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志愿填报案例集,78例经验分享

高考志愿填报案例集,78例经验分享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如果更愿意就读宁波诺丁汉2,可以放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3,连续填报宁波诺丁汉1和宁波诺丁汉2两个专业组,增加中外合作院校录取几率。在确定普通批志愿组合后,再来考虑提前批志愿。考生应该根据实际高考成绩与位次,再来决定普通批志愿与提前批志愿的组合;如果确定填报提前批香港中文大学,则不必再填报冲高志愿中的同济大学3。

高考志愿填报案例集,78例经验分享

以上各章节中,选择了部分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相关的政策与规则。下面根据不同考生的院校与专业意向,跟大家分享更多的案例,来巩固与综合运用这些内容,进一步了解志愿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及如何改进志愿方案。为说明简便起见,所有案例只节选讨论合理的冲高志愿和足够的保底志愿,普通批次不一定包含完整的24个专业组方案。

[案例1] 中外合作大学

如图3-67所示。

图3-67

这位考生明确倾向于中外合作院校(除中外合作院校外,不考虑外地院校),首选人文、社科类专业,也可以接受管理类专业。我们首先考虑普通批次。中国人民大学(苏州)超出了该考生的最高定位,并且以经济类专业为主,并非该考生的首选专业方向,所以不予考虑。因此,普通批的冲高志愿都安排本市院校专业组。在其定位区间上下,有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及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专业组。根据该考生的院校倾向和专业意向,按往年录取分数,可以考虑“华东理工大学2—东华大学2—宁波诺丁汉大学1—上海大学3—宁波诺丁汉大学2—西交利物浦大学1”的组合。如果考生家庭十分认同中外合作院校,也可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1之后,直接连续填报宁波诺丁汉的2个专业组(若相比管理类专业确实更喜欢人文类专业,也不妨把宁波诺丁汉的专业组2填在专业组1之前),而省略掉其他本市院校专业组。另外,西交利物浦大学1虽然包含数学类与建筑类两个非意向专业,但该校转专业政策相对较为宽松,因此笔者认为依旧可以填报。在此之下,就没有合适的中外合作院校可供选择了,用本市公办院校来保底。需要注意宁诺丁汉的英语单科成绩要求:不低于115分。

同样,如果更愿意就读宁波诺丁汉2,可以放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3,连续填报宁波诺丁汉1和宁波诺丁汉2两个专业组,增加中外合作院校录取几率。西交利物浦1的专业设置与考生的专业偏好匹配度较低,且西交利物浦1的分数区间与上海师范大学1重叠率较高,本方案暂时选择了专业偏好匹配度较高的上海师范大学1,放弃了西交利物浦1。确实喜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可将它填在此方案中上海海事大学2之后的位置。

在确定普通批志愿组合后,再来考虑提前批志愿。在其定位区间范围上下,唯一可选的中外合作院校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面章节中已经介绍过该校的招生录取模式,如果通过综评模式测试获得填报资格,可以填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3;如果未获得综评填报资格,则只能选择填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考生应该根据实际高考成绩与位次,再来决定普通批志愿与提前批志愿的组合;如果确定填报提前批香港中文大学,则不必再填报冲高志愿中的同济大学3。

鉴于高昂的学费等多种因素,首选中外院校的考生应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定位区间范围内各中外合作院校的情况。先舍弃与自己专业偏好匹配度低的专业组,在剩下可选项中,充分了解各个院校招生录取政策与流程、外方合作院校的国际学术地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特色、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等一系列问题,不要错过报名或各种测试时间,在实际填报中,结合自己的各项成绩及意愿,合理安排志愿方案。

[案例2] 立志学医:包邮区[1]内的选择

如图3-68所示。

这位考生加三学科为物化生全理科组合,一心读医,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还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技术类都可以接受。考生平时成绩定位在上海大学与华东理工大学之间。从考生的定位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无论是普通批次还是综合评价批次,都只能作为冲刺的目标,而不是定位院校。幸运的是,在考生定位区间内,有三所较为出色的包邮区的医学院可供选择,那么哪一所更适合作为首选目标呢?

