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雕塑市场:重要节点、渠道与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当代雕塑市场:重要节点、渠道与传统文化影响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对于中国雕塑市场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于中国当代雕塑而言,如果没有正规的市场渠道,将会严重影响雕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架上雕塑在走向市场方面的确也存在一些与自身门类特征相关的先天性问题。最后,雕塑市场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到2005年,雕塑拍卖市场才出现了一个上升的高峰期,到2006年则出现了激增的现象,大幅超过2005年。从2007年开始,国内雕塑市场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阶段。

中国当代雕塑市场:重要节点、渠道与传统文化影响

2000年对于中国雕塑市场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从2000年开始,当代雕塑市场的问题由过去的“隐性问题”转变为“显性问题”,属于当代雕塑市场的年代也由此开启。

2000年,中国嘉德拍卖行开始拍卖雕塑作品,艺术品市场开始和当代雕塑接轨。在此之前,所谓雕塑市场主要是指户外的雕塑工程,而从事架上创作的雕塑家很少有经纪人,作品虽也有进入拍卖领域的,但更多是由藏家或雕塑艺术爱好者以私下交易的方式与雕塑家发生市场行为。对于中国当代雕塑而言,如果没有正规的市场渠道,将会严重影响雕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然而,也就是在2000年,一场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作拍卖的风波引起了举国关注,甚至引来了国家文物局的干预。2000年8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宣布: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作将在中国艺术博览会“雕塑主题展”中公开展示并等待买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举办者认为,很多非常著名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家故去后,只能放在家里,对家属来说,保存这些艺术品特别是雕塑作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因为这些作品不能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的结果。如果它们能够能进入艺术品市场,就有可能被政府机构、博物馆或有条件的收藏家来收藏,从而有机会与更多的人见面,还可以受到科学地保护。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出售纪念碑浮雕原稿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一是认为该作品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二是认为它不是普通的艺术品而是职务作品,版权不属于作者家属所有;三是认为该作品应属国家文物,任何人都无权出售。

这个本来应该属于市场的问题,最后还是由政府部门做出行政决定而告终——国家文物部门出面干预了拍卖行为。国家文物局方面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浮雕原作是作品的母体,属于文物,如果作者当时的创作属于本职工作,又没有事先确立作品的归属,那么作品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中国艺术博览会无权经营文物(包括拍卖、买卖),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作作为文物,不应该由中国艺术博览会来拍卖。

政府的介入,使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作拍卖一事终于有了一个结果。不过,虽然拍卖这件事尘埃落定,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和政策法规的缺失依然存在,例如如何规范雕塑市场,如何对雕塑原作进行保护和确定归属,这些问题对于刚刚起步的雕塑市场而言,恰好是需要有明确的定论却又不可得的。在这个问题上,雕塑市场比起绘画市场似乎又慢了半拍。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雕塑市场与书画市场及其他艺术品的市场相比,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雕塑在市场中的表现一直不能尽如人意。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雕塑市场本身的生态不平衡,人们对雕塑市场的理解存在偏差,户外雕塑的市场长期掩盖了作为艺术家个人创作的架上雕塑的市场。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城市雕塑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虽然雕塑的行情看起来很好,雕塑专业也非常吃香,但是架上雕塑的市场一直没有为人们所关注。

其次,架上雕塑在走向市场方面的确也存在一些与自身门类特征相关的先天性问题。雕塑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允许复制作品是雕塑界的行规,一定数量内的复制作品都会被认为是原作。目前在国际上,人们对于关于雕塑原作的可复制数量说法不一,有七件、八件、十件等不同的说法。雕塑的这种可复制的特征,导致部分藏家担心会出现更多作品,不敢出手购藏。以现今的精铸技术,完全可以翻制出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铸铜作品,在有原作的前提下,一个技艺娴熟的石刻工人也可以复制出与原作几乎相同的石雕作品。这一点,让已经习惯了其他艺术品收藏的藏家难以对可复制的雕塑投入足够多的兴趣。此外,他们还有对作品真假难辨的担心,因为模具还在,确实也不能排除某些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得到市场好评而出现“追加”的情况。

有些雕塑作品非常适合开发衍生品,但是很多人不敢去尝试,因为一些雕塑作为小型衍生品经授权开发出来后,很容易出现相应的山寨产品。雕塑不同于绘画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品,它的后期制作本来就是与加工厂合作完成的,所以,雕塑自身的工艺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雕塑市场的发展。

