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通常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狭窄、闭塞,使该血管供血区急性缺血而致局部脑组织梗死。本病约占脑血管病50%以上,老年人发病明显增多,是我国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最主要的原因。继年龄因素之后,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TIA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一、概述
【临床特点】
(1) 老年人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有TIA史。
(2) 常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脑干梗死和大面积梗死意识障碍较重。老年人意识障碍较多见,且较重。
(3) 伴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6 h内达到高峰者称为完全性卒中;在48 h内逐渐加重或呈阶梯式加重者,称为进行性卒中。
【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检查有无血糖、血脂增高。
2.影像学检查 CT扫描结果:最早约于12 h,多数于24~48 h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在梗死后数小时内病灶区即有信号改变,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病灶。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狭窄和闭塞部位。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患者的患病时间,有无明显诱因,主要症状的特点,有无伴随症状及并发症等。多数脑血栓形成患者来就诊时,常有头晕、头痛等,也有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常有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询问患者有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目前治疗及用药情况。
(二)身体评估
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对人、物、地点的定向判断能力。有无肢体功障碍,如握物、走路。语言表达能力、吐字是否清楚。
(三)心理评估
患者对平时的头痛、头晕、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否予以重视。对突发失语、偏瘫有无自卑、恐惧感。
三、护理诊断
(1) 躯体移动障碍 与脑梗死压迫神经细胞和锥体束有关。
(2) 生活自理缺陷 与偏瘫、认识障碍、体力不支有关。
(3) 语言沟通障碍 与脑梗死部位、范围有关。
(4) 吞咽困难 与神经肌肉损伤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 饮食时应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时,可给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小口缓慢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有糖尿病者予以糖尿病饮食。(www.zuozong.com)
(2) 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如穿衣、洗漱、沐浴、入厕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服、床单。
(3) 将患者的用物放在易拿取的地方,恢复期尽力要求患者完成生活自理活动。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等变化。
(三)症状护理
对瘫痪患者应每2~3 h翻身一次,教会患者保持关节功能位置,翻身时做一些主动或被动活动锻炼,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指导失语患者掌握简单而有效的交流技巧,加强其语言功能训练。
(四)心理护理
偏瘫常常使患者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因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可变得性情急躁,甚至发脾气,这样常常会使血压升高、病情加重。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教会患者简单的哑语,从思想上开导患者。嘱家属要给予患者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或组织病友之间养生经验的交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治疗护理
治疗原则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改善脑循环 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
2.抗凝疗法 肝素12 500~25 000 U,溶于5%葡萄糖液500~1 0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15~25滴/分;24~36 h起作用。双香豆素口服。
3.溶血栓治疗 常用有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后者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链激酶因出血并发症多而不主张使用。
4.防治脑水肿 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三大类:高渗液、利尿剂、自由基清除剂。
5.高压氧治疗 吸氧总时间为90~11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6.手术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小脑梗死有脑疝征象者,可考虑开颅手术治疗。
7.用药护理 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有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应注意观察。用溶栓、抗凝药物时严格注意药物剂量,有无出血倾向。
五、健康教育
(1)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2) 以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积极治疗,以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3) 老年人晨间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10 min后缓慢起床,以防直立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
(4) 平时适度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