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子英(1906—1927)通山县杨林乡文宣村人,阳新惨案九烈士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武昌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结业后任省农协农运特派员,被派往阳新县领导农民运动。后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当选国民党阳新县党部执委,主持农运部工作。1927年初,阳新县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8万人,并成立县农协和农民自卫军武装组织。1927年2月,阳新县反动派暴徒发动叛乱,绑架成子英等9名革命志士并活活烧死。成子英等9名革命志士牺牲的噩耗传到武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恽代英等与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宋庆龄等非常气愤,并亲自查处此事。土地革命中,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将成子英的家乡杨林乡改名为子英乡。
八烈士
1927年5月,夏斗寅叛变,勾结鄂南土劣,开始屠杀革命党人。5月16日,县工会委员长吴斌等人在寺下开展革命宣传,被焦夏的反动组织“治安党”绑架扣押,次日,中共县委书记陈钟和县农协副委员长夏桂林等前往寺下营救吴斌等人,抓获几名“治安党”回县。当晚,陈钟一面派夏桂林出城联络乡下同志,以防政局有变;一面向县长鲁秉诚反映寺下事件的真相,鲁伪装答应查办。5月18日上午,陈钟见鲁秉诚推诿应付,主动召集各革命团体负责人开紧急会议,研究分析局势。会议刚开始,鲁秉诚指使县警备队、“治安党”等多人冲入会场,把与会的革命团体负责人捆绑关押于城隍庙内。5月21日,反动派对通山工农革命领导人陈钟、黄中策、刘昌恕、郑芝藩、吴斌、夏文杰、陈世太、袁晓南施以酷刑后加以杀害。
陈 钟(1904—1927)通山县西坑潭乡西泉畈人,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任中共镇南中学支部书记;1926年4月任中共通山特别支部书记后,在魏书、黄中色等人的支持下,先后组建焦夏、郑家坪、西坑潭、杨芳、牌楼、泉港、横石潭、冷水坪、石门9个党小组,并建立农、工、妇、青等群团组织的筹备委员会。国共合作时期,他忠实地执行党的决议,积极帮助改组国民党县党部,并担任国民党县党部执委兼青年部长;1927年春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数月间全县工农运动轰轰烈烈,惩办土豪劣绅100余人。人民的胜利引起了敌人的仇视,敌人把锋利的匕首插到他的床头。面对敌人的威胁,他挥笔写下对联:“陈钟革命人怕死,只愿工农做主人”,贴在房门口作为回答。
黄中策(1905—1927)崇阳大桥乡黄家村人,1925年在武汉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他以省农协特派员的身份来通山指导农民运动,任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任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并深入到杨芳林、横石潭等地,组织群众斗争孔进贤等土豪劣绅,受到贫苦农民的赞颂。
刘昌恕(1900—1927)咸宁刘家桥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北伐军进武昌,由聂洪钧介绍到省农民协会工作。1927年初,省农协派刘来通山协助黄中策工作。他办事雷厉风行,知难而进,几次带领农民赤卫军到寺下、山口、杨芳林等地捕捉土豪劣绅,敌人望而生畏。
郑芝藩(1890—1927)通山县湄港乡人,少时读乡学数年,后在家乡办私塾。五四运动后,他办的私塾改为湄港小学堂,破格招收女生,并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免收学费,深得赞许。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通山“特支”宣传委员;1926年12月任中共通山县委宣传部长;1927年3月任国共合作的县政府副县长,分管农民运动,批准惩办土豪劣绅案多起。
吴 斌(1903—1927)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底出席湖北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回县后积极开展县工会的组织发展工作,很快组成店员、码头、木业、铁业、篾业、缝纫、造纸、矿业等13个工会组织。1927年1月县总工会成立,他当选为委员长。同年春,他被选送省工人运动讲习所学习,5月结业后,以省总工会特派员的身份回县工作。
夏文杰(1905—1927)通山县港畈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夏林桂等人一起组织农民自卫队,同土豪夏文腾、夏兆康等进行斗争;同年底,当选为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任县农协自卫队长。
