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评价流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评价流式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家提示1.关注专业特色过去,我国高等院校没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方法分散在劳动经济、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中。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教育部于1998年新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家已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与之相应的机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评价流式

学科概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等内容,它主要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论及其规律和方法,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管理学的范畴,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社会保障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能在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政策研究部门、学校及科研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学业合格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社会工作、劳动关系、文化产业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

学习内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

注: 该专业的学科方向和课程设置偏文科;各校的课程设置会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差异。

毕业去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近两年的主要就业去向

注: 表格中的起薪可能会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差别。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及相应平均月薪(人民币:元)

注:表格中的月薪为该专业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2017届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为85%~90%。(www.zuozong.com)

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看就业选专业——报好高考志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018/2019年版);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网。

专家提示

1. 关注专业特色

过去,我国高等院校没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方法分散在劳动经济、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中。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教育部于1998年新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建的专业,大部分院校都是依托原有的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因此,其特色就和所依托专业的实力相关。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培养方向、师资力量、综合素质培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差异,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下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注重劳动经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该专业偏重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东南大学的该专业偏重于医疗保险研究。

2. 考虑性格适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不同性格特征的需求度

3. 走出常见误区

社会保障等于社会福利吗?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认为社会保障就是社会福利,就是和下岗工人、孤寡老人打交道。其实社会福利本身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对鳏寡孤独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性质的服务与保障措施;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实行的社会福利措施,如社区福利服务、企业职工福利、教育福利、公共卫生福利等。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只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劳动人事管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包括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和生育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因此,将社会保障等同于社会福利是片面的。

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吗?有些人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名称似乎不够响亮,不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那样时髦,因此觉得就业前景黯淡,这个顾虑其实是多余的。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家已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与之相应的机构。随着社保体系的逐步完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对社保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还是很大的。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业人员中懂劳动的多,但懂社会保障的少;民政部门实施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项目,急需专业人员承担相应的工作;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更是非常需要新的劳动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企业年金、劳工关系、员工福利等工作有专业人员承担。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保险机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机构以及慈善机构等社会保障机构不断增多,都需要大量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学生还可以往商业保险方向发展,所以说这个专业前景广阔。

作者:戴舒翎 张伶俐  修订:邢思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