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护理技术:临终关怀

老年护理技术:临终关怀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扩大,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迄今为止,临终关怀机构已在不少国家得到发展和推广。因此,临终关怀是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对症为主的照料。老年人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更为普遍、更为迫切。发展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年护理技术:临终关怀

社会卫生保健体系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护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扩大,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一、临终关怀的定义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医务人员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护,使临终患者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家属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患者的症状。其目的是使临终患者能够舒适、安详、有尊严、无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使临终患者家属的身心得到保护和慰藉。

“临终关怀”一词的出现可以回溯到几百年以前,那时用于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最早对临终患者的照料始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由桑德斯首创了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现代较健全的临终关怀院是1967年7月由现代临终护理发起人桑德斯博士(Damecicely Saunders)在英国伦敦创建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1988年我国在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临终关怀研究中心,随后临终关怀在上海、北京、西安和沈阳等地相继开展。迄今为止,临终关怀机构已在不少国家得到发展和推广。

二、临终关怀的理念

1. 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对症为主的照料  临终关怀是针对各种疾病的末期、晚期肿瘤,治疗不再生效,生命即将结束者,对这些患者不是通过治疗使其免于死亡,而是通过全面的身心照料,提供姑息性治疗,控制症状,解除痛苦,消除焦虑、恐惧,获得心理、社会支持,使其得到最后的安宁。因此,临终关怀是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对症为主的照料。

2. 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临终关怀不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丰富患者有限生命,提高其临终阶段生命质量为宗旨,给临终患者提供安适、有意义、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让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清醒的头脑,在可控制的疼痛中,接受关怀,享受人生的余晖。临终关怀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热爱。

3. 尊重临终患者的尊严和权利  临终患者是临近死亡而未死亡者,只要他没有进入昏迷状态,就仍然有思维、意识、情感,仍有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医护人员应注意维护和保持临终患者的价值和尊严,在临终照料中应允许患者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保留个人隐私权利、参与医护方案的制定等。

4. 注重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在对临终患者全面照料的同时,也提供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社会支持,使其获得接受死亡事实的力量,从而坦然地面对死亡。

三、开展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意义

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家庭规模的缩小,功能的弱化,老年人的照护尤其是临终关怀问题就突现了出来。老年人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更为普遍、更为迫切。发展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提高老年临终者生存质量,维护生命尊严  较多的临终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不是在舒适、平静中度过,而是处于现代医疗技术、麻醉、药物的控制下,死亡之前均有接受侵入性治疗等痛苦的经历,身上插着各种管道,充满了恐惧、痛苦和无奈。临终关怀则为临终老人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帮助临终者减少和解除躯体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的恐惧,维护尊严、提高生命质量,使临终者平静、安宁、舒适抵达人生的终点。因此,临终关怀护理是满足老年人“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

2. 安抚家属子女,解决老人家庭照料困难  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社会化的老年人照顾,尤其是对临终老人的照顾,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家属和子女的需要。对于一些家庭,特别是一些低收入的家庭来说,临终关怀可以让老人走得安详,让患者家属摆脱沉重的医疗负担,同时也安慰了他们的亲属子女,让他们更好地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中去,也不至于受到社会上的指责。因此临终关怀是解决临终老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3. 节省费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患者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的甚至是巨额的医疗费用。如果将这些高额无效的费用转移到其他有希望救助的患者身上,它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医疗保险费用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建立附设的临终关怀机构,即综合医院内的专科病房或病区,可以解决目前大多数医院利用力不足、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又可以综合利用医院现有的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因此,为节约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了可能。

4. 转变观念,真正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推广临终关怀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一方面教育人们要转变死亡的传统观念,无论是临终者,还是家属及医护人员,都要坚持唯物主义观点,面对现实,承认死亡,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患者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临终关怀可以缓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可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它实质上体现了对患者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四、老年患者临终前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心理特征

(一)常见生理变化

1.疼痛  是临终患者备受折磨的最严重的症状,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超过一半的人会有新的疼痛产生。若不能有效控制疼痛,将消耗患者大量的精力和能力,严重影响临终老人的生存质量。

2.呼吸功能减退  表现为呼吸频率由快变慢,呼吸深度由深变浅,出现鼻翼呼吸、潮式呼吸、张口呼吸等,最终生命停止。另外,痰液堵塞、呼吸困难也是临终患者的常见症状。由于分泌物在支气管内潴留,出现痰鸣音及鼾声呼吸。