陈世太(1893—1927)通山县富有乡牌楼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当选为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任县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主任;1927年3月出席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他对敌斗争坚定,铁面无私,在负责审判土豪劣绅时,善于调查研究,曾用确凿的事实公开揭露县长鲁秉诚庇护孔庭壁、全起藩等土豪劣绅的丑恶行径,并将孔、全2人捕捉归案,执行枪决。
袁晓南(1887—1927)通山县通羊镇人,1926年12月参加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县农协执行委员,任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出席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回县后认真整顿、纯洁农会组织,清除混进农会的土豪劣绅,提高了农会的声望。
朱正时一家
朱正时(1876—1927)通山县九宫山镇朱家舍村农民。他一家7口人,大女儿朱贵娥被夏斗寅叛军掳去,不甘屈辱,含愤自尽;二女儿朱贵娣参加革命,在游击战中被俘,转卖到江西为奴,直到全国解放后才重见天日;朱正时夫妇及3个儿子(应禄、应乾、应发)都先后为革命捐躯。他的二女婿程怡坤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通山最后一任县委书记,也为革命牺牲。朱正时一家可谓血沃鄂南,一门忠烈。
1926年春,年已半百的朱正时及其长子朱应禄、次子朱应乾和后来成为女婿的程怡坤,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朱正时担任朱家舍村党小组长,很快秘密发展农会会员数十名,并建立农民自卫队。横石潭的民团逮捕朱正时和农会骨干6人及数十名欠租欠债的贫苦农民,关押于民团队部;党组织派程怡坤、程功泗、朱应禄、朱应乾偷袭横石潭民团,救出朱正时等人。1927年6月,夏斗寅叛军窜入通山,朱正时被杀害,朱的大女儿含愤自缢。同年秋,朱的长子在鄂南暴动中牺牲于咸宁。当时年方21岁的朱应乾未被敌人的血腥镇压所吓倒,与程怡坤等人一道秘密恢复船埠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于1928年夏与中共通山县委取得联系。1929年,朱应乾任横石区委书记,朱贵娣作妇女工作,朱应发担任侦察工作。1933年初,朱应乾调任鄂东南道委手枪队队长。在坚持保卫苏区的战斗中,刚满20岁的朱应发(时为武宁县少共书记)在武宁牺牲。1934年,程怡坤调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县独立营政委;朱应乾兄妹奉命回九宫山从事地下活动。1935年,龙武工作团成立,朱应乾任船埠分团主任,朱贵娣任妇女主任。民团头目刘九臣对朱达石一家恨之入骨,掘开朱正时墓,劈棺抛尸,并掳走朱应乾的母亲,逼其召回子、婿,朱母宁死不屈,惨遭杀害。同年4月,朱应乾、朱贵娣兄妹在距宝石河1里的山林中侦察敌情,朱应乾嘱咐其妹在山上等候,自己先下山察看,不幸遭敌伏击被捕。敌人用石头砸断其腿,又以铁丝捆绑其手脚,次日朱应乾惨遭杀害,刘九臣竟掏其心、肝为食。朱贵娣转回游击队驻地,通知大家作了转移。程怡坤将通山独立营带到修武崇通,在一次反“清剿”战斗中英勇牺牲,长眠于江西铜鼓的一个山包上。1936年,坚持革命斗争的朱贵娣遭敌袭击而被俘。她多次受刑,两次“陪斩”,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后被敌人强卖到江西,直到1949年才回到家乡。
陈叔卿(1884—1927)通山县宝石乡西岸村人,1926年6月参加革命活动,同年10月参加国民政府在武昌创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回到横石潭、宝石河一带建立农民协会与农民自卫军,发展农民自卫军战士300余人,中共党员40余人。1927年3月,出席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同年5月,夏斗寅叛军窜扰通山,横石潭“治安党”将16名共产党员关进监狱,他迅速聚集九宫山、横石潭、宝石等地的农民自卫队夜袭横石潭,救出战友。8月,他率宝石等地农军参加通山暴动。9月上旬,他随夏桂林率通山革命军1000余人挥师咸宁参加鄂南暴动,两人都当选为鄂南暴动委员会委员。10月,鄂南暴动失败,他根据县委指示,与陈兆秀一道率农军100余人进入九宫山,坚持游击战争,多次袭击高湖、横石潭、船埠等地民团。敌人以银圆1000元悬赏通缉陈叔卿,并派重兵一次又一次地“围剿”农军,都未得逞。10月下旬,他带3名农军战士转移到江西寻找党组织,由于叛徒出卖,被民团团长刘九臣率队包围被俘,敌人凶残地用铁丝穿透他的锁骨,押往横石潭,用酷刑拷打7天7夜后将其杀害。
涂文光(1907—1927)通山县横石潭镇坑口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通山“特支”领导下,将当时坑口乡的革命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对周围各乡震动很大。1927年出席县农民代表大会。夏斗寅叛军窜入通山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地下斗争,后不幸被捕于杨芳林乡,在燕厦慷慨就义,年仅20岁。为纪念他的革命功绩,中共通山县委于1929年将坑口乡命名为文光乡。
