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在陕甘宁边区早已存在,手工业的行业门类也不少,有油坊、染坊、磨坊、粉坊、烧(酒)坊、铁匠铺等,还有走村串户的毡匠、皮匠、木匠、小炉匠等。一般农户家还从事如纺线、织布、编织毛口袋、织毛袜等家庭手工业。但边区的手工业生产并不发达,主要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存在。如纺线、织布在边区的一些地方主要是被作为一种家庭副业,贫苦农民依此部分地解决自家的穿衣问题,其商品化率是很低的,后又因洋布的大肆侵入,传统的家庭纺织业也越来越不景气,不少织户因无利可图而停业。边区的其他手工业行业的情形也大体如此。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国土沦陷,边区工业品来源大幅减少,当时边区的手工业难以满足边区自身的需求,造成工业品价格过快上涨,这严重地影响到了边区人民的生活。如1937年在延安市1 斗小米可换“三八老布”1 匹,1940年只可换布0.45 匹。据对延安县某乡的50 户农户调查,买布占全年总开支的30.4%。而且是越贫困的家庭所占比重就越高,对延安市西区第一乡调查,买布占全年总开支的比例:富农为11%,中农为34%,贫农54%,最贫困的难民这一比例可高达66. 8%。同时,因布匹来源减少、工农业产品价格差拉大,也使得边区蒙受着很大的经济损失。如1943年,边区为解决穿衣,输入棉、布的花费,折合小米404592石[18],这无疑加大了边区的经济困难。
怎样能减少边区对外来工业品的依赖,特别是解决民众的穿衣问题,是边区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民间手工业。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大力奖励个人或合作投资,以发展手工业生产。边区的延长、固临、延川、淳耀、新宁等地,在政府的提倡下,家庭棉纺业开始兴起。1939年7月,已有50000 妇女投入纺织(包括加入纺织合作社的),每日可纺细纱4 ~6 两,向边区难民纺织厂提供土纱20000 余斤。在纺织搞得较好的延长、固临两县,土布已可自给。其他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如延安市1938年到1940年:铁匠铺子由7 家增加到20家,木匠铺子由6 家增加到10 家,成衣店由7 家增加到11 家。[19]
1940年底,国民党顽固派一面制造摩擦,一面对边区进行严格封锁,致使边区连穿衣都成问题,其他日用工业品更是奇缺。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明确指出,“发展工业,主要应以发展家庭手工业和人民的生产合作社为主”,“政府办的公营工业主要是为的倡导和供给的作用”。[20]边区政府还把发展棉纺业、解决边区军民穿衣问题作为重点来抓。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边区高干会议上号召:为老百姓、军队及公务人员需用的25 万匹大布的全面自给而斗争。边区建设厅提出了具体发展农村纺织业的政策,边区民间纺纱、织布的热情在政府扶持下更为高涨。在边区政府大力推动和扶持下,边区以民间纺织为重点,各种手工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在人多地少的绥德分区,民间纺织业走在了全边区的前列,农民不仅靠纺织解决自家的穿衣问题,还依靠纺纱、织布来换取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如绥德枣林坪福乐村,全村45 户都参与纺织,所产布匹的三分之二外卖。崔家湾铁茹坪,在49 户织户中有24 户出售布匹。有的农户家庭农业收入仅占家庭收入的48.9%,而纺织收入占到了51.1%,民间纺织业的兴起,更有效地利用了当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陇东的庆阳、曲子、镇原也有相当数量的家庭妇女从事纺织。1942年,陇东的六县从事纺织的妇女增加到4400 余人,全年民间纺线34000 斤,织布18700 余丈。[21]1944年,关中分区的新宁县一区、二区、四区,群众自发地搞起了手工纺织作坊10 个,最大的作坊有妇女135 人,五区四乡的村民也搞起了手工纺织组。农民的这些活动,使新宁县手工纺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县从农历正月到十月,共纺线26553 斤,织布32557 丈,全县布匹的自给率达到33%。[22]三边分区原来很少有人从事纺织,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各级干部家属便首先带头,使民间纺织渐渐普及了起来。如盐池县的城市区,在主要区领导之妻带动下,1943年,有66 个妇女打破传统,从事纺织,共纺纱1448 斤,得工资近40000 元(边币)。[23]民间纺织业在陕甘宁边区的兴起,为解决边区穿衣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民间纺织业已可满足边区需要的三分之一(参见1942—1944年边区民间纺纱织布情况表)。
1942—1944年边区民间纺纱织布情况表(www.zuozong.com)
注:本表根据《陕甘宁边区民间纺织业》(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3 编,533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一文的相关资料编制。
在边区的城镇和农村,还有不少小手工作坊,多者四五人,少者一二人,其门类繁杂。这些手工业在满足人民生活、发展生产方面也有很重大的意义,边区政府也对其采取了鼓励发展的政策。据对延安等14 个县(市)统计:到1942年,共有手工作坊399 个,手工业生产者1108 人,涉及毡坊、鞋铺、成衣、毛皮、铁匠、木工、油坊、粉坊等十多个行业。1943年,手工作坊增加到656 个,增幅达到64.4%;手工生产者增加到2047 人,增幅达到84.7%。[24]
手工作坊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还形成了一些地区特色行业。如佳县峪口村靠近黄河,但耕地缺少,手工造纸成为不少农户赖以糊口的手段。在政府帮助下,峪口手工造纸业有了较大发展。1940年,全村有池子36 个,毛驴15 头,造纸工90 人,每天出四开纸205 刀20 张。而到1943年,全村有池子53 个(每户1 池),毛驴24 头,造纸工143 人,每天出四开纸302 刀10 张。[25]此外,像绥德的丝线业、定边的私人皮作坊在当时边区也都很有名。1944年,中共西北局发布了《关于争取工业品全部自给的决定》,进一步推进了边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对边区的绥德、陇东、三边3 个分区的统计:1944年,除了毛织、造纸、炭工、盐工及流动性强的泥水匠等手艺人,还有各种手工作坊1425 家,工人2857 人。[26]
显然,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地调动边区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克服了种种困难。农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群策群力,依靠较原始的生产手段,在解决当时边区的穿衣和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陇东和三边地区,历史上无植棉的传统,纺织更无从谈起。但在抗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广大民众为了克服困难,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奇迹。1943年,陇东分区就植棉30000 亩,种蓝靛千余亩,有14000 余妇女参加到家庭纺织业中去,当年织布56000 余匹。[27]如按当时该分区人口算,人均约有布1 丈余,这对一个向来不产棉、织布的地方,短短几年内能做到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