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概述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主要学习和研究对象,探讨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尤以纸质媒体为研究重点。本专业面向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网站以及其他各类新闻、宣传部门,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学理论知识、应用技能以及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够从事报道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宣传以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人才。该专业一般文理兼收。
学制四年,学业合格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媒体创意、广播电视编导等。
学习内容
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
注: 各校的课程设置会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差异。
毕业去向
注: 表格中的起薪可能会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差别。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及相应平均月薪(人民币:元)
注:表格中的月薪为该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2017届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为85%~90%。
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看就业选专业——报好高考志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018/2019年版);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网。(www.zuozong.com)
专家提示
1. 关注专业特色
开设新闻学专业的综合性老牌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近年来,各个学校开设的新闻学专业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注重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外语类院校开设的国际英语新闻专业,重视培养双语型的新闻工作者;上海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则注重培养体育记者等等。另外,全国各类师范院校与民族院校的中文系也开设了新闻学专业。
新闻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校如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2. 考虑性格适合
新闻学专业对不同性格特征的需求度
3. 走出常见误区
新闻无“学”吗?目前我国几十万的记者、编辑中,只有一小部分毕业于新闻系,受过较系统的专业教育,大部分则是“土生土长”的采编人员。据此,很多人就认为只要文字水平好一点就可当记者,新闻无“学”可言。诚然,写作水平的高低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殊不知,如果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业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很难再提高和突破。新闻学的知识若有心钻研会感到是“无底洞”,旧的理论要更新和发展,太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因此,“新闻无‘学’”之说是一种偏见。西方的许多新闻专家都强调: 未来的记者必须经过大学新闻系的专业训练。
记者只是杂家吗?新闻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当今的新闻记者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因此便有“记者是杂家”的说法。然而据笔者了解,某省级电视台的新闻部主任面对一些新闻系的毕业生知识面的狭窄和知识的肤浅,曾说过这样一句过激的话: “将来若招新闻采编人员除了新闻系的才会考虑。”尽管这样的事例属少数,却从反面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细分化趋势明显,因此目前的新闻媒介急需一批懂专业、熟悉市场规律的“学者型”或称“专家型”的记者和编辑。这批记者拥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又能在某一专业如法律、经济、体育等领域有研究,能够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稿来。因此应转变观念,坚决杜绝“杂而不精”的现象,做到集“杂家”和“专家”于一身,让新闻界曾有的“记者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笑话彻底销声匿迹。
新闻工作者就是“无冕之王”吗?新闻工作在许多人的眼中是一项无比光荣和体面的职业,素有“无冕之王”的美称。诚然,新闻工作者由于工作需要,比一般人要走得多、看得多、听得多,社会交际面比较宽。而且党和人民支持他们,不仅在工作上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也赋予他们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新闻事业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不是用“墨水”写成的,而是用“汗水”甚至“血水”写成的。任何想有所作为的新闻工作者,都得有足够的吃苦准备和奉献精神。新闻学创始人之一普利策的言论“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已成了西方记者的座右铭。此外,一名成功的新闻工作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亲和力,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而不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对待工作,盲目沉浸在所谓的“无冕之王”的优越感之中。
作者: 蔡新宇 修订: 李沁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