夏桂林(1896—1928)通山县焦夏乡人,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当选为县农协副委员长,主持县农协会日常工作。1927年3月,出席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五·二一”惨案发生后,他赴省报告惨案真相,省委派李良材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他被任命为县委组织部长。同年6月,县农民赤卫队攻克通山县城,重建县农民协会,他兼任农民协会委员长。8月下旬,任通山县农民秋收暴动委员会主任委员。月底,暴动农军一举攻克县城,成立县工农革命政府委员会,他任委员长。9月10日,通山县千余农军赴咸宁参加鄂南暴动,他任咸通农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副总指挥。在攻打柏墩、马桥、咸宁县城等战役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无畏。10月返回通山,任县委书记,带领农军进入南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以沉水山为中心的赤色区域。12月,他参加湖北省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共湖北省委执行委员。不久,省委机关因叛徒告密而遭破坏,他与其他30余人在武汉被捕。1928年1月牺牲于武昌阅马场,中共通山县委将他生前战斗过的沉水山地区改名为桂林区。
谭英鸿(1904—1929)通山县白泥乡高坑村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回乡发展党组织,同年建立大畈支部,任支部书记。1927年春任中共大畈区委书记。6月,夏斗寅叛军袭击大畈,屠杀工农干部,他率少数骨干突围,转移到山区,积极恢复农民自卫队武装。9月,鄂南暴动失败,阳新县政府派出警卫队,配合国民党军对大畈一带山区进行“清剿”,为保存革命力量,他率自卫军转入大幕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5月,他到武昌区委汇报工作。同年秋,他与中共通山县委取得联系,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1月,他配合县农民武装奇袭大畈民团,一举消灭反动团丁30多人,缴枪30多支,当场击毙反动民团头目,重建大畈区革命根据地。1929年6月,他前往武汉向湖北省委汇报工作,途经黄石港时被大畈劣绅指认,遭国民党大冶县政府逮捕。敌人对他施尽酷刑,结果一无所获。于11月23日被敌人杀害于大冶城内。
章继林(?—1929)通山县西坑潭乡茶滩章村人,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农民暴动,1928年任板桥区游击队长,多次智歼西坑民团。1929年春,他前往江西与红军联系,归途中遭修水民团追击,在苦战中牺牲。中共通山县委曾将茶滩章乡命名为继林乡。
高长安(?—1929)籍贯不详,中共党员。1928年,在杨城山、龙岭一带发展农会,发动人民抗租抗债,秘密恢复与发展党组织,并与焦夏的夏修得、畈上王的王济舟等土豪劣绅控制的“反共团”进行坚决斗争,取得重大成绩。1929年10月任游击队长,在率游击队员配合红五纵队攻打通山县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中共通山县委曾将万家区命名为长安区。
华鄂阳(1895—1930)通山县燕厦乡上畈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数月后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赴苏联学习,任党的小组长。1925年五四运动后回国,先后在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11月,他被派往湖南,以济难会负责人身份,救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后出狱的曾三等人。1926年1月,被选为湖南省济难总会执行委员,积极救援大批为民众解放运动受伤、坐牢者。1927年4月,在中国济难会湖南总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再次当选为执行委员。“八七会议”后,被委为鄂东秋收暴动总指挥。1927年10月后,任南昌南市区委书记、省工会秘书长等职,并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委员。1928年任九江县委书记时,因与江西省委关系不洽,未经组织许可,离开工作岗位到上海找党中央申述被江西省委开除党籍。他申述未果转回阳新,一面申请澄清处分事实,一面投入苏区工作。1930年上半年,在龙港附近检查工作时,被鄂东南政治保卫局逮捕,未经审判即以“改组派”罪名杀害。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阚学增(1905—1930)通山县西坑潭乡杉木园村人,通山早期的中共党员之一。1926年,参加夏斗寅在宜昌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任夏部排长。1927年夏斗寅叛变,开赴通山镇压农民运动时,他带数人枪投入阚禹平等所组织的革命武装,同年被选为中共通山县委委员,任农民自卫军大队长。1930年,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成振斋(1900—1931)通山县三源乡山下村人,1923年考入江西省南昌师范学校,积极参加进步师生组织的革命活动,被吸收为“进步同学会会员”。1926年5月,在广州参加由毛泽东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受组织派遣,前往江西赣州任农运特派员。