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是指尿液不受意识控制而自行从尿道口流出或溢出。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老年患者多见,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与很多因素有关,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需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病因】
尿失禁与机体老化有一定联系,更多的是与各种疾病有关,如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老年痴呆、骨盆底肌肉松弛、膀胱括约肌松弛或损伤、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尿路结石、膀胱肿瘤等。
【分类】
1.急迫性尿失禁 与逼尿肌收缩未被控制有关,膀胱充盈量不多即出现尿意,且不能很好控制,如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疾病、脊髓损伤、膀胱肿瘤、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饮料入量过多等。
2.张力性尿失禁 女性多见,与骨盆底和尿道括约肌张力下降有关,在腹压升高,如大笑、咳嗽、打喷嚏时尿液溢出。
3.充溢性尿失禁 膀胱排空不完全,有大量残余尿而发生尿液溢出,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粪便嵌塞、脊髓损伤引起尿潴留等。
4.功能性尿失禁 由于活动能力受限、认知功能障碍或心理因素等不能及时入厕而导致的尿失禁。
5.混合性尿失禁 几种类型同时存在称混合性尿失禁。
【辅助检查】
尿常规、尿培养、尿道压力试验、尿垫试验、尿流动力学检查、B型超声检测膀胱残余量等。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老年人排尿情况,能否控制小便、排尿的间隔和尿量,发生尿失禁时有无其他影响因素,既往健康情况,有无手术、外伤及用药史,了解女性生育史,有无难产、产伤等。
(二)身体状况
观察营养、神志状态,全面检查了解神经系统有无病变、躯体活动有无障碍、泌尿系统有无炎症、结石或肿瘤等病变,尿道括约肌张力、骨盆底肌肉张力是否减弱,女性患者是否有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等。
(三)心理、社会状况
详见大便失禁的护理。
三、护理诊断
(1)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尿液长期浸渍、刺激有关。(www.zuozong.com)
(2) 自尊紊乱与尿失禁引起的身体异味有关。
(3) 社交障碍与疾病影响正常社会交往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及时清洗并擦干局部,及时更换尿垫、衣物、床单、被褥。指导饮食安排,晚上减少水分的摄入。
(二)心理护理
与大便失禁的护理相同。
(三)治疗护理
1.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使用药物。对老年女性患者,多采用雌激素与α受体阻滞剂的联合使用;急迫性尿失禁可用抗胆碱能药物、α受体阻滞剂等;对压力性尿失禁,可用α受体激动剂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口干、便秘等。
2.行为疗法 通过进行盆底肌锻炼、排尿功能训练、间歇导尿等缓解尿失禁症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注意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炼,鼓励患者及时补充水分,不能因病情而减少饮水,每日水的总摄入量(包括食物、水果中所含的水分)在2 000~3 000 mL。
知识链接
1.排尿功能训练为患者制定排尿计划,规定排尿的间隔时间并督促患者遵守计划。开始时可每隔30~60 min入厕一次,逐渐延长间隔到2 h或更长时间,未到时间尽量坚持憋尿。留置尿管的患者训练前先夹闭导尿管,出现尿意时开放导尿管10~15 min,逐渐延长开放导尿管的间隔时间。
2.间歇导尿对于无法自行排尿或残尿量多的患者,可每隔4 h先诱导自行排尿,然后再导尿,使膀胱达到生理性的充盈和排空状态,根据情况逐渐减少导尿次数。
3.物理治疗 通过电刺激法加强盆底肌收缩能力,配合行为疗法可使疗效更加理想。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法和途径,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轻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4.手术治疗 如前列腺切除术、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
5.其他治疗 子宫托或气囊压迫阴道、外引流法(集尿器)、纸尿裤等。注意及时更换,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五、健康教育
(1) 合理安排饮食,保证白天水的摄入量,晚上则限制饮水,不饮用浓茶、咖啡、可乐等有利尿作用的饮料。
(2) 安排良好的入厕环境。卧室尽量距离厕所近一些,过道有扶手和照明设备,厕所有防滑垫。
(3) 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