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正始十年(249年)四月八日,少帝曹芳下诏改元嘉平。
本月,太尉蒋济也去世了,享年61岁。
作为高平陵之变的重要参与者,蒋济为政变成功立下大功,正月初三那天蒋济与司马懿共同屯兵于洛水浮桥,很多城里的禁军正是看到了蒋济本人,才坚定了脱离曹爽的决心。后来,蒋济又写信给曹爽,向他打了保票,又坚定了曹爽主动投降的决心。
蒋济很看重自己对曹爽等人做出的保证,他反对曹爽等人的做法,但内心里仍然忠诚于曹魏,对于司马懿将曹爽等人夷三族的行为,他坚决反对。
所以,政变结束后,当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进封蒋济为都乡侯、食邑增至700户时,蒋济立即上疏予以谢绝。
没过几天,蒋济就去世了。
在曹魏一帮老臣之中,蒋济的威望不在陈群之下,他在高平陵之变中的态度代表了一些曹魏老臣的共同看法。这帮老臣一般都事曹氏三代,在汉魏禅代过程中他们都无条件站在了曹氏一方,渴望开辟新的王朝,统一国家,继而开创百年兴盛的事业,以曹魏为正统的观念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在有生之年若要再做一次改弦更张,已经很难再说服自己。
曹爽被杀,皇帝虽然没换,但在蒋济等人看来,“篡弑”的实际后果已经形成,他心里有些后悔。
蒋济去世后,三公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原来的三公是: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司空王凌。蒋济留下的空缺需补充新人,司马懿觉得无论是威望还是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这个位置应该给孙礼。
这是孙礼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担任的第三个职务,他由司隶校尉改任司空,尚未到任的司空王凌改任太尉。而孙礼空出来的司隶校尉一职,司马懿交给了他一直刻意栽培和关照的何曾。
尚书台是核心部门,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已升任尚书令,尚书台里的那些尚书变化很大,何晏、邓飏、丁谧被杀了,司马懿陆续把卢毓、袁侃等人调了过去。
卢毓的情况之前已有交代。袁侃字公然,是曹魏旧臣袁涣的长子,袁涣曾在吕布手下供职,曹操杀吕布后袁涣转到曹操手下。他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藏书家,很有行政才干,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曹操赏识。袁侃有其父的遗风,为人有原则也有方法(柔而不犯,善与人交)。(www.zuozong.com)
司马懿仍担任太傅,曹爽被杀后大将军一职空缺,司马懿曾担任过此职,再由太傅回任显得不太合适,但把这个职位直接交给司马师,司马师的资历又显得不够。
司马懿于是以少帝的名义任命中护军司马师为卫将军,这个职位比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低,但比四方将军高,目前已经没有大将军、镖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了,司马师的这个职务相当于代理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这时,少帝曹芳突然自作主张,下诏擢升司马懿为丞相。
曹芳已经年满18岁了。一个18岁的少年,在此之前还有几分青涩,也有几分顽劣,虽然没有秦皇汉武在这个年龄所表现出来的雄才大略,也没有曹魏三位先帝的政治才能和理国才干,但曹芳还不是一个白痴,也算不上个昏君。
曹爽在时,国家大事都由曹爽等人打理,他插不上嘴,也不想操那份心,整天跟后宫一帮会玩的宦官开心玩耍。
突然之间发生的变故让这个少年清醒了不少,也成熟了不少。现在,他的身边已经没有可以信赖的人了,最近不断有新人到他身边来,而他过去熟悉的人一个接一个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他知道新来的人都是司马懿安插在他身边的耳目,自己的一举一动,跟什么人见过面,谈过什么话,包括何时何地唉声叹气一回司马懿都会以最快的速度知道。
他清楚自己的处境,估计比汉献帝刘协还不如,刘协最后落了个山阳公的封号颐养天年,自己还有那么好的运气吗?
曹芳越想越害怕,就想出了他自认为聪明的一个办法:给司马懿升官,并且为司马懿加九锡。九锡,之前多次提到过,是一些无比荣耀的特权。
但司马懿却没领曹芳这个情,上疏固辞。
对司马懿来说,朝野内外和天下各州仍处于未稳之时,只要曹魏的旗号还得打,丞相也罢,九锡也罢,加到身上都是一种累赘。作为一个务实派,司马懿大概想学习武皇帝曹操,当年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是想把我放到火炉上烤啊!
非不为也,也非不能也,而是不想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