1927年夏,他到武宁县领导农民运动,先后任中共武宁县彭坪支部书记、阳新县升仁区宣传委员、中共武宁县委宣传部长。1930年9月,武宁县召开工农兵苏维埃大会,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冬至1931年春,他领导苏区人民实行土地改革,为巩固与发展武宁县苏区作出了贡献。1931年8月,鄂东南政治保卫局以“改组派”罪名将他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阮旦明(1901—1931)通山县黄沙铺镇新屋村人,是通山早期中共党员之一。1926年任黄沙区农协委员长,曾果断镇压当地几名罪大恶极土豪劣绅,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土豪劣绅游行欢呼,他当即针锋相对地组织农协会员上街游行示威,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1929年任大永区委书记,1931年8月被诬为“改组派”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翟本山(?—1931)陕西省人,1929年在大冶兵暴中参加红军,后在战斗中负伤。1930年伤愈后以军事骨干留任鄂东南红七团一营营长。1931年任红三师九团团长,五六月间率部两下西坑潭,促使国民党驻军一个连起义;同10月任红十六军九团团长,11月率部与大畈国民党军谢彬部激战,歼谢部一个营。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中弹牺牲。中共通山县委曾将大畈区命名为本山区。(www.zuozong.com)
陈兆秀(?—1931)通山县横石潭镇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1月至1927年9月任中共横石潭支部书记。鄂南秋收暴动失败后,他与陈叔卿率部进入九宫山坚持战斗,1928年2月当选为中共通山县委委员,先后任富有区委书记、县农委会主任,代理县委书记等职。1931年被诬为“改组派”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阚禹平(1895—1932)通山县西坑潭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同叶金波等人组织农民自卫队开展游击活动,同年6月被选为中共通山县委委员。1928年参与重建通山县委工作,再次当选为县委委员,1931年元月调任红三师军需科长。1932年,他随部队去江西,途径横路时遇敌重兵伏击,部队伤亡惨重。部队回龙港休整时,鄂东南政治保卫局以“改组派”罪名将其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叶畅周(1908—1932)通山县大塘山镇方家畈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任燕厦区苏维埃政府秘书,曾协同黄月涛等为开辟鄂南根据地作过重大贡献。1932年冬,鄂东南道委转入沙店、杨林一带后,他与黄月涛一起到敌占区侦察敌情,在蹯溪与敌遭遇战中英勇牺牲。鄂东南道委将路口乡命名为畅周乡。
黄月涛(1903—1932)阳新县金海人,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金海支部书记。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阳新县坚持地下活动,1928年任阳新县县委委员、县工委主任。1930年4月调任大冶县委书记,同年6月调鄂东特委工作。鄂东革命委员会建立时任裁判部长,负责肃反工作。1931年任鄂东南特委委员,鄂东南政治保卫局局长。1932年10月,龙港失陷后,他与叶畅周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在蹯溪与敌遭遇战中英勇牺牲。鄂东南道委决定将燕厦区命名为月涛区。
吴礼执(1905—1932)通山县西坑潭乡祝家楼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选为通山学生会联合会总务部主任,1927年春出席省学生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并被委任为驻通山特派员。1929年初,增补为中共通山县委执行委员。1930年8月底任通山县大暴动行动委员会委员,1932年被诬以“改组派”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肖高蔚(?—1933)湖南人,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1928年至1929年,跟随彭德怀转战湘鄂赣,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29年10月随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1931年春任红三师副师长。同年7月,红三师编入红十六军后,他与叶金波第二次组建红三师。1932年9月任湘鄂赣省军区北路指挥部指挥长。当时国民党军队以29个团的兵力“围剿”鄂东南苏区,道委机关所在地龙港失陷,鄂东南苏区被敌人分割为多块,他根据道委常委会议决定,在北路指挥部下设河南(富水河以南)、河北(富水河以北)两个指挥部,着手组建与壮大河北师、赣北师、鄂南独立团,修武崇通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很快改变龙港失陷后的被动局面。1934年4月,他率部在黄沙月塘附近打伏击战,全歼由咸宁押运物资装备进入通山的敌军1个连。