3.感知觉、意识改变  表现为视觉逐渐减退,由视觉模糊发展到只有光感,最后视力消失。眼睑干燥、分泌物增多。听觉常是人体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意识改变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等。例如,癌症脑转移、代谢性脑病变、电解质不平衡、营养异常或败血症等因素可导致患者死前出现谵妄,症状在下午或晚上会更严重。疼痛、脑缺氧、气喘、腹胀等原因也会使患者躁动不安。

4.循环功能减退  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大量出汗,四肢发绀、斑点,脉搏快而弱、不规则,甚至测不出,血压降低甚至测不出。而严重急性的呕血、便血、阴道出血等,一次出血量在800 mL以上可迅速出现休克现象。

5.胃肠道蠕动逐渐减弱  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脱水、口干等。

6.肌肉张力丧失  表现为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无法维持良好舒适的功能体位,肢体软弱无力,不能进行自主躯体活动,脸部外观改变呈希氏面容(面肌消瘦、面部呈铅灰色、眼眶凹陷、双眼半睁半滞、下颌下垂、嘴微张)。

(二)常见心理特征

老年人临终前的心理反应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点、信仰、教育与有关传统观念,也同其在病中所体验到的痛苦与不适程度、医护人员和家人对其关心程度及以前的生活状况、生活满意程度等有密切关系。临终老人大多要经历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接受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除有以上各种心理体验外,还具有个性的心理特征。

1.心理障碍加重  如暴躁、孤僻抑郁、意志薄弱、依赖性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等。心情好时愿意和人交谈,心情不好时则沉默不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小事就大发脾气,事后又后悔莫及再三道歉,甚至有的老人固执己见,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擅自拔掉输液管和监护仪。当进入临终期时,老人身心日益衰竭,精神和肉体上忍受着双重折磨,感到求生不能,求死不能,这时心理特点以忧郁、绝望为主要特征。

2.思虑后事,留恋配偶、子女儿孙  大多数老人倾向于个人思考死亡问题,比较关心死后的遗体处理:土葬还是火葬,是否被用于尸解和器官捐献移植;还会考虑家庭安排,财产分配;担心配偶的生活、子女儿孙的工作、学业等。

五、临终患者的需求

1.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最基本需求。只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才会顾及到其他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表现出来的是保存生命、解除痛苦。当临终患者的病情严重而缺乏心理准备时,表现出求生的欲望,寄希望于应有的急救和治疗,期待着起死回生,转危为安。但久病缠身,疼痛难熬时,患者更惧怕的是躯体疼痛和精神折磨。所以,满足临终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就是缓解疼痛,控制各种不适症状,进行抢救。

2. 安全感需求  临终患者的安全感很差,疾病本身就使他们的生命无安全感。在走向死亡途中,担心自己的医疗费用能否得到保障,更怕自己身边无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突然死去。

3. 对关怀与慰藉的需求  临终患者希望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渴求得到亲友、同事、领导的关怀与慰藉。这种需求如得不到满足,往往导致患者与家属关系恶化,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痛苦。

4. 自尊的需求  临终患者都希望自己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仍然像常人一样地活着,具有同以前一样的地位、权利、名誉。他们希望人们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要求参与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定,要求有拒绝过度的不合理的治疗的权利等,这些维护自身权利的需要都是自尊的需要。

六、我国临终护理的模式

1. 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  我国已建立了一些临终关怀医院,如1987年在北京建立的第一所松堂民办临终关怀医院,以及政府支持建立的上海南汇护理院等。这些临终关怀医院的建立在我国推广临终关怀理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资金不足,社会大众接受程度有限等原因,临终关怀医院的数量仍较少,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2. 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  目前我国承担临终关怀工作的主要模式仍是在综合医院内设立临终关怀病房,如吉林大学第一、二、三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第一人民医院等。综合医院因为在服务宗旨和原则上与临终关怀医院有重大区别,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更容易注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而且大部分临终患者还是在综合性医院的普通病房内走向生命的终点。

3. 家庭式临终病床  近几年来随着社区护理的开展,家庭病床得到迅速发展,为家庭的临终护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家庭临终护理不仅可以使临终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温暖,也可以让家属获得满足,调查显示75%的患者希望以家庭病床方式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但目前因为运用模式不成熟,社会工作者较少,医务人员短缺,开展较少。