首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1历年的投档线都低于上海大学,但几个中医学专业的分数并不低,尤其是两个5+3本硕一体化培养专业,分别达到或超过了华东理工大学1和东华大学1的投档线水平。对该考生而言,也是要在发挥较好水平的情况才有录取的把握。从低分专业看,中英合作的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医信息)虽然不是考生喜欢的专业,但尚可接受。因此,作为全国仅有的2所A+档中医学院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1可以作为备选志愿之一。

图3-68

其次是苏州大学。很多考生和家长可能不知道苏州大学有医学院。苏州医学院历史悠久,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在最近的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其基础医学、药学均被评为B+档,临床医学为B-档。苏州大学历年来的投档线与上海大学基本相当,但两个临床医学专业一直是高分专业,基本保持在华东理工大学投档线位置,对该考生而言,同样是只有在发挥最佳水平的情况下才有录取的可能。中间分数段的药学是较为理想的专业,但低分段却包含较多的工科专业,如机械类、纺织类,显然与该考生的意向专业偏离度较大。因此,综合高分专业的录取可能性与低分专业的可接受性两方面因素看,略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1。

再看南京医科大学。该校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均为B+、预防医学更是高居A+档。从往年录取分数看,与考生的定位契合度更高。南京医科大学1的5+3本硕一体化的临床医学无疑是考生的首选;低分段的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这两个专业,相比苏州大学的工科专业,对该考生而言相对更容易接受。对比历史录取分数静态比较的话,南京医科大学1可以作为首选。但笔者注意到,南京医科大学往年录取分一直低于苏州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招生专业中包含护理学。而2018年将护理学与临床医学拆分在不同的专业组中,加之第四次学科评估数据的发布,这样,南京医科大学1的投档分数一定会上升,完全有可能超过苏州大学2,甚至不排除大涨的可能性。

因此,该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高考成绩和位次,评估录取到上述三校高分理想专业和跌入低分专业的可能性,以及自己对各校低分专业的可接受程度,再来做出志愿选择。鉴于三校的5+3本硕一体化专业录取分数可能相互重叠、专业组投档线之间也不存在合理的梯度差,三个专业组应择一填报为妥。在高考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如果求保险,应该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即便不能录取到两个5+3本硕一体化专业之一,至少录取到中医学(5年制)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专业安排如图3-69(a)所示);如果还是更想读临床医学专业,就填南京医科大学1,但鉴于该校是1-1-1的专业级差分录取规则,不建议同时填报两个5+3本硕一体化专业,应采用相对安全的专业安排[见图3-69(b)],第三专业可放入A+档的预防医学。

图3-69

(2018年,南京医科大学1实际最低录取分为542分,录取位次比2017年飙升4454名!接近了华东理工大学的投档线)

在定位校之下,包邮区内唯一可选的医学院只有温州医科大学。如果该考生前面选择了南京医科大学1,那么可以填报温州医科大学1的5+3临床医学专业,也可以首选该校更有特色的眼视光医学或口腔医学专业。如果定位校选择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则没有录取到温州医科大学1高分专业的可能,只能选择低分专业填报。

原本在同济大学2与上海中医药大学1之间,本市的医学院存在一个分数断层,即在华东理工大学到华东师范大学的分数区间是没有医学院的。2018年,第二军医大学更名为海军军医大学后,首次在普通批次招收非军籍生,为一心读医而又不愿意去外地的考生提供了新选择。这位考生可以把海军军医1作为冲高志愿之一。

在确定了普通批志愿后,再来看提前批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在提前批次安排的是医学技术类专业。如果该考生更想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可以填报提前批次来冲一冲(当然此时普通批次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和同济大学2都不必填报了);如果还是更倾心于临床医学,就不用填报提前批,依次冲击上述三家医学院和海军军医大学。

对于考虑全国范围医学院的考生来讲,着实会有更多的选择,请看下一个案例。

[案例3] 一心学医,大江南北

如图3-70所示。

图3-70

这位考生的平时成绩定位比前一位考生提升了一档,并且愿意去更远的地方学医,这样普通批次的选择就更多了,可以引入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A-档的三所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图3-71

华中科技大学的临床医学为A-档,预防医学为A+档,专业优势明显。2017年,该校把医学类专业分散在在沪招生的两个专业组中,并且与其他专业混合编组,给一心读医的考生造成选择上的困惑。2018年,该校把医学类专业集中在新设立的专业组5里,并且拿掉了相对冷门的法医学,只保留临床医学(8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