正当部队转移时,咸宁方面窜来大股敌人,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廖安仁(1894—1933)通山县郭家岭乡新丰村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杨芳林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大革命失败后,他在杨芳林、厦铺、冷水坪等地从事地下武装斗争。1929年任杨芳林游击队队长,1930年任厦铺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同年冬敌人占领厦铺,他率部进入冷水坪,转战于通崇边境。1932年任修武崇通县苏维埃执行委员、军事部长。1933年9月,他率部与杨芳林民团作战,不幸被捕而壮烈牺牲。
黄玉田(1901—1933)阳新县刘宣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30年任中共阳新县委委员、常委,1930年5月任阳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1月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1933年1月任中共通山中心县委书记,领导通山军民粉碎了敌人一至四次“围剿”,为通山苏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1933年11月被鄂东南政治保卫局诬为“改组派”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叶金波(1906—1934)通山县通羊镇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被选任为中共通山县委委员和县农民协会委员,负责宣传和军事工作;8月下旬,任通山农民秋收暴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月底,农民革命军发动起义,一举占领县城,成立县工农革命政府委员会,他任副委员长兼军事部长。鄂南暴动受挫后,他与夏桂林等率部转移到幕阜山区,组织群众建立起以沉水山为中心的游击区。1928年2月,在板桥茶滩章组建中共通山县临时委员会,任代理书记,并兼任游击大队政委。同年5月,大冶中心县委成立,当选为中心县委委员。8月,重建中共通山县委,任书记。1929年9月,红军第五纵队到达黄沙铺,他在一个星期内动员群众为红五纵队1000余名指战员缝制了冬装。1930年3月,当选为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5月,当选为鄂南特委委员。之后任红三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师长兼政委,红十七军副政委兼参谋长。当时与陈毅、徐向前、张焘等齐名。1934年,鄂东南政治保卫局以“国民党改组派”为罪名将叶逮捕错杀。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谭质夫(1913—1934)通山县白泥乡高坑村人,1927年建立革命政权时,任白泥乡儿童团团长。鄂南暴动受挫后,他随谭英鸿辗转奔走于芜湖、鄂城、大冶等地。1928年6月回到家乡,秘密参加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同年11月,参加赤卫队攻打大畈民团的战斗,1929年4月任白泥乡少共书记,9月任大永区少共书记。1930年3月任县少先队大队长,带领部分少先队员在咸宁官埠桥、横沟桥铁路沿线打击民团,被誉为“少年英雄”,并被吸收为中共党员。3月下旬,当选为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任县司法裁判部部长。1931年6月,县委组织中国工农红军通山独立团,任团政委,兼任修武崇通县军事部长。同年冬,独立团编入鄂东南警卫团,任政委兼团长。1934年春,升任红三师师长,仍兼任红八团团长、政委。4月中旬,红八团与敌三十三师1000余人激战于崇阳县白霓桥,他率警卫营掩护部队转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徐鸿儒(1904—1934)通山县南林桥镇人,1927年参加鄂南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底参加红七团任排长,1931年转入红三师任营长等职,转战鄂东南各地,以智勇双全、连打胜仗而称著。1934年2月,红三师在阳新龙港与国民党郭汝栋部遭遇,激战数日,他率部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夏沛亨(1905—1934),阳新县人,1926年参加阳新农民协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龙港加入红三师。他多谋善战,历任班、排、连、营、团长。1932年在燕厦与郭汝栋部作战时,一人杀敌6名。1934年红三师从阳新开往黄沙,途经王文驿,遭敌郭汝栋部伏击,他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吴致民(1900—1935)化名胡梓,黄梅县考田镇尹家林村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代理中共南京地委书记,1926年调任湖北省码头总工会秘书长,1927年10月组织黄梅县秋收暴动。1928年初,以中共湖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大冶、阳新、通山等十几个县指导恢复与发展党组织。