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引导
患者,男,70岁,有15年高血压病史,2年前左眼看远处物体时出现多个叠影;近2个月来左眼视力下降到只可见眼前手影移位,右眼视力也明显下降,有时伴头痛。其儿子带老人来院就诊。
一、概述
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是指中年以后因晶体蛋白变性混浊引起的视功能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白内障,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故又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人,是最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我国现有白内障所致盲人4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病因及分类】
1.病因 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体老化、物理因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营养代谢失调等)等因素有关。
2.分类 根据白内障形成的部位,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囊下性三种,其中皮质性白内障是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的一种,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
【临床特点】
老年性白内障为双眼病,但双眼的发病可有先后及轻重不等。视力障碍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与晶体混浊的部位、混浊轻重不同有关,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患病初期眼前出现固定不动的黑点,也可有单眼复视或多视、屈光改变等症状。
【并发症】
1.膨胀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过熟期 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溶解青光眼。
【辅助检查】
眼底镜检查:以分辨各种眼疾病如白内障、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 询问有无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及视力下降的程度,如视物模糊、指数、手动、光感等。
(2) 询问眼前有无固定不动的黑点。
(3) 观察患者生活自理情况,了解其能否自行进食、如厕、沐浴等。
(4) 询问患者及家属对白内障知识的了解程度。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海拔高、纬度小的地区,发病率不但显著增加,发生年龄也提前。可能与当地日光中紫外线辐射较强有关。
(二)身体状况
1.症状
(1)视力呈渐进性、无痛性减退,最后只剩光感。早期患者眼前出现固定不动的黑点,亦可有单眼复视或多视、屈光改变等症状。
(2)皮质性白内障根据病程分为四期。
① 初发期:仅有晶状体周边部皮质混浊,呈楔状,尖端指向中心,晶状体大部分仍透明。早期无视力障碍,瞳孔区透明不易看到混浊。散瞳后灯光斜照可见到周边部有楔状灰白色混浊。
② 膨胀期或未成熟期:混浊逐渐扩散向中央发展,视力明显减退。晶状体皮质吸收水分而肿胀,将虹膜前推,使前房变浅而诱发闭角性青光眼。此期因前囊下皮质尚透明,用斜照法检查时,投照侧的虹膜阴影被投照在深层的混浊皮质上,该侧瞳孔区出现新月形投影,称虹膜投影,为此期的特点。
③ 成熟期:晶状体全部混浊,瞳孔区呈灰白色,虹膜投影消失,皮质水肿减退,前房深度恢复正常,视力仅剩光感或手动。虹膜投影消失。前房深度恢复正常。
④ 过熟期:成熟期持续时间过长,晶状体皮质溶解液化变成乳汁状物。核随体位变化而移位,直立时,核下沉躲开了瞳孔区,因而视力提高。当低头时,核上浮遮挡瞳孔区,视力又突然减退。由于核下沉,上方前房变深,虹膜失去支撑而出现虹膜震颤。液化的皮质漏到囊外时,可引起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皮质沉积于前房角,可引起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晶状体悬韧带退行性变化,可发生晶状体脱位。
(3)核性白内障较少见,发病较早,一般40岁左右开始,进展缓慢。早期不影响视力,以后随着晶状体核密度增加,屈光指数明显增强,故常表现为近视增加或老视减轻。
(4)后囊膜下白内障因混浊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可影响视力。
2.体征 晶状体混浊、屈光改变。
(三)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视觉功能的改变,视力减退,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使老年人自信心降低,甚至产生消极、悲观情绪。(www.zuozong.com)
三、护理诊断
(1) 感知改变视力减退,与晶状体混浊有关。
(2) 自理缺陷、持家能力障碍沐浴或卫生、穿着或修饰及入厕自理缺陷;并难以将其家庭保持舒适,与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减退有关。
(3) 潜在并发症继发性闭角性青光眼。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环境 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2.饮食 给予清淡、低脂饮食,戒烟、控制饮酒量,减少咖啡因食物的摄入。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及酵母、麦芽、花生、牛奶、鱼类食品。烹调油选用麦胚油、玉米胚油。每日的饮水量包括食物中所含的水达2 500 mL,相当于8杯水,在满足人体需求的同时也帮助稀释血液,有助于眼的血液供应。
3.休息与活动 睡眠要充足,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眼的保健。适当活动,劳逸结合。
4.保护视力 老年人在暗淡的照明或刺眼的强光下都会感到视物困难。所以,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中阅读和工作。在室外阳光下活动时,须戴有檐帽或用遮阳伞,或戴有色眼镜。看书报、电视的时间不宜过长,选择印刷清晰、字体较大的阅读材料,最好选用淡黄色纸张的阅读材料,避免反光。
(二)病情观察
慎用散瞳剂如阿托品,尤其在膨胀期容易诱发急性青光眼。术后护理如下。
(1) 术后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如有突然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注意是否有伤口出血、眼压升高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 注意观察局部敷料的变化。如有松脱、移位或渗血、渗液应及时处理。
(3) 每日换药一次。术后第二天按医嘱给予滴眼液。
(三)症状护理
(1) 根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给予一定帮助。
(2) 术后做好配镜指导。
(四)心理护理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年龄大、视力差及行动不便,更需要耐心细致的照顾和护理。多做些心理疏导及语言沟通,减少其孤独感。对自理缺陷者,协助做好各种生活必需的项目;协助熟悉周围环境,减少外伤的可能。
(五)治疗护理
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药物治疗,未熟期或成熟期主要是手术治疗。
(1) 早期白内障可用药物治疗。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消朦片、障眼明,用白内停、卡他林、视明露等眼药水滴眼,可延缓白内障的发展。
(2) 白内障发展至未熟期或成熟期,视力明显减退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可手术摘除白内障,以提高视力。术前光定位检查十分重要,可借以排除视网膜或视神经疾患。术式包括囊内摘除术、囊外摘除术、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新式的小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3) 手术摘除白内障后,因故不能行人工晶状体值入术者,可配戴+10D~+12D的眼镜,以矫正视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正常社交,避免或减少一切伤害。
(4) 白内障成熟后,鼓励患者早日手术,以免发展至过熟期而引起诸多并发症。未熟期若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及呕吐者,应注意是否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并及时给予降眼压治疗。
(5) 白内障需手术治疗者,应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术后不要用力挤眼,避免重体力活动,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可配戴金属或塑料保护眼罩,以免误伤手术眼。
五、健康教育
1.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包括与视觉功能改变有关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和眼科疾病。
2.定期接受眼科检查 对近期自觉视力减退或眼球胀痛伴头痛的老年人,应立即作眼科检查。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对于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病史和家族史,且近期无自觉视力减退的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应每年检查1次。以明确视力下降程度,帮助老年人制订生活计划。
3.指导正确使用滴眼液 使用前应检查有无浑浊、沉淀,是否超过有效期。正确的滴眼液使用方法是:洗净双手,用示指和拇指分开眼睑,眼睛向上看,将滴眼液滴在下穹隆内,闭眼,再用示指和拇指提起上眼睑,使滴眼液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结膜腔内。滴药时注意滴管不可触及角膜。
4.手术时机选择 一般视力低于01或03、04者也可进行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