中山大学的临床医学和药学都是A-档,口腔医学为B+。中山大学的医学类专业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不同,多年来一直执行医学专业“不填不录”的政策。这样,虽然其医学类与理工科专业混在同一个专业组2中招生,但为中高分专业,倾向学医的考生与倾向理工科的考生泾渭分明,各走各的阳关道。比较麻烦的是低分专业,海洋科学、中法合作的核工程类虽然都是特色专业,但相对比较小众,并非每年都有感兴趣的考生报考,成为一心学医的考生选择保底专业时的困扰。

中山大学2与华中科技大学5往年的投档分数及临床医学(8年制)录取分数基本相当,而考生愿意去外地读医学院,也是冲着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去的,理性地说,择一填报为宜。如果你实在难以割舍,一定要同时填报的话,考虑到中山大学是专业级差分规则校,并且往年的投档分略高,可以把华中科技大学5填在中山大学2之后,对于想学医的考生而言,入读A+的预防医学专业总好过去学核工程吧!

从尽可能争取入读A类的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考虑,舍弃同济大学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之后直接填报中山大学2或华中科技大学5,都是合理的选择。

在此一分数区间内,还有四川大学1和武汉大学5两个专业组。四川大学的临床医学虽然也是A-档,但2018年只招收5年制专业;而武汉大学虽然投放的是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但其学科评估仅为B档。就所谓性价比而言,不如中山大学或华中科技大学,未放入此方案。

在中山大学或华中科技大学之后,可以考虑位于长沙的中南大学。很多考生家长对中南大学很陌生,或者以为它是一所纯工科院校。中南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1914年创办的湘雅医学院。其临床医学同样也是A-档,并且,中南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上海只投放单一的临床医学专业,不搞混搭,鼓励心向医学的考生报考。一般情况下,中南大学的投档线略低于中山大学2和华中科技大学5;如果反超,最多就是浪费一个志愿位置,并无大碍。

在中南大学之后的志愿组合,可以参考前一个案例。考虑到本例中的考生的定位较高,如果高考发挥正常,那么选择南京医科大学或苏州大学的专业时,可以相对激进一点。

本案例中的考生基于自己的定位,没有必要考虑更偏远地区的医学院校。如果是比这两个案例定位更低的考生(大致介于自主招生控制线到上海大学间),还可以把中国医科大学(沈阳)、重庆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临床医学的学科评估也为B+或B档的院校纳入备选预案中。其中重庆医科大学1这个组的限考科目为化学,与其他医学类专业组不同。

[案例4] 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全国

如图3-72所示。

图3-72

这位考生的定位在华东师范大学至上海外国语大学间,非常稳定,并且愿意去外地读书,定位的目标院校是武汉大学。

考生的目标专业锁定于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下,从专业角度看东南大学2和华东师范大学3各有千秋,都可以选择。但东南大学2的投档线会遮挡其目标院校武汉大学2中高分的计算机类专业,故而选择华东师范大学3。如果华中科技大学在2019年进一步合理划分专业组(把计算机类与电子信息类归并在同一个专业组中),则又可以多一个选择。武汉大学之下,C9联盟的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当然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如果考生愿意放弃华东理工大学,转而连续填报电子科技大学两个专业组、四川大学1和华南理工大学1、大连理工大学1等专业组,就可以在其定位区间内搭建一个全部由双一流/985大学构成的志愿组合,并且能很好地满足其专业意向。

如果考生更希望留在上海,而不追求双一流/985的平台,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高考成绩与参加上海科技大学校园活动日所获优惠加分情况,再来决定是否填报提前批次的上海科技大学。

[案例5] 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化学生的选择

如图3-73所示。

图3-73

这位考生非常喜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也想读电子信息类专业,就读于一所中间档次的市重点,数学在校内较有优势,但物理成绩不如化学(主要是力学较差,电磁学比较有信心)。基于田忌赛马策略,该考生选择了能考出更高等级的化学。该生平时成绩波动非常大,高的时候能超过华东理工大学档次,低的时候在自主招生控制线附近徘徊,见图3-73中的第一张图。客观预测,高考时要考出比平时最高定位更好成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冲高志愿就从软件工程为A档的华东师范大学3开始,然后安排在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科上有优势的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双一流/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3之下,随大流,该考生选择了招生人数较多的上海大学的2个理工科专业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分别为B和B-档)。该考生的志愿难点在上海大学之下,这是他非常有可能考到的分数区间,因此,希望这一段尽可能就读自己的意向专业。多数考生在上海大学之后会选择上海理工大学,但计算机类并非上海理工大学最有优势的专业。而邻近省份的211工程院校,计算机专业一般都跟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偏物理的专业混编在同一个专业组中,该考生较为担心,最终放眼全国,选择了深圳大学2(计算机为B档)、211工程的西北大学1(软件工程为B+档)以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计算机为B+档)和浙江工业大学3(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均为B档)。表面上看,这个区段所填的志愿数量少、间距大,存在所谓“分数浪费”的情况;但其中三个专业组都是单一专业类,没有专业调剂的担忧;同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可选管理信息系统方向与计算机关联度很高。这样,只要高考不发生严重失常,有很大概率入读到计算机与软件工程A/B类的院校专业中,实际上是一个更加切实有效的志愿组合。图3-73中的第二张图完整体现了考生填报的模拟志愿。

