学增加到了739 所,学生数达15000 余名。1939年小学增至883 所,学生数22000 多人。1940年小学又增至1341 所,学生数为41000 多人。[3]
同时,为了有效地利用边区的有限文化资源,团结旧式知识分子,解决边区师资力量奇缺的问题,边区政府对旧式私塾也进行了改造工作。此外,1937年,还在延安开办了保育院,开了边区幼教事业的先风。1940年12月,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布了《陕甘宁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力图加速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有些规定因脱离了当时边区的实际条件,出现了教条主义的倾向,对边区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加之1941年,边区的三边、陇东分区遭遇自然灾害以及国民党封锁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使得学校和学生数量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1941年12月,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出了《关于提高小学质量的指示》,使得1940年冬出现的教条主义倾向进一步被强化,忽视了边区的实际情况,片面地强调正规化,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质量要求,使得边区初级教育受到很大的影响。1942年,小学数量大幅下降,仅剩723 所,学生也减少了万余人。1943年初,边区政府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后又批判了旧式正规化和办学中的教条主义。1943年,小学又恢复至923 所,学生数也恢复到30845人。1944年,边区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边区教育,解决教育经费困难的问题,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民办公助对边区初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当年,边区小学增至1090 所,学生33686人,其中民办小学占边区小学总数的52.66%。1945年,边区小学增至1377 所,学生34004 人,而民办小学的比例高达76.76%。民办学校吸收的学生数量也很可观,在1945年,有49.4%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已变成边区初级教育的重要生力军。[4]
为了帮助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除了正规的国民教育,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还大力开展各种成人教育。1937年初,群众性的社会教育在根据地开展了起来,在陇东的庆阳等县、陕北的一些县成立了民教馆,通过办夜校、识字班、演进步戏等方式进行群众的自我教育。抗战爆发,社会教育迅猛发展。1937年,在陇东的曲子等5 个县就办起了冬学95 处。全边区已办起冬学619 所,学员10340 人。1938年,冬学、夜校、半日制学校共达1558 所,参加学习人数达25000 余人。[5]
1939年,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方针[6],采取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方便灵活的识字组。冬学、夜校、半日制学校加上识字组,共发展到了5232 个,参加学习人数53000 余人。1940年,冬学、夜校、半日制学校、识字组共有5469 个,参加学习人数59950 人。1941年,边区的冬学、夜校、半日制学校共有1557 所,参加学习人数20000 余人。[7]边区的民众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1943年后,民众教育又和生产运动、反奸自卫、拥军爱民等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了民众教育发动和动员人民群众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抗战服务。
除了基础教育,陕甘宁边区还逐步建立起了高等、中等教育。抗战前,整个边区内没有1 所大学,中等学校只有4 所。抗战后,逐步发展到有高等学校10 余所、中等及职业技术学校10 余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民族危机当头,培养各类战时所需人才必须得优先考虑,因而边区的高等、中等教育主要是一种战时教育,在教育中,把军事、政治、文化、宣传等各类干部教育放在了很突出的地位。在当时边区,中等以上学校实际上都承担着干部教育的职责。(www.zuozong.com)
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为了培养抗日军政人才,1936年6月1日,在陕北安定县的瓦窑堡正式成立了抗日红军大学,下分三科:一科是师、团级以上干部,共38 人;二科是营、连级以上干部,共225 人。一、二科均在瓦窑堡,1936年7月移驻到保安县,1936年10月又迁到延安。三科为班、排干部及老战士,共有800 人,驻甘肃环县的木钵。1936年10月,三科与红二、四方面军随营学校合并,成立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后移驻庆阳。1937年1月19日,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日军政大学或抗大)。2月21日,招收的第二批学员开学,共招学员1362 人,分14 个队。1937年3月,将陇东庆阳的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改为抗日军政大学附属步兵学校,招了4 营12 队,共1400名学员。
七七事变后,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员随形势需要提前毕业。1937年8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开学,共招学员1272 人,编为3 个大队。而附属步兵学校在学员毕业后即撤销。1938年4月,抗日军政大学又招收了第四期,共有学员5562 人,编为8 个大队,分驻在陇东和陕北各地。1938年底,为了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需要,抗日军政大学驻庆阳的五大队、驻洛川的六大队,和驻延安的三、四大队一部,及陕北公学的部分学生,组成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开赴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七大队和一大队的一部,组成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开赴晋察冀。其余学员也陆续毕业分配。1939年1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开学,共有学员4962 人,编为5 个大队。1939年7月,按中共中央指示,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迁往晋察冀根据地,一、三、五大队留下来,在边区组建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第三分校先后招收了3 期,共2600 余名学员。1941年,第三分校与军政学院合组为军事学院。
1940年以后,日寇为了摧毁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基础,开始进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大扫荡”,使得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中共中央为了减轻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负担,继续为抗战培养人才,决定将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迁回到边区。1943年3月,抗日军政大学总校1000 余名学员和教工返回陕北,军事学院并入总校。后第二分校也由晋察冀返回,1941年组建于晋西北的第七分校同时退入边区,二、七分校归入总校建制,共组成了5 个大队:一、五大队和总校驻绥德,二大队驻清涧,三大队驻瓦窑堡,四大队驻子洲县。原第二分校附属中学、第七分校陆军中学合组为新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驻陇东东华池。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抗日军政大学共举办了8 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第七分校在培养了5000 多人后也告结束。[8]
在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中,陕北公学等学校也有着重要的地位。1937年9月,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等人发起筹备陕北公学。11月1日,陕北公学在延安正式开学,由成仿吾出任第一任校长,毛泽东同志还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演讲。1938年7月7日,陕北公学在关中设立分校,1939年3月,总校迁至关中与分校合并。在1938年4月10日,为了培养革命文艺骨干,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发起成立了著名的鲁迅艺术学院,沙可夫兼任院长,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39年7月20日,在延安还成立了由王明任校长的中国女子大学。此外,还有张闻天兼任院长的马列学院,以及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中央党校等。194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1941年10月10日,为了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战,培养民族干部,在延安成立了民族学院。1943年4月,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民族学院等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4月7日,延大又将行政学院并入。这些学校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仅鲁迅艺术学院到1945年11月,共毕业学生685 名。[9]
为了改变边区中等教育落后、无法适应抗战和边区建设需要的局面,边区政府对中等教育进行了扩充,以便能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抗战人才的要求。1939年9月22日,鲁迅师范学校和边区中学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周扬兼任校长,董纯才任副校长。边区各地政府对发展中等教育也很重视,1940年秋,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陇东分区在庆阳创办了陇东中学,结束了陇东分区无中等教育的历史。陇东中学的办学宗旨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建国人才,学生主要来自根据地各县,以培养小学师资和地方干部为主要任务。到1941年,边区共有中学3 所,中等师范学校4 所,在校学生1500 多名。1945年,在校学生扩大到2487 名。[10]
抗战期间,边区还先后成立了边区农校、边区医药学校、警政学校、纺织学校、职业学校、新文字干部学校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急需的各类干部和技术人员。如边区农校就是以培训各县的农村干部为主,学员大都是原边区各地的区干部。此外,边区政府还举办了各种在职干部培训班。1937年10月11日,西北青年救国会举办的战时青年短训班在泾阳斗口镇开学,主任冯文彬。1938年1月迁至泾阳安吴镇,到1940年4月,举办了14期,培训学员万余名。1940年5月2日迁回延安。陇东分区1938年到1939年间,也依托陇东中学共举办了7 期在职干部培训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