七、临终护理内容

(一)疼痛控制

控制疼痛应及时、有效。护理人员需在对疼痛的程度、部位、性质、发作情况及并发症状等有细致的了解下,同时考虑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影响程度,及时、有效地控制疼痛。疼痛控制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1.药物疗法  用药一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止痛药应规律、足量应用,而不是必要时才用,等到疼痛发生时再控制比预防疼痛发生更困难;二是阶梯给药。根据WHO建议癌症止痛原则由弱到强“三阶梯法”进行:轻度疼痛,选用第一个阶梯非阿片类药物,主要是解热镇痛剂如阿司匹林等;中度疼痛,选用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等;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哌替啶。对无法口服止痛药造成的不安与痛苦,可使用如皮肤贴片、舌下含服、静脉或肌内注射等各种方式给予止痛药。

2.非药物止痛方法  作为辅助的止痛手段,运用音乐疗法建立反射可以平抚情绪,促进舒适,缓解疼痛、焦虑和孤独,还可以促进临终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其他方法如松弛术、催眠术、安慰剂、转移止痛法、针灸疗法、神经外科手术疗法等的应用也可取得一定效果。综合止痛措施的运用可使患者疼痛减轻,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如果疼痛难以控制,没有食欲,不要勉强患者进食,以免增加患者的负担与痛苦。

(二)其他基础护理

除疼痛外,临终患者还易出现呼吸困难、腹胀、便秘、恶心呕吐、发生压疮等不适,在基础护理工作中,保持口腔、皮肤、会阴清洁,注意床铺衣物干燥、清洁、平整,患者卧位舒适,定时翻身按摩,避免压疮发生。

1.维持呼吸  出现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吸出痰液和口腔分泌液。当呼吸表浅、急促、困难或有潮式呼吸时,立即给予吸氧,病情允许时可适当取半卧位或抬高头与肩。有的患者由于快速呼吸加上焦虑而引起喘息,可根据医嘱应用抗焦虑剂,必要时使用吗啡降低呼吸速率;同时开窗或使用风扇通风,护理人员平静的仪态,用手轻柔地抚摸患者,加上和声细语,有利于帮助患者保持平静。此外,患者出现痰鸣音即所谓的“濒死喉声”,可使用湿冷的气雾进行雾化,促使分泌物变稀,易于咳出。床旁备好吸引器。对张口呼吸者,用湿巾或棉签湿润口腔,或用护唇膏湿润嘴唇,患者睡着时用湿纱布遮盖口部。同时加大饮水量、合理膳食,对症缓解腹胀、便秘,加强大小便管理,驱除异味,维护患者尊严。

2.出血的护理  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准备好镇静药、止血药及止痛药,以便随时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止血及止痛;配合医生进行其他止血处理。消除患者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陪伴患者并且握着他的手。胃肠道出血一般应禁食24~48 h,胃部冷敷。呕血患者采取易呕出的体位,防止误吸;使用深色的毛巾擦拭血迹;如便血频繁,可在患者肛周垫上纸垫,患者每次排便后应拭净,保持臀部清洁。

3.饮食护理  临终患者在调理膳食结构上,各种营养素要齐全,搭配合理,考虑老人的饮食习惯、咀嚼能力、消化能力及各种疾病对营养和各种食物成分的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饮食。加大饮水量,晨起饮水,冲洗肠道,还可减少便秘发生。病情危重者,采取喂食、鼻饲,必要时静脉输入脂肪乳、复方氨基酸或含电解质液体。(www.zuozong.com)

4.环境舒适  房间环境清洁、舒适、安静能促进患者舒适,如日本的临终关怀病房设计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窗外是美丽的花园,病房的布置家庭化,有利于患者身心协调统一。