在提前批次中,没有比普通批更合理的志愿选项,就不予填报了。

[案例6] 材料类+化工与制药类+化学类:保守的冲高志愿与备选的提前批次

如图3-74所示。

图3-74

这位考生倾向于材料、化工、制药、化学等专业方向,愿意用距离换分数。加三学科选了化学与生物、不含物理。平时成绩的定位波动也相当大,介于东华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之间。如果高考能发挥正常水平,那么该考生的志愿组合还是比较清晰的:东华大学1—北京科技大学1—苏州大学2—上海大学2—武汉理工大学3。东华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的材料学科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都位列B+档,东华大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医用材料、苏州大学的纳米材料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学科高居A+档,侧重于建筑材料、陶瓷复合材料,后者是该考生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学科为A档,但侧重于金属材料领域,如果更愿意去苏州大学的话,也可以放弃不填。这当中唯一纠结的是苏州大学2保底专业的选择,潜在的低分专业多,其中机械类与光电信息是该考生不太合适就读的,因此4个专业志愿中有必要给保底志愿留出两个位置,可以在食品质量与安全、药学专业中2选1,另一个位置留给纺织类(专业分流时可选非织造材料方向)。

在冲高志愿方面,最有可能的是天津大学2和华东理工大学1。考生当然更愿意就读双一流/985的天津大学,其中分子科学与工程是与南开大学合办的,在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各学习两年。实际填报志愿时,可以把天津大学2填在前面,把按照分数优先规则进行专业录取的华东理工大学1填在后面(选择相对中低分段的适合专业)。考生觉得能录取到天津大学就非常满意了,在其之上也没有其他更适合的院校专业组,所以就不再填报其他的冲高志愿了,避免压线进档反而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专业。

比较困难的是稳—保结合区间志愿的选择。按往年分数看,武汉理工大学后面应该填报上海理工大学1,但材料、化工与制药、化学等都不是其优势专业。往年分数更低的北京化工大学1和合肥工业大学3,既是211高校、专业领域也更有优势。因此,实际填报时,不妨把上海理工1填在后面(该考生喜欢的都是中低分专业),最多就是浪费这一个志愿位置而已,并无大碍(2018年实际最低录取分,北京化工大学1为515分、上海理工大学1为512分、合肥工业大学3为510分)。

真正的难点是第一个保底志愿的选择。普通批的上海师范大学2中,比较符合该考生专业意向的是化学类、食品安全与检测,另外两个专业就比较难选了。机械类(中美合作)、机械类(中德合作)、土木类(中英合作)以及工程管理专业都有可能成为最低分专业,而这些专业显然与考生的意向相去甚远,这样上海师范大学2对该考生而言就不是一个合理的保底志愿(甚至可以说一个危险性较大的选项)。如果跳过上海师范大学,往下可选的就是招生计划数很少的大连理工大学(盘锦)1、中国石油(北京)4、中国石油(华东)3,都不太符合考生的意愿;而直接去南京工业大学2的话,又觉得分数浪费太多了。

我们说,志愿方案首先应该立足于普通批次,但在普通批次没有合适的选择时,可以看看提前批次是否有替代的解决方案。同样是上海师范大学,提前批次组2,可以选择化学(师范)、科学教育(历年低分专业,涉及生物与化学两门学科),另外,教育技术学(师范)这个低分专业也不是不可以接受。这样,当考生实际高考成绩估算可能低于上海理工大学1的投档位次时(大约为12000名),既然没有特别具有专业优势的外地院校了,那么就选择稳妥的本地院校,可以填报提前批次的上海师范大学2,根据考分来决定填报几个专业志愿,可以服从专业调剂,保院校。当然,此时的普通批志愿就要从上海师范大学之下开始填报了。

