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党组织恢复与新四军大畈通讯处活动

通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党组织恢复与新四军大畈通讯处活动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1937年底,大冶、阳新、通山各地党组织得到恢复,中心县委领导阳新县、通山县与大治县的组织,党员200余人。留守处在各地建立新四军通讯处,掩护各地县委与中心县委开展工作。新四军大畈通讯处联络收集失散的零星红军游击队和游击队战士,组织他们奔赴抗日前线。通山县委与新四军大畈通讯处的工作移交给从抗日前线受伤返回家乡参加抗日的窦联顺负责。

通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党组织恢复与新四军大畈通讯处活动

1937年9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召开执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将湘鄂赣省委改为湘鄂赣特委,特委书记涂正坤。同时,发出了一封题为《关于组织问题给各级党部指示信》。这封《指示信》就“发展与普遍组织问题”“健全各级党组织,建立起工作”“党对群众的领导”“提拔与培养干部”等问题作了具体布置。《指示信》明确指出:“正确地开展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斗争,克服党内一切不良倾向,健全与巩固党的基础,使每个党员做民族抗战的先锋,领导全边区人民一致参加抗战,誓死保卫边区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我们的祖国。”还派了一批干部到各地去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

10月,曹德茂、潘际汉、黄全德受湘鄂赣特委的派遣,到通山大畈建立中共阳通中心县委,书记曹德茂,组织部长潘际汉,宣传部长黄全德。曹德茂等人都是土地革命时期鄂东南苏区的领导骨干。中心县委建立后,他们以商贩作掩护,先将中心县委机关设在大畈街刘记客栈,后又迁至竹林下进义祥店铺中。然后分头到大治、阳新、通山等地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潘际汉、黄全德、袁观学等人深入到黄沙、孟垅、板桥、大畈等地联系上坚持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员阮星斗(绰号薛仁贵)、窦秀凤、吴伟政等人,并发展窦理斋、乐善花等30余人入党,组成了中共通山县委,黄全德兼书记。到1937年底,大冶、阳新、通山各地党组织得到恢复,中心县委领导阳新县(书记赵勤)、通山县与大治县的组织,党员200余人。通山县委辖黄沙、大畈、板桥3个党支部。县委书记黄全德与各支部负责人阮星斗、窦秀凤、吴伟政等团结一心,在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收集流散于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帮助他们奔赴抗日前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37年下半年,由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与单纯的防御作战方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100多万军队,经不住几十万日军的进攻而节节败退。12月中旬,南京陷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湘鄂赣边区红军在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奔赴抗日前线的同时,在平江嘉义建立了新四军留守处,以掩护湘赣特委工作。留守处在各地建立新四军通讯处,掩护各地县委与中心县委开展工作。

1937年下半年,曹德茂赴武汉开会后未归,中共阳通中心县委工作停顿。1938年1月,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在大畈建立新四军通讯处,由阳通中心县委宣传部长、通山县委书记黄全德(化名黄溪)兼任主任。通讯处下设宣传、组织、民运、保卫4个股,安排窦秀凤、阮星斗、袁观学等人在通讯处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争取了阳新国民政府县长李涌泉等人的支持,将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印制1万余份,发至城乡广为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www.zuozong.com)

在此期间,阳通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潘际汉化名杨方园,深入大畈驻军国民党60军某团内部作统战工作,与该团地下共产党员、团参谋长杨华取得联系,以武装民众的名义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枪支、军用物资与宣传用品,为组建阳通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新四军大畈通讯处联络收集失散的零星红军游击队和游击队战士,组织他们奔赴抗日前线。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军队和阳通地区国民党当局对山高林密的红军游击区进行“清剿”与封锁,使许多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红军、游击队战士、红军伤病员长期栖身于深山密林岩洞之中,风餐露宿,艰苦地战斗,过着非人的生活。抗战爆发后,深山消息闭塞,这些同志不能及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新四军大畈通讯处成立后,熟悉山区游击生活的黄全德、潘际汉、窦礼斋等人四处寻找联络,先后在九宫山西山、太平山南山、大幕山黄金寺等地找到星散的红军游击队战士、红军伤病员40余人,并把他们送往湖南、江西的新四军办事处,帮助他们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夏季,中共湖北省委派何功伟回鄂南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建立鄂南抗日武装。黄全德、潘际汉参加了咸宁中心县委的领导工作,黄全德任宣传部长,潘际汉任组织部长。通山县委与新四军大畈通讯处的工作移交给从抗日前线受伤返回家乡参加抗日的窦联顺负责。窦联顺与窦秀凤等人一道组成中共阳通县委(书记窦联顺),领导黄沙、大畈、板桥等地的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