再次,一些非复制性的雕塑作品,如一次性装置作品或动态雕塑等新型雕塑,也面临着市场难题。由于受到藏家的认知习惯、对空间的特定要求,以及储存条件等多方面限制,这类作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困难,以至于在拍卖场上很少出现,只有少数专业机构或美术馆对这类作品有收藏兴趣。

最后,雕塑市场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中国古代,人们收藏字画非常普遍,然而在雕塑方面,除小型的工艺性雕刻外,雕塑艺术并没有进入艺术品收藏系统,也没有进入普通家庭。例如,肖像雕塑在古代西方非常受欢迎,而古代中国由于受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就很少出现世俗意义上的肖像雕塑。这种传统文化上的影响根深蒂固,影响至今,所以,现阶段的国内公众养成收藏雕塑的习惯,还需要一个渐进的、不断普及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后,在2005年之前,国内的雕塑拍卖市场虽然有了一个开头,但仍属于一个较为平淡的过渡期。到2005年,雕塑拍卖市场才出现了一个上升的高峰期,到2006年则出现了激增的现象,大幅超过2005年。2006年成立的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07年首次推出“影像雕塑专场”,这一举措不仅转换了传统油画雕塑的拍卖概念,还大幅增加了雕塑作品在该专场中的比例。2007年,匡时的成交额大幅上升,至秋拍已经达到900多万元人民币的成交总额。

从2007年开始,国内雕塑市场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阶段。通过当时七家在国内有代表性的拍卖行的业绩可以看出,不同拍卖行之间的差异很大,说明他们对中国雕塑拍卖市场的认知有所不同,各个拍卖行都在探索自己的雕塑作品拍卖的概念和模式,对雕塑市场的信心程度也不相同。

2008年,西泠拍卖行通过中国雕塑学会的协助,举行了首届“当代中国雕塑专场”拍卖会,最终以99.5%的成交率和1067万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圆满落锤。这次拍卖经过了中国雕塑学会专家的评审把关,参拍的67件作品全部出自名家之手,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曾成钢的“梁山好汉”系列、叶毓山的《大江东去——苏东坡》、吴为山的《老子出关》分别为这次拍卖会成交价格的前三名。

西泠拍卖创造性地开拓了雕塑市场的新局面,首次将当代雕塑以单独的门类形式进行专项拍卖。通过拍卖成绩,人们看到了雕塑作品的市场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了艺术市场的寒冬,而这一年的雕塑市场却处变不惊,市场表现大大好于其他类别的艺术品。

2009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得知,国内的当代雕塑以及装置艺术的成交量得到大幅提升,总成交量已经占到当年油画和当代艺术市场份额的9.55%。(www.zuozong.com)

2010年,对中国雕塑市场而言堪称一个新的节点,其重要标志是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中国雕塑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量级艺术家开始出现。根据Arteprice公布的2010年世界当代雕塑艺术家作品的拍卖排名来看,前十位中有两位中国雕塑家入榜,他们是来自台湾的陈真和来自北京的展望,分别排名第六位和第七位。其中,陈真主要的活动空间在上海和北京。

从2010年开始,中国雕塑家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加,进入市场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出现了更多的良性合作。

以隋建国为例。隋建国的作品在1992年第一次被私人藏家以一两千美元买走,当时他内心并不情愿。他曾说对于艺术家而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的作品被销售了,在心理上谁都承受不了这样的失去。然而,市场毕竟为雕塑家带来更好的创作条件,为雕塑的再生产提供了保障。在201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隋建国创作于1997年的《衣钵》以110万港币成交。在雕塑界这已是高价,而隋建国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为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季拍卖中的《世纪的影子》,成交价为578万港币。

当代雕塑市场中另一个实力派雕塑家是蔡志松。自从他的作品在法国沙龙获得大奖后,市场行情便一路看好。蔡志松在香港苏富比2005年秋拍、2006年春拍中,两次创造中国国内雕塑家的拍卖纪录,在2012年保利春季拍卖“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上,他参加了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威尼斯浮云》以690万元人民币成交,又一次创造了国内雕塑家作品的个人成交纪录。尽管蔡志松的市场记录良好,但他认为中国当代雕塑市场的成交数据还是没有体现出雕塑的真正价值,对于绘画和雕塑在艺术市场价格上的差别,他认为是没有道理的。