从上述几个案例可以进一步明确,提前批次志愿,有的是用来冲高的,有的是用来满足特定的意向专业的,有的是为了特定的目标高校,有的则是在失手时用来保底的。

[案例7] 提前批次与普通批次间的选择与组合:外语类和师范类

该考生是典型的“文科生”,加三选科为政史地,首要考虑语言类专业(尤其是外语),非常愿意做中小学教师(但惧怕做幼儿园老师),平时成绩正好定位在上海师范大学到上海大学的区间,愿意就读外地的师范院校和外语类院校。普通批次志至少可以先冲一下东华大学2,然后依次是上海大学3和上海师范大学1。有些家长和考生还会考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如图3-75所示),该校有多个处于低分段的外语类专业。2017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分数略高于上海大学,2018年受各种传言的影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大大低于上海大学3。就这位考生而言,如果要考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有两种选择:

图3-75

(1)放在上海大学3和上海师范大学1之间。但上海师范大学1的英语、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历年的录取分数都不低,极有可能是超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的最低录取分的(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1的英语、汉语言文学的录取分都是521分,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的最低录取分是516分),这样就出现了“捅破天”的现象。而大家已经知道上海师范大学是专业级差分规则校,所以不应该填报“捅破天”的专业。所以,如果要插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这个志愿,那么后面的上海师范大学1就不能填报高分的英语、汉语言文学等优势专业,这样就失去了填报上海师范大学1的意义了。

(2)放在上海大学3之前。这样有可能会浪费上海大学3这个志愿。而且,从该考生的学习与职业规划看,211的上海大学更有利于其今后读研深造。因此首选上海大学而放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更合理的选择。

也有一些家长会问为何不考虑上海理工大学2?就外语类专业而言,上海理工大学并不强于上海师范大学,并且上海理工大学2这个组里高收费的中外合作专业占比更高。

华中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都是教育部直属的可以招收公费师范生的重点师范院校、211高校,但两校均不在上海招收公费师范生。华中师范大学1的4个专业中有2个中外合作专业,分别为学前教育社会工作,另外一个教育学类中包括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显然都不是该考生愿意就读的,因此不予考虑。陕西师范大学1只有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纳入志愿方案。湖南师范大学也是211高校,在自主招生控制分数线附近还能入读有意向专业的211高校还是很合算的。在几所师范院校之下,可以考虑外国语言文学评估为B+档西安外国语大学1的各个外语专业。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外地师范类院校在上海投放的招生专业,不是或多数不是师范类专业,比如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甚至包括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投放的是法学和会计学)。所以,考生家长不要看到“师范大学”就以为招收的都是师范类专业,盲目填报。

就这位考生而言,普通批志愿已经可以较好地满足其意向了。如果再结合提前批次,又能产生什么变化呢?提前批次最适合这位考生的当然也是上海师范大学了。上海师范大学1的英语(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汉语言文学(师范)都是高分专业,前二者的录取分很可能超过普通批上海大学3的投档线。因此,该考生有以下几种考虑:

(1)确实很愿意成为中小学的英语教师,并且实际考分定位在上海大学3投档线附近。那么可以采取“提前批:上海师范大学1(英语师范,但不服从专业调剂)+普通批:上海师范大学1(以英语为第一专业志愿)”这样的组合。

(2)如果估计达不到提前批上海师范大学1英语(师范)专业的录取分,则放弃提前批次志愿,按上面的普通批次方案依次填报。如录取到上海师范大学1的普通英语专业,可以再争取申请转入师范类专业中。

(3)如果一心想做教师、并不太在乎专业,可以填满提前批次上海师范1的全部专业志愿(注意拉开专业级差分的分差),并且考虑服从专业调剂。

这儿用的是“文科”类的例子,如果是想做数理化生老师的,也是同样的思路,只是所选的专业组不同而已。

[案例8] 会计、审计、财务方向,本市与外地的选择

这位考生的平时成绩定位在自主招生控制线上下宽幅波动,加三学科是典型的文科组合“政史地”,好在其意向专业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类,专业组选择面受限不大。