(三)心理护理

临终患者会有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接受的心理过程,而表现出易怒、易恐惧、易焦虑、易悲伤等症状。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和家属共同面对现实,要因人而异,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阶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对否认者用坦率、诚实、关心的态度仔细听他们谈话,热情支持和理解;对愤怒者允许其宣泄不满情绪,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对协议者尽可能减少其疼痛,给予必要镇痛剂,主动接近他们;对忧郁者要进行鼓励和支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接受者尽量不干扰,保持安静,让其安睡。临终老人的心理变化各个过程无明显界限,但各个过程都包含了“求生”的愿望。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脱离痛苦和恐惧,以及精神上的舒适和放松。因此,及时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使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以平静的心情告别人生,这是临终心理护理的关键。给予老人心理支持和精神慰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触摸护理  是大部分临终患者愿意接受的一种方法。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可以轻轻抚摸临终老人的手、胳膊、额头、胸腹背部,抚摸时动作要轻柔,手部的温度要适宜。通过对老人的触摸能获得他们的信赖,减轻其孤独和恐惧感,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亲切温暖感。

2.耐心倾听和诚恳交谈  认真、仔细地听老人诉说,使其感到支持和理解。对虚弱而无力进行语言交流的老人通过表情、眼神、手势,表达理解和爱,并以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取得老人的信赖和配合。通过交谈,及时了解老年人真实的想法和临终前的心愿,尽量照顾老人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权利,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减轻他们的焦虑、抑郁和恐惧,使其没有遗憾地离开人世。

3.允许家属陪护老人,参与临终护理  家属是老人的亲人,也是老人的精神支柱。临终老人最难割舍与家人的亲情,最难忍受离开亲人的孤独。因此允许家属陪护、参与临终护理是老人和家属最需要的。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可使老人获得慰藉,减轻孤独感,增强安全感,有利于稳定情绪。老人也容易接受、依赖自己亲人的照顾。

4.帮助老人保持社会联系  鼓励老人的亲朋好友、单位同事等社会成员多探视老年人,不要将他们隔离开来,以体现老人的生存价值,减少孤独和悲哀。

5.适时有度的宣传优死意义  尊重老人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根据老人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性格、社会文化背景,在适当时机、谨言慎语地与老人、家属共同探讨生与死的意义,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对待生命和疾病,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以平静的心情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6.重视与弥留之际老人的心灵沟通  美国学者卡顿堡顿对临终老人精神生活的研究结果表明,接近死亡的人,其精神和智力状态并不都是混乱的,约49%的老人直到死亡前一直是很清醒的,约22%的老人有一定意识,约20%的老人处于清醒与混乱之间,仅约3%的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因此,不断对临终或昏迷老人讲话是很重要而有意义的,护理人员应对老人表达积极、明确、温馨的尊重和关怀,直到他们离去。

(四)对家属的支持

一个人的死亡可能导致家庭组合的改变,给家属带来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护理人员的责任是对家属进行必要的死亡教育,在患者死亡来临时帮助家属做好精神准备、悲伤疏导。家属对于亲人的死亡,心理上会经历悲痛、怀念、失望、复常的过程。在临终护理中尽可能让家属及早了解病情、预后及原因。护理临终患者时,勿忘了解家属需求,并适当慰藉。鼓励家属宣泄感情,认真倾听,对其过激言行要宽容、谅解。尽可能向家属提供更多的帮助。患者逝世后,对家属进行电话随访,鼓励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临终患者去世后,协助家属进行尸体料理。尸体护理是临终护理的继续,护士抱着严肃、诚挚、同情的态度进行尸体护理,是对死者的尊重,对家属的安慰。

(五)对丧偶老人的关怀

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一旦遭遇老伴亡故,常会悲痛欲绝、不知所措,持续下去就会引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多种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有资料报道,在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

1.丧偶老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丧偶后,心理反应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1)承认很多老年人在得知老伴亡故的消息后,第一表现可能是麻木不仁。这种麻木不仁并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的表现。麻木不仁可以看作是对噩耗的排斥,也是对自己无力驾驭的强烈情感的制服。这个阶段可能持续数小时至一周。

(2)内疚在接受了老伴亡故的消息后,很多老年人会出现内疚、自责的现象。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内疚在所有居丧者中或多或少都有,只要不是太强烈,一般很快就能度过。

(3)怀念居丧的老年人在强烈的悲哀之情稍稍平息后,又会产生对死者的深深怀念。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反复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地孤独。这种状态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年。

(4)恢复当居丧的老年人逐渐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是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时,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也就能逐渐地恢复常态。

