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因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陕甘宁边区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保障边区的供给,保证抗战的需要,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李鼎铭先生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该提案立即获得了大会的通过,大会还通过决议,要求边区政府应很快着手去办理。中共中央对此也予以高度的重视,毛泽东同志批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我们的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13]后又多次强调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整个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共进行了三次精简。
第一次从1941年11月到次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各根据地的党、政、军脱产人员一般占全区人口的3%以下。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2月4日,边区政府发出了《为实行“精兵简政”给各县的指示》,1942年1月,又颁布了《关于各级行政组织区划编制的规定》,分区、县、区和乡都按人口、地域等因素分为甲、乙、丙等。如陇东分区为甲等,关中分区为乙等。庆阳县为甲等,环县、曲子、镇原、合水、新宁县为乙等,新正县为丙等。第一次“精兵简政”,边区主要进行了机构的精减和人员的缩编,裁、并机构百余个,缩减人员1598 名,占边区政府原有人数的24%。[14]
1942年6月30日,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十六次政务会议上,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系统第二次“精兵简政”方案》。1942年7 到9月,实行了第二次“精兵简政”,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主要办法是“建立必要的、符合边区实际情况的行政工作制度”、“密切党、政、民的工作配合”、“实行合署办公”等。[15]此次精简还十分注重提高县级政府的职能,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在干部任用中要求重质量不重数量。“精兵简政”的重点是县以上单位,许多机关单位进行了缩编、合并,富余人员有的充实到基层,有的送出学习提高,还有的因不适合机关工作,被劝退回家务农。
1942年12月13日,边区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又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1943年3月正式公布实行,开始了第三次“精兵简政”。第三次“精兵简政”的目的,“是为了使政权工作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16],因而要划清职权,精减区以上机构和人员,加强乡政权建设。同时,为了确保“精兵简政”后行政事务不受影响,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边区各地政府还开办了各种干训班,重点对区、乡干部进行轮训。还把干部作风建设与巩固“三三制”政权问题纳入到“精兵简政”工作中去,到1944年“精兵简政”工作完成。这次精简后,区以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人数减少了23. 5%,调派了1000 多名青年知识分子充实到乡政权。[17]很显然,这次精简不单纯是为了减少数量,而是为了提高干部质量,强化基层政权建设。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精兵简政”,一方面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增进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淘汰了少量不合格的干部,提高了全边区干部队伍的素质。同时,还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改进领导作风,对于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边区的正确贯彻执行、保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针对党内过去“左”、右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尚未肃清,以及抗战后新发展的党员数量较多(见1937年9月与1941年10月边区中共党组织概况对照表),成分也较复杂,大量党员中存在的小农意识、宗派主义等问题,为了确保党的先进性,提高广大党员的马列主义水平,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这实际是为“整风运动”作思想动员。1942年2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讲,正式拉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同年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6月,又发出了《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按照中央部署,“整风运动”在全边区推开。
1937年9月与1941年10月边区中共党组织概况对照表(www.zuozong.com)
注:本表根据《关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党的建设的回顾》(马文瑞:《关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党的建设的回顾》,见《中共党史资料》第30 辑,49 ~50 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一文的相关资料编制。
“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18]最主要的是反对主观主义。前期主要是动员和学习,分为学风学习、党风学习、文风学习几个步骤。其目的是对全党进行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学习提高边区广大党员的认识。“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法是通过学习整风文件,联系个人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进行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弄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团结,切实增强党的战斗力。
在开展整风运动期间,中共中央各部委和延安的一些机关、学校于1942年12月开始了审查干部工作。这在当时党的队伍迅速扩大,国民党加紧特务活动的情况下,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审干工作中对敌情作了过分的估计,把一些干部思想上、工作上的缺点错误,或历史上未弄清楚的问题,轻易怀疑成政治问题,以至反革命问题,并采用“逼、供、信”的错误方法,出现了严重偏差。特别是1943年7月15日,时任整风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的康生,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抢救失足者》的动员报告后,掀起了“抢救运动”,大肆进行“逼、供、信”,造成了一片恐怖气氛。在审干过程中,采用了办整风训练班的办法,对进入训练班的人日常工作、生活进行严格限制。同年10月,进一步升级,取消训练班学员的娱乐活动、两人在一起未经组织许可不许谈话、不准随便出入训练班大门和进入他人卧室等。国统区来的许多党员、青年知识分子被诬陷为敌特分子,而边区的地下党则被污蔑为“红旗党”。仅在西北公学,500 多人中只剩下20 多人未被“抢救”,中央通讯部门1000 多人大都成了“特务”。[19]在陇东分区,逼迫“坦白”的有104 人,许多人被迫承认自己为敌特分子等,有的被迫自杀,造成了一批冤假错案。新宁县还逮捕关押了20 余人[20]。
毛泽东同志发现了当时斗争扩大化的问题,亲自出面纠正。中共中央也及时起草了《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具体规定了审查干部的九条方针,要求首长负责进行调查研究,应分清是非轻重,争取失足者,培养干部,教育群众等。并明确提出一个不杀,大部不抓。虽《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对敌情估计仍是比较严重的,认为敌特之多,不足为怪。但明确规定了防止逼、供、信,防止乱打、乱抓、乱杀,要重证据,这些对纠正“抢救”运动的错误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后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到延安,也明确表示要进行甄别。1943年12月以后,陕甘宁边区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对斗争扩大化问题进行了纠正和平反,并向被冤屈的同志赔礼道歉。
“整风运动”在当时虽出现了一些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总体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在中共中央指导下,1942年10月—1943年1月,中共西北局分别多次召开会议,对中共在陕甘地区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左”倾路线对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危害进行了讨论,充分肯定了刘志丹等同志开辟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整风运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也使边区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强化了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为巩固边区党的领导地位做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