对于只愿意留在本市就读的考生,定位专业组志愿的选择没有悬念,就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更愿意学习审计类专业,并且能够接受与数学和计算机高度相关的专业的考生,会首选立信会计金融学院1;而更喜欢会计、财务类专业的考生,则首选立信会计金融学院3(见图3-76)。这两个专业组的分数区间有较多重叠,高分专业都远超另一个组的投档线;如果先填立信会计金融学院1,后填立信会计金融学院3,则无法录取到立信会计金融学院3的高分专业(会计、财务管理等),反之更不可能了。如果还愿意就读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的经济学财政学、保险学等中低分专业,则可以在立信1或立信3之后接着填报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图中未标识)。(www.zuozong.com)

图3-76

至于上海海事大学,虽然该校并非财经类名校,但该校会计学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目前只有审计学硕士点、没有会计学硕士点),也值得纳入志愿方案考虑。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海事大学1整个专业组都要求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不符合要求的考生就不要填报了。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3等可以作为冲高志愿。

从上海商学院1往下,按照往年的录取分数高低依次填报各相关专业组作为保底志愿即可。

此一分数区间没有合适的提前批次财经类院校,无须考虑提前批次志愿。

如果该考生愿意去外地就学,那么在其定位区间范围内有更多的财经类名校可供选择(见图3-77),如东北财经大学1、天津财经大学1、江西财经大学1等。

图3-77

[案例9] 本市民办还是外地公办?以工科为例

对于想读理工科的考生来说,在上海电机学院之下,就没有本地的公办工科院校可供选择;并且,除了建桥学院1这个专业组外,其他民办院校专业组都无法筛选出4个合适的理工科专业来,从上海电机2到上海建桥1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数浪费现象(见图3-78)。

图3-78

而如果放眼全国,则情况大不一样,2018届、2019届的考生即便没有选考物理,还有天津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一大批在各自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老牌公办院校可供选择(见图3-79),这些院校均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点,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多,学费便宜,性价比更高。

图3-79

[案例10] 选本市民办还是外地公办?以财经类为例

对于想读财经类的考生而言,同样的成绩定位,在上海电机学院之下,江浙沪三地都没有公办院校可供选择。只能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民办院校中进行志愿组合,学费也较贵(见图3-80)。

图3-80

走出包邮区,则可以在多所专业财经类院校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与组合,专业性更强,学费也更为便宜,如云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见图3-81)。

图3-81

[案例11] 综合评价批次、提前批次与普通批次志愿的总体方案

如图3-82所示。

图3-82

这位考生专业意向与职业志向明晰,更喜欢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也不排斥其他小语种,但不是太愿意做外语教师。平时成绩定位不低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往上可冲复旦大学,在同等情况下,更愿意入读综合性大学。出分前,考生的志愿预案如下:

先考虑普通批次。复旦大学2—南京大学2—同济大学3—华东师范大学1—上海外国语大学1—北京外国语大学1—中国传媒大学1—本市其他211院校或直接填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以下志愿略)。厦门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处于同一分数区间,且都是专业级差分规则校,厦门大学的专业更杂,还是选择华东师范更为合理。

提前批有3个备选方案,分别是:复旦大学3、上海外国语大学1,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1。

最后考虑综合评价批次。预报名时,上海综评9校同时报名,一个也不放弃。正常发挥的话,有5个选项:复旦大学2、上海交通大学1、同济大学2、华东师范大学1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1。

出分后,考生估算分数位次:

(1)如有望达到复旦大学提前批位次(约1500名左右),那么普通批中的同济大学可以守住,则综合评价批次只冲刺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至少能入围上海交通大学1,都服从专业调剂)。如果综评未能录取,而估计又无望普通批复旦大学2,则提前批填报复旦大学3(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不服从专业调剂),普通批从南京大学2依次往下。

(2)如只能达到普通批同济大学3上下(约2400名左右),则综合评价批次增加同济大学2(外语与新闻类专业,但不服从专业调剂)。提前批与普通批志愿预案不变。

(3)如估算低于同济大学档但仍有望达到普通批上海外国语大学档(即大约在2400~4000名之间),综评志愿放弃复旦大学,填报上海交通大学1、同济大学2、华东师范大学1和上海外国语大学1,用足4个综评志愿机会。若综评未能录取,提前批依旧想碰碰复旦大学3的运气,但普通批跳过同济大学3(避免压线投档进去后可能被调剂到法学专业或人文社科试验班),直接从华东师范大学1开始填报,争取满足专业意向。

