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俗社会有关,最为普通的生活场景开始在当代雕塑中出现。陈妍音的《长途汽车》(图2-34)采用了一种远观的、非传统的雕塑构图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这种转化也恰好对应了世俗社会的转变。向京的《哈欠》(图2-35)更是一个反意义的作品,这种无关宏旨的、纯粹的生理动作,使得雕塑降低了“飞行”高度,和普通人的趣味靠得更近了。
图2-35 向京 呵欠 铸铜 高62cm 1995年
与此同时,过去从来没有在雕塑中出现过的日常物品也开始登场,这类作品以具象的手法表现和摹写普通的物件,或者对现成品用超常的规格翻制放大。这些物品包括家具、工具、衣物鞋帽和其他生活用品等等。这种表现日常物品的创作方式,如果追溯源流,和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1929— )等人所开创的波普艺术有着直接的关联。
当代雕塑表现日常物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表现日常物品,一种则是将日常物品和人的形象结合起来。如诗人海子所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种类型雕塑的出现,可以解读为:当精神激情让位于世俗生活后,日常物品可以被视作物质主义彰显和弥漫的时代症候。
从积极的意义看,当代雕塑中的这些日常物品,扩充了雕塑的表现领域。过去,雕塑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人为中心,而日常物品的出现,使当代雕塑艺术洋溢着世俗的、生活化的气息,这是雕塑的一次转身。另外,在当今时代,雕塑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生活化的世界,在人们经常接触的、不以为意的这些普通物品中,常常可以窥探出社会的文化、经济和生活观念所发生的变化。
图2-36 许正龙 搓板 木 高66cm 1988年(www.zuozong.com)
图2-37 翟庆喜 煤饼和炉子 石膏 等大 1993年
图2-38 伍时雄 转换计划 综合材料 高100cm 1999年
清华美术学院的许正龙恐怕是在当代最早致力于创作日常生活化物件的雕塑家,他是这个领域得风气之先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许正龙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用雕塑表现日常物品,他的一系列作品,如《自行车》《吉他》《提琴》《搓板》《开关》《灯泡》《火柴》《颜料管子》等,都是取材自常见的生活物品(图2-36)。这个创作过程从1988年开始一直持续下来,在将日常物品放大和转化方面,许正龙功不可没。
对日常物品的表现过程是许正龙对物品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过程。在这些物品中,寓含了作者所要暗示的许多东西,同时还具有拟人化倾向。他是这样解释这些作品的:“没有重大题材,也不含爆炸新闻,一切都归于实实在在、平平淡淡,唯有雕塑表现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之中普普通通的具体物像,再糅进主观的因素,使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均被赋予人文情感及形态特征,给人不同感知状况的各种物像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空间中不断对接、共形、交替及转换,共同传达彼此流动的潜在关联,或许还可昭示某种社会伦理和生存哲理。如外力对隐含人形的普通物体的破坏,而导致内力的流失,整体暗寓人的渺小与悲剧特征。”〔10〕
中国美术学院翟庆喜的《煤饼和炉子》(图2-37)用石膏制作了原大的煤炉和一堆蜂窝煤(烧过的和没有烧过的),这些都是十分生活化的物品。当作者用石膏模拟炉子以及蜂窝煤的时候,重要的不是给人们关于煤饼和炉子的知识,而是通过材料的转化,使煤饼和炉子获得另一种身份——一种成为艺术对象的可能性。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伍时雄的《转化计划》(图2-38)也是由一堆杂物构成的,但这堆杂物却带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