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马昭调集的各路大军集结完毕,开始行动。
司马昭一共部署了三路征蜀大军:
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拖住姜维所率领的蜀军主力,让其不得东顾,这路人马约三万人;
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这路人马也在三万人左右;
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这路人马在十万人左右。
从以上部署看,钟会这一路是主力,其他两路属于配合作战。
征蜀大军有一部分是从洛阳出发调往西线战场的,大军离开洛阳前有个叫邓敦的将领力谏不可伐蜀,司马昭大怒,下令斩了,为征蜀大军祭旗。
九月,邓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颀等部攻打姜维的沓中大营,同时指挥陇西郡太守牵弘在一旁进行牵制,又让金城郡太守杨颀进攻甘松,多路出击,令姜维四处招架。
钟会率领的一路大军从秦岭栈道进兵,由于兵力充足,可以同时由褒斜道和傥骆道齐进,让蜀军更难防范。钟会命牙门将许仪在前面开路,自己率领大军紧随其后,在经过一座刚修好的桥梁时,钟会坐骑的马蹄陷入坑中,钟会大怒,下令将许仪斩首。
许仪的父亲是已故名将许褚,钟会一翻脸谁都不认,魏军将士无不惊骇。钟会在军中资历有限,来西线战场也只有几个月时间,但许仪的一颗人头就为他树立起了足够的权威。
进入关中平原后,钟会发现蜀军主动退至各个据点不出来交战,于是命魏将荀恺、李辅等各率一部人马包围了汉城、乐城等要点,自己西出阳安口。
在路过定军山时,听说诸葛亮埋在这里,钟会特意派人前往祭拜,并下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附近牧马砍柴。
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在沓中无法抽身,看到汉中情况危急,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命王颀率部紧追,姜维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之所以没有向汉中驰援,是因为战事发展得太快,钟会已夺取了汉中。
这一年十月,钟会由汉中挥师南下,到达剑阁。
剑阁是蜀汉北部的第二道防线,剑阁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将无险可守,情势危急。
后主刘禅赶紧向孙吴求救,孙吴派老将丁奉进攻曹魏的寿春,派将军留平、施绩进攻南郡,派将军丁封、孙异进攻沔中,也是三路出击,在曹魏的中线和东线两个战场同时发起进攻。
司马昭对此早有预料,他命令这两个方向的魏军采取守势,只要顶住敌人的进攻就行,魏军仍倾尽全力在西线战场进行决战。
西线战场,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钟会一时无法得手。
邓艾这一路推进到了阴平道的北口,当年夏侯霸逃亡蜀国就走的是这条路,这条路可以避开剑阁进入成都平原,但其险峻程度超过了秦岭中的栈道,加上现在正值隆冬,要从阴平道进攻蜀汉有些不可思议。
但邓艾决定冒险,他简选精锐,并命令诸葛绪率本部人马前来会合,之后过阴平道,从江油进攻成都。但诸葛绪不同意,他认为从阴平道进攻蜀国不符合既定的作战计划(西行非本诏),于是率领本部的三万人马向东行进,与钟会合军。
三路征蜀大军变成了两路,诸葛绪和钟会在此次战役中理论上处于平级地位,二人无法相互指挥。钟会想独掌军权,他密告诸葛绪畏懦不进,司马昭以少帝曹奂的名义发来诏书,让钟会用囚车押诸葛绪回去受审,诸葛绪的人马就这样归了钟会指挥。
钟会继续率兵进攻剑阁,仍不能攻克,这时魏军后勤保障出了问题,粮食眼看就要吃完了,而粮道险远,补给困难,钟会提出撤军。
邓艾不同意,他写信向司马昭建议说:“敌人已经疲惫不堪,现在正应该乘势加强攻击。可以从阴平道进军,沿着山中小路经德阳亭奔赴涪城,这里距剑阁以西有百余里,距成都只有300多里,从这里可以派一支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奇兵冲其腹心)。到那时,姜维一定得引兵救援涪城,钟会正好乘虚而入;如果姜维死守剑阁而不救涪城,那么涪城兵力很少,按照兵法所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一定能打败敌人!”