2.对丧偶老人的关怀

(1)安慰与支持在刚刚得知老伴去世的消息后,老年人可能会出现情感休克。在安慰与关心的同时,应陪伴在老人身旁,如轻轻握住他(她)的手,或搂搂他(她)。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居丧的老年人往往难以对关心和安慰做出适当的反应或表示感激,甚至拒绝他人的好意。这是因为居丧者往往把悲哀的时间和强度等同于对死者的感情。这时,千万不要放弃对老人的安慰,应该让老人明白,痛苦和悲哀不是衡量某种关系价值的指标,正常的悲哀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悲哀的正常淡化并不意味着对死者的背叛。坚持安慰,可以使老人感到并非独自面对不幸,因而增强战胜孤独的信心。此外,及时帮助老人料理家务、处理后事,提醒老人的饮食起居,保证充分的休息。

(2)诱导发泄允许并鼓励居丧的老人痛哭、诉说和回忆,或鼓励用写日记的形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有些老人强忍悲伤,从不失声痛哭,只能更加压抑或消沉。应该告诉老人,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很好的舒解内心忧伤情绪的方法,诱导老人把悲哀宣泄出来。同时,鼓励老人说出自己的内疚感和引起内疚感的想法、事件等,并帮助他(她)分析,学会原谅自己,避免自责。

(3)转移注意力老年人易睹物思人,可让老人把去世的老伴的遗物暂时收藏起来,这样可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建议老人多参与外界交往,多与子孙交谈,或到亲戚朋友家小住一段时间,或到外面走一走。转移注意力,悲哀的情绪也会随之减轻。鼓励老人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如书法、绘画、垂钓等,或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力所能及的事。心理学家认为,利他行为可以有效地减轻居丧者的悲哀,从而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使自己尽早摆脱孤独和抑郁,增进健康。

(4)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和规律几乎全部破坏了。应该帮助老人调整生活方式,使之与子女、亲友重新建立和谐的依恋关系,使老人感受到虽然失去了一个亲人,但家庭成员间的温暖与关怀依旧,感到生活的连续性,也有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尽快走出丧偶的阴影,投入新的生活。

(5)关于丧偶老人再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丧偶后,老人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寻找一种新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可补偿丧偶后的心理失落感。因此,再婚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对于丧偶的老人,应该让其子女懂得更多地关心老人的生活,支持老人的正当要求和需要。大量的事实证明,做好老年人的再婚工作,对社会,对家庭,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均是有益的,应当从法律上予以保护,从道义上给予支持。老年人是否再婚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家庭和社会只能给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总之,了解丧偶老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他们尽快摆脱和缩短丧偶后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对维护丧偶老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知识链接

美国临终关怀的发展

1974年,美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建立。

1982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这为患者提供了享受临终关怀服务的财政支持,同时也为美国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策的变化使得各地立即出现临终关怀浪潮。十多年来,美国的临终关怀服务在处理复合性疼痛和症状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强,服务机构从小规模的自愿组织发展到多种正规的非营利和营利机构。

如今,美国国家临终关怀组织(NHO)在50个州正在计划和运行之中的临终关怀计划超过3 100个。

小结

本项目主要介绍老年社区护理的概念、需求、原则、重点对象、实践内容;老年家庭护理的内涵、必要性、对象、内容、形式;老年临终护理定义、理念、意义、模式、内容,老年人临终常见的生理变化及心理特征、临终需求等。中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已较为突出,为老年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专业化的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及临终关怀模式,使老年人真正能够得到“老有所依”成为当务之急。21世纪的中国老年护理范畴必将从医院走向社区,走进家庭,为全社会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使老年人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年人,他们更渴望得到心理支持和方便、快捷、完善的护理服务和临终关怀。

能力监测

一、名词解释

1.老年社区护理

2.老年家庭护理

3.临终关怀

二、简答题

1.老年社区护理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发展老年人家庭护理有何意义?

3.临终关怀的理念与临床护理有什么不同?

4.临终患者有哪些常见的生理、心理变化?

三、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62岁,内科学副教授,肺癌晚期。端坐,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恶病质,诉极度胸闷、胸痛,臀部坐得疼痛,但站起来全身发虚,出冷汗,活着痛苦,但又恐惧死亡,挣扎在生死边缘。同事看她时,深深感到同情和无奈,想鼓励她积极战胜病魔却连自己都觉得徒劳无益;想说生不如死,早点解脱算了,却觉得不近人情。若你作为社区护士去看望这位临终老人,请为老人提供合理的护理方案。

(张宵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