(4)如高考发挥一般,估算低于普通批上海外国语大学档,综合评价批次无须放弃,仍然试试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3家的运气。提前批次改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或北京外国语大学中的某个专业组(视两校实际招生专业而定,只填自己能接受的专业,比如日语或俄语),普通批次当然只需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起填(只填往年低分专业)并依次往下。此时,单用本市其他211院校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保底已不够安全,还需增加预案中的其他更低分的保底院校专业组。

(5)如高考明显失常,在5000甚至6000名开外,那么综评报名时“一股脑全报上”的策略就发挥作用了,可以考虑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和华东理工3家的外语类专业(无须服从专业调剂)。若综评还是未录取,提前批依旧试试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运气(可以考虑更多的稀少语种);普通批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起填即可,最后可用上海师范大学等来保底。

从这个案例中,大家可以了解,综合评价批次、提前批次、普通批次的志愿之间有许多种组合方式,事先都要做好多套预案。当知道自己的考分与位次后,马上可以选取其中的一套预案(或可略做调整)来决定综评志愿如何填报(或是否填报),不会因为第二天就要正式填报综评志愿而手忙脚乱。填完综评志愿,再根据实际考分位次,对某一套志愿预案略做调整即可。这样可以安安心心地走上综评面试的考场,因为你知道即使综评被淘汰,后续提前批次与普通批次的志愿方案也胸有成竹。笔者在此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切忌在上机正式填报志愿的前夜、或在上机填报时,再对提前批次与普通批次的志愿预案做重大调整,忙乱中无法对新的候选院校或专业做详细的了解,非常容易忙中出错,留下重大的隐患,甚至遗憾终生。

[案例12] 加三没有选物化,意向专业中含工科专业

如图3-83所示。

图3-83

[案例5]中的考生首选专业方向是工科专业,但加三没有选择物理,而选择了化学。在此案例中的考生,加三不仅没有选物理,而且也不包含化学,其意向专业中也包括了部分工科专业。对于这样的考生,是不适合填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最终是否填报,还需斟酌。对于考生倾向的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两所院校,其中,上海海事大学3和大连海事大学2的低分专业都是以物理为基础的工科专业,虽然这两个专业组与考生的定位较吻合,但从考生加三选择的组合来看,匹配度并不高,故本方案没有纳入。除此之外,上海海事大学1要求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正式填报时,一定要确保自己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达标,否则不予填报,以免浪费志愿名额。如果考生不喜欢东北财经大学,可换成上海理工大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海理工大学1的低分专业也大多与物理学科高度相关,并且会影响上海海事大学1的新国航班的录取。如果实际高考成绩与位次低于11000~12000名,可直接以上海海事大学1为第一志愿。

对于考生而言,加三选择与专业组限考要求的匹配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尽管没有选择与目标专业关联度高的加三学科,却因其加三限考要求“松”而被录取。即使这样,在大学期间还是要站在高中所学知识之上开始专业方向的研究和学习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日后的学习必定要增加难度。

[案例13] 定位在上海大学,工科为主,江浙沪

如图3-84所示。

图3-84

此案例中的考生,其定位在上海大学,目标专业大多是工科专业,也涉及部分经济学。在选择专业组志愿时,是有一定选择面的,加之地域范围覆盖江浙沪,无疑对制定合理的志愿方案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出于对这个考生定位的考虑,是可以报名综合评价批次,按照自己实际高考成绩与位次安排4个专业组志愿来冲一冲的。如果在实际填报时,考生更愿意在普通批就读上海大学2的卓越工程师班,是可以考虑舍弃上海大学1的。对于上海大学之后的专业组志愿,结合自己的意愿,做好“稳”和“保”的策略。

[案例14]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类专业与同济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抉择

如图3-85所示。

图3-85

对于同时想读对经贸和医学专业的考生,在选择院校时,必然会出现取舍。这位考生的定位在华东理工大学,从提前批的角度,无论上海交通大学1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的医学技术类都是可以考虑的。但由于提前批是顺序志愿,时间填报时,可根据自己的分数和意向,择一填报即可,从考生的专业意向来看,更加推荐其在提前批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的医学技术类。而对于普通批,同济大学2中的口腔医学专业势必会与上海财经大学的经贸专业有所冲突,是不可兼得的,可根据自己对院校及专业的意向综合考虑,择一填报。

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当然希望尽可能利用自己的分数,出现适度的密集填报现象也是常理所在。但是,如果过于“贪心”,很有可能会浪费志愿机会,甚至会影响后面的志愿录取。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定位区间及接近定位区间的冲高部分,要合理安排各个志愿,注意梯度和衔接。