司马昭批准了邓艾的计划,于是邓艾率本部人马进入700里长的阴平道,一路上凿山通道、攀木缘崖,大军鱼贯而进,历尽了艰险,在最危险的地方,邓艾亲自裹着毯子从山上往下滚(以毡自裹,推转而下)。(www.zuozong.com)
邓艾的冒险取得了成功,蜀军压根没料到阴平道里会杀出一支奇兵,等邓艾所率人马出了阴平道直达江油关时,守关的蜀将马邈投降。
江油关失陷,下一个目标就是涪城,后主刘禅急令诸葛瞻率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前往涪城阻击邓艾。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此时36岁,是蜀汉的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主持朝政(录尚书事),张遵是张飞的孙子,黄崇是黄权的儿子,李球是李恢的侄子。
诸葛瞻率部到达涪城后一直不敢向前,黄崇劝他迅速出击,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轻易进入平原地带。但诸葛瞻犹豫不决,担心分兵之后涪城更难防守。魏军在邓艾的率领下由江油关长驱直入,蜀军被打败,涪城丢失,诸葛瞻率蜀军主力退守到成都北部重镇绵竹。
邓艾派使者给诸葛瞻送信诱降,表示如果诸葛瞻肯投降,可保举他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斩了邓艾的使者,率军出战。
这一仗打得很激烈,邓艾派他的儿子邓忠从右翼包抄,派师纂从左翼包抄,结果二人均进攻不利,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一听急了,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下令斩杀二人:“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能攻克的!”
二人只得再次出战,指挥所部人马拼死进攻,最终蜀军被击破,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也在军中,听说父亲战死,也冲入敌阵而死。
涪城、绵竹相继失守,成都城内一片惊慌。
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逃往孙吴,有人建议逃往南中,光禄大夫谯周等人建议投降曹魏,大家议来议去,最后大多数人赞成谯周的意见(众人皆从周议)。
这么多的意见里,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建议打下去呢?
当然,实力是一个问题,前面也打了,但都打败了,诸葛瞻父子战死,大家没有信心再打下去了。
但这不是根本理由,关键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都不想打了。
汉末三国时期,所有的本土派都不想打仗,不仅蜀汉如此,其他地方也一样,冀州的沮授、田丰,兖州的陈宫,荆州的蒯越、蔡瑁,江东众多的投降分子,他们的想法都差不多,自己的家乡最好自己能做主人,如果不行,谁来当领导他们都没意见,但拒绝打仗。
刘禅是早期追随刘备的元老派和随刘备入益州的荆襄派所支持的,在刘备、诸葛亮时代这两派占绝对支配地位。但随着元老派的关羽、张飞和荆襄派的诸葛亮、蒋琬等人先后离世,刘禅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而益州本土派现在已经“满血复活”了。
但刘禅仍狐疑不决,他想逃往南方,谯周劝道:“南方是远夷之地,一向不愿意顺从,多次反叛,是诸葛丞相以兵威相逼,他们才愿意服从。以现在的情况,去了那里对外需要抵御强敌,对内朝廷需要大量供需,只能加倍地从夷人那里索取,到时候他们必然会反叛。”
刘禅默然无语,他承认谯周说得有理,不过也有人担心邓艾率领的魏军已经杀到跟前,他要是不愿意接受投降怎么办?
谯周认为不会,他的理由是:“现在对曹魏来说,除我们以外孙吴也未臣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定会接受投降,并且以礼相待。如果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谯周愿只身前往洛阳为陛下去争!”
最后,刘禅派侍中张绍等人奉玺绶向邓艾请降,张绍一行走到雒县时遇到邓艾,邓艾大喜,当场表示接纳。刘禅另派太仆卿蒋显赴剑阁向姜维宣布赦书,要他就地向钟会投降。
邓艾随后到达成都城外,刘禅率领太子、诸王以及群臣等60多人绑住自己、抬着棺材出城拜见,邓艾手执魏帝颁发的符节,上前为刘禅解开绑绳,又令人焚烧了棺材,接受投降。
邓艾宣布,承曹魏皇帝的旨意拜刘禅为代理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行骠骑将军),刘禅的太子刘璿被任命为奉车都尉,刘禅的其他儿子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原蜀汉百官也各拜了新官职,同时任命师纂代理益州刺史,陇西郡太守牵弘等人任蜀中各郡的太守。
至此,42年前由刘备一手创建的蜀汉政权灭亡了,根据刘禅投降时向邓艾所献的士民籍簿,蜀汉灭亡时的人口共28万户、94万口,甲士共10.2万人,官吏4万人。
刘禅的儿子刘谌被封为北地王,刘禅采纳谯周之策要投降时,刘谌坚决主张不降,决心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但刘禅不听。
刘禅出城投降的当天,刘谌跑到刘备的昭烈庙痛哭。之后,先杀了妻子儿女,然后自杀,目睹的人无不流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