1929年春,任中共大冶中心县委书记。同年10月组织地主武装,配合红五纵队横扫通山、阳新、大冶3县之敌,使鄂东南各县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形成方圆数百里的鄂东南苏区。1930年4月当选为中共湖北省委委员,5月任鄂东特委书记,10月当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5月任鄂东南特委书记,7月调任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长,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1934年春,他作为省委特派员代理鄂东南道委书记,决定鄂东南道委及所属机关一律实行军事化;将红军医院等后勤机关迁入大幕山中;派红三师7团打通东、西交通线;将道委党、政、军机关迁入修武崇通苏区的中心点冷水坪。1935年1月,红十六师奉命转战湘赣,他留守道委驻地冷水坪。2月3日,江西地方反动武装冒充修铜宜奉边区游击队,由叛徒引路,偷袭冷水坪。他立即组织抗击,不幸在冷水坪墨泉沟中弹牺牲,省委将修武崇通县改名为胡梓县。
阮 耕(1904—1935)原名袁修平,通山县黄沙铺人,1926年初参加革命,同年冬当选为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任区农协文书。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黄沙铺支部委员。1928年9月,任大永区委宣传委员;1929年3月,任阳新县委宣传部长,同年冬任阳新县农委主任;1930年5月,当选为鄂东特委委员,6月调任中共大冶县委书记,并积极联系鄂南各县游击队,组成鄂南独立团,任团长兼政委。1934年至1935年春,他以小岭为根据地,与游击队战士同甘共苦,神出鬼没地活动在咸宁、通山、崇阳、蒲圻等县,四处打击敌人。1935年5月,国民党军33师一部疯狂进攻咸蒲崇通游击区,并以重兵包围小岭,他率数十名游击队员苦战突围时,身负重伤,后在柏墩英勇牺牲。
全 忠(1899—1935)祖籍通山县大畈,随父迁居通山县黄沙铺。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开中药店为名,从事地下活动。1930年5月,鄂东南特委办起红军医院,他任医务主任。1933年调任红三师军医处长,1934年10月调任红十六师卫生队长,随部队转战湘鄂赣各县,深入前线开展救护工作,挽救了许多红军伤病员的生命。1935年6月,他随红十六师在阳新县太子庙、大王庙一带被敌重兵包围。激战中,卫生队多数战士牺牲,他的双腿也负重伤。疯狂的敌人向他步步逼近,他砸毁身边的一切医疗器械和药品,然后从容举枪对准自己的右额扳动枪机,不料子弹哑火。他愤怒地将手枪向敌人砸去,敌人十几支枪一齐向他射击,他身中数十弹,壮烈牺牲。
戴得昌(1894—1935)通山县三界乡芦坪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农会主席、乡自卫队队长、厦铺区委委员、厦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1932年,参与开辟修武崇通苏区的领导工作,同年夏至1934年冬任中共修武崇通县委委员,1935年牺牲于咸宁。
成其福(1906—1936)通山县林上乡腰坑村人,1926年在腰坑村参加农民协会,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农民赤卫队队长。同年8月,他带领冷水坪农民自卫军百余人参加鄂南秋收暴动。1928年初,冷水坪党支部建立,他任支部组织委员。1929年,任中共厦铺区委书记。1932年6月,任修武崇通县委委员、厦铺区委书记。1934年,任修武崇通县委组织部长,兼任崇阳县小沙坪区委书记。1935年2月吴致民牺牲后,他任中共胡梓县委书记。1936年冬,他不幸陷入修水县水口民团的魔掌,敌人严刑逼供,他坚贞不屈;敌人抓来他的亲属,威逼其亲属劝说他投降,他用“革命不能怕流血,当共产党员不能怕吃亏”等语,劝慰亲属不要难过。敌人逼降不成,将他杀害于水口。
宋运昌(1912—1937)通山县万家乡龙岭村石门塘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长安区(今万乡)少共书记、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同年9至10月,他带领区赤卫队模范连参加攻打县城的战斗,荣立战功。1931年至1932年,任寺下区委组织委员兼少共书记;1933年出任咸通工作团筹款委员会主任,4月调任鄂东南少共道委书记,曾主编《列宁青年》杂志。1934年2月,调任中共河北工作团工委书记,10月任河北特委书记。1937年5月下旬的一个黑夜,他与游击队长叶发全前往长安区东坑尾发动群众,遭敌一个排伏击,他举枪迎敌,一连打倒三四个敌人,自己左臂也负伤。他见敌人越来越多,即将叶发全推下山沟,命令叶立即脱离险境,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叶发全(1910—1937)通山县万家乡兰田人,1927年初参加农民协会,8月加入农民自卫军参加鄂南暴动。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钟家畈党支部书记,1930年任长安区委组织委员;1931年春参加红三师,历任排长、连长。1932年7月,参加攻打通山县城的战斗,任爆破组长,荣立战功。同年10月,在保卫龙港的战斗中身负重伤。1934年春伤愈归队,随红七团在冷水坪一带休整。同年10月,受鄂东南道委派遣,任河北特委委员、大幕山游击队队长。1935年至1936年,兼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坚持在黄沙、梅田、孟垄、龙岭、石门、大幕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先后火烧敌碉堡十余座,歼敌数百人,并惩治叛徒、伪保长、白匪坐探等数十人,巩固与发展了大幕山游击区。1937年5月,他在宋运昌掩护下脱险,迅速转移了红军医院与特委机关。同年6月,他率部到外线游击,在曾家山被敌人包围,激战两天两夜后,多数战士牺牲。他独居山巅,带伤与敌人战斗到第三天早晨,子弹耗尽,跳崖牺牲。