[案例15] 电气工程专业优选

如图3-86所示。

图3-86

[案例15]的考生是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优选专业的考生,对于专业意向清晰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尽可能以优选专业为导向,选择志愿专业组。根据考生可接受的地域,方案中在冲高部分加入了东南大学2、北京理工大学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1几个工科强校专业组。但是从其电气工程专业的强烈意向,建议可考虑湖北和广东两省,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两校均为电气工程强校。可考虑在华中科技大学1、华中科技大学2和华南理工学1这几个专业组中选择目标专业组,来替换北京理工大学1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如果考生更愿意留在上海,也可考虑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1、华北电力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4替换为上海大学1和上海大学2。

不同专业意向、院校意向及地域意向的考生在制定志愿方案时,需要考虑的维度和方向均有不同,志愿方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更加适合自己,符合自己价值取向,且合理利用高考分数的志愿方案。在选择志愿专业组时,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本方案只是以电气工程专业优选的考生为例。

[案例16] 医学方向与物理教师方向的博弈

如图3-87所示。

图3-87

从专业意向上,此考生优选医学方向。但从其职业理想角度,也特别想做老师,想冲一冲提前批华东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除此之外,考生对于理工类专业,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组合的专业意向,对于制定出合理的志愿方案来讲,还是有充足选择空间的。但是,如何博弈提前批的华东师范大学和普通批的医学专业,着实需要考生更深地思考自己的价值判断,还要结合高考成绩,做出均衡的选择。比如,此案例中的考生,如果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低于普通批复旦大学医学院1(或同济大学2)投档线,可以考虑提前批华东师范大学2的物理学公费师范生;如果在这个分数段,相比做中学的物理老师,考生更愿意学习计算机、电子信息专业,可以填报提前批上海科技大学1,切勿忘记报名参加其校园日,争取获得优惠加分。对于同济大学2这个专业组,除了包含临医和口腔医学之外,还包含化学、生物两个专业类,如果不能接受,可以放弃同济大学2。如果对医学专业情有独钟,不在乎院校排名和就读地域,那么可以优先考虑苏州大学2的临床医学专业,放弃东华大学1、上海大学1,甚至华东理工大学1。

[案例17] 计算机类与经济类,高校优先

如图3-88所示。

图3-88

对于这位考生,不难看出,其更加倾向于高校,对于地域的选择没有具体限制。从其华东师范大学的定位来看,可以冲一冲零志愿,对于复旦大学提前批的选择,可结合自己的专业意向及高考分数来最终决定。结合此考生对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经济类的专业意向,可选择各专业的强校,不仅包括各个985院校,也包括个别专业特色校的非985院校,整体来看,方案更加侧重于高校和考生专业偏好间的平衡而综合考虑的。

[案例18] 冲高,华东理工大学还是外地985

如图3-89所示。

图3-89

正如前文我们讲到,在实际填报时,不论院校的选择,还是专业的选择,都需要由考生自身的价值判断来决定。这个案例就再次帮助大家理解这一点。这位考生首选工科专业,根据其定位情况,在提前批可以考虑选择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对于上海科技大学而言,不要错过校园日报名、争取优惠加分。对于南方科技大学而言,了解其录取方式。最后,要根据实际高考成绩与位次,结合院校加分和测试成绩,再来决定是否填报提前批,或选择哪一所院校。

对于普通批次冲高而言,要看考生更倾向于留在上海读大学,还是更愿意去外地读985或专业特色校。如果更愿意留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无疑是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更想去外地读性价比高的大学,那么,可以按照图3-89中所示方案来选择,在同济大学1以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北京理工大学1、北京邮电大学1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无疑都是性价比较高的院校,且均在考生考虑的地域范围。不过,需要考生注意的是,这几个专业组之间,是存在部分分数重叠的现象,这同样需要考生自己的价值判断。更喜欢哪个城市?更倾向于985院校,还是专业特色校?更喜欢哪个专业组的哪个专业?哪个方向更有利于后期的职业发展……这些都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来判断。实际填报时,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自己的意向,再来决定冲高志愿的组合方式:是全部纳入方案,还是选择部分。在几所外地院校中,北京理工大学在2017年满足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北京邮电大学为专业级差分规则,其余院校均为分数优先规则。

【注释】

[1]包邮区指江苏、浙江和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