图3-08 瞿广慈 团结 玻璃钢 高65cm 2005年

在当代雕塑家积极开发市场方面,向京和瞿广慈夫妇的品牌意识和市场拓展能力颇有口碑(图3-08)。这对雕塑家夫妇创立了“稀奇”品牌艺术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品牌效应,让过去人们认为遥不可及的当代艺术成为一般家庭可以消费的艺术产品。从市场意义上看,这是对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种良性推动。他们在北京有数家稀奇直营店,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设了MOCA·稀奇店,更与包括连卡佛、台北MOT、北京薄荷糯米葱BNC等在内的众多知名精品店展开紧密的合作,甚至在伦敦和土耳其也有销售点。

向京与瞿广慈在当代雕塑界堪称市场的领跑者,他们大胆开拓市场和推广当代雕塑,由过去被动地被市场所选择,变成积极地去影响市场、影响消费者。向京的一组作品在2010年拍卖价超过了60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当年中国雕塑家的最高纪录,瞿广慈的作品在公开拍卖平台上也达到100多万元人民币。虽然市场表现不俗,但是做品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的思考、新的态度、新的享受。他们在谈到做“稀奇”的感受时这样说道:“那就是第一次恋爱的感觉,从未如此关心过别人的感受。”

2010年以来,让人欣慰的是青年雕塑家市场的逐渐崛起。从2011年开始,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青年雕塑家在雕塑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年轻雕塑家起步时间不长,作品价格正在孕育、成长中,但作品的市场成交率相对较高,市场份额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11年的嘉德春拍中,70后、80后艺术家作品占到雕塑专场总拍卖数量的50%,70后雕塑家占到37%的市场份额,成了主角。到了2014年保利春拍,80后艺术家的作品占有了近半数的份额,又反超了70后艺术家。青年雕塑家市场份额的变化与整个当代雕塑中青年时代的到来有关。

不仅市场份额有所提升,青年雕塑家作品的价格也有大幅的提升。在拍卖市场刚起步的2000年左右,一件雕塑作品卖一两万元人民币已属不错,一些重要的成名雕塑家,其作品价格也在10万元人民币以内。而在2011年,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浮出水面。例如unmask的三人组合,作品价格就达到了40多万元人民币,再例如80后艺术家金钕的作品也卖了10多万元人民币。雕塑市场中青年人所取得的成绩和越来越多青年雕塑家的介入,让人们看到了雕塑市场未来成长的希望。

纵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市场,尽管成绩斐然,但把雕塑市场放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大格局下进行考察,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对于整个雕塑市场而言,古代雕塑属于国家保护文物,大规模地进行市场流通的可能性不大;现代雕塑由于数量较为有限,缺乏市场基础,在雕塑市场中出现的频率也不多。由此可见,将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只可能是当代雕塑市场,它不仅市场规模在扩充,创作队伍也在壮大,藏家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然而,如何让当代雕塑为大多数民众所认识,所理解,所接受,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二,当代雕塑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仍有待扩大,特别是与绘画等艺术门类相比,差距显而易见。以2011年为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总额大约有900多亿元人民币,书画市场占据了其中的60%,而雕塑市场总共加起来也不过是几千万元人民币。而雕塑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交易额大约占百分之十几,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大约2000亿美金,雕塑约在200亿美金左右,二者相比也有明显差距。

就单件作品而言,2010年2月,国际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青铜雕塑《行走的人》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中拍出了6500万英镑的天价,可见雕塑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当代雕塑的市场表现与之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中国当代雕塑市场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正视和面对自身的问题。例如,受到门类特征所限,雕塑本身的体量对储存空间有较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给雕塑收藏带来了一定限制;另外,收藏雕塑不仅仅只是一种投资和保值的方式,还具有学术意义,因此在收藏上需要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收藏,但目前人们对这方面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

第四,更重要的是,雕塑市场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例如,雕塑的行情和市场信息不够清晰明了,很多时候是口口相传,缺乏权威的发布平台。在雕塑的市场机制方面,其质量和价格的认证体系还没有形成,对已经成交的雕塑艺术品,缺乏权威的数据库;对雕塑艺术品的真伪,缺乏权威的论证机构;对于雕塑的市场交易行为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约束;对于雕塑可复制的数量和已经复制作品的质量,也缺乏统一的口径和监管平台……

从2000年以来中国雕塑市场的发展情况看,上述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只有规范了市场,完善了机制,中国当代雕塑的市场和当代雕塑的创作之间才有望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当代雕塑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