潘际汉(1912—1941)通山县黄沙铺镇夏李屋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任县委组织部长,1937年夏,他随红军游击队赴湖南省平江县嘉义市参加整编。同年10月,受中共湘鄂赣省委派遣,返回鄂东南,在大畈组建中共阳通中心县委,任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8年1月,他与黄全德一道组织新四军驻通山县大畈通讯处,收集与联系各地农民游击队进行武装抗日活动。同年春,阳新县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中共阳新县委书记赵勤,他被捕入狱。同年7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后,任鄂南特委青年部长。1939年至1941年,先后任中共通山中心县委青年部长和中共鄂南地委青年部长等职。“皖南事变”后,他与李平等人奉命北渡长江,接受新四军五师鄂东南指挥部指挥。1941年2月,他率部攻打黄冈县刘集镇的日军据点,不幸中弹牺牲。
程贤普(1911—1941)通山县畅周人。1927年参加大革命运动,是乡农民自卫队队员。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选为村苏维埃政府武装委员,担任村赤卫队队长。1933年9月,中共龙燕中心县委建立后,他领导的赤卫队被编入地方红军独立营。在五次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他坚持战斗在太平山、九宫山、冷水坪一带。抗日战争爆发后,鄂东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程贤普担任新四军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在傅秋涛、江渭清等人的领导下转战大江南北,抗击日伪军,多次立功。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当时担任机枪连连长的程贤普,率部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窦联顺(1910—1945)通山县大畈镇老屋窦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参加红8师,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1934年10月参加主力红军长征,1937年编入115师,在平型关大战中负伤。1938年受组织派遣回到鄂南,历任中共阳通工委组织部长、武工队政委、黄大区区委书记等职。他坚持作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阶层人士联合抗日,为通山抗日的根据地发展作出了贡献。1945年8月,他率阳通武工队与黄沙铺驻敌成渠部激战,不幸中弹牺牲。
阮英昌(1914—1945)通山县黄沙铺人。土地革命时期,参加区少先队、赤卫队,担任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遭到反动民团追捕,长期避居咸宁大幕山亲戚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黄沙务农。1938年春,开始在中共阳通中心县委领导下进行抗日斗争。由于积极要求进步,被吸收为共产党员。1939年窦家桥联络站建立后任交通员,在护送“露红”干部到江北后,留在鄂豫边区,先后在二军分区独立五团当战士、班长、排长。1940至1944年,在打击日伪军的战斗中,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多次受到团领导的表扬。1944年12月,提升为二分区独立五团某连连长。1945年3月在应山县境内的一次狙击日军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阮远回(1915—1945)通山县黄沙铺人。1932年参加共青团,担任黄沙区少先队分队长。1933年参加红军,编入红三师预备队任班长。1934年,编入龙武县红军独立营,任班长、副排长。1935年,在战斗中负重伤,昏死在太平山战场上。伤愈后与部队失去联系,避居太平山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主动联系党组织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在独立五团、鄂南抗日总队任分队长、排长等职。他随军转战大江南北3年,作战勇敢,荣立战功。1944年,他率部智擒日伪军班长,并晓以大义。日伪军班长决心率部投诚,阮远回将所获的枪支组成阳通县武装工作队,任武工队队长兼指导员。1945年4月,阮远回率阳通县武工队配合八路军南下支队留守部队与日伪特务武装阮宝珊部作战。为了全歼这支反动武装,阮远回主动要求率部诱敌,不幸中弹牺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