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讲到,刘彻当太子期间,受到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系统教育,由于观念的冲突、心理的叛逆,反而使他对儒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与此同时,诸侯坐大、豪强横行、匈奴犯边等种种危机的显露,让他更清楚地看到了黄老思想消极无为的缺点,刺激了他思想的转变;再加上国家大量任用保守之人,对既有的社会危机束手无策,更加坚定了他抛弃黄老选择儒学的决心。
上一讲讲到,刘彻当太子期间,受到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系统教育,由于观念的冲突、心理的叛逆,反而使他对儒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与此同时,诸侯坐大、豪强横行、匈奴犯边等种种危机的显露,让他更清楚地看到了黄老思想消极无为的缺点,刺激了他思想的转变;再加上国家大量任用保守之人,对既有的社会危机束手无策,更加坚定了他抛弃黄老选择儒学的决心。作为接班人的他,已经迫切地意识到,国家要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进入持续发展阶段,黄老思想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只有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才能指引大汉王朝走向新的繁荣。
公元前141 年正月,汉景帝去世,十六岁的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需要说明的是,汉武帝是他死后后人给他盖棺定论的谥号,活着的时候本不能这样叫的,但为了叙述的方便,只好叫他汉武帝了。按照古代《谥法》:“威强睿德曰武”,“武”就是威严、坚强、睿智、仁德的意思。由于汉朝提倡以孝治天下,他的谥号前还要加个“孝”字,所以汉武帝又称“孝武帝”。
第二年即建元元年(前140 年),汉武帝开始推行以尊崇儒学为主的政治改革,史称“建元新政”。那么建元新政有哪些新的措施?改革的结果又怎么样呢?
第一步,汉武帝先进行人才储备工作。建元元年十月汉武帝下诏,“诏臣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此时沿用秦《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开始。新年新气象,开年伊始,政治改革的序幕就拉开了。
贤良方正指才学出众、品行端正的人,直言极谏指敢于说直话、勇于大胆劝谏的人。汉武帝命令各级官员推荐这两方面的人。武帝这次招贤,就是想为推崇儒学做人才准备,所以这次推荐来的人中,就有一些知名的儒学人物,比如辕固、公孙弘等。
辕固和汉武帝是见过面的,前面讲到汉武帝还是太子时,曾聆听辕固和窦太后的辩论,被太后下令与野猪搏斗。辕固是齐(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传习儒家《诗经》,是西汉《诗经》中《齐诗》诗派的开创者。当年他老人家就已经是白发飘飘了,现在更是年过九十,当地人认为他最有学问,非要把他推荐出来。汉武帝对他颇有几分敬意。
公孙弘是齐国菑川国薛县人,年轻时家里很穷,长期在海边放猪,以此为生。四十岁开始学习,师从儒学大师胡母生,主攻《春秋公羊传》。这次被推荐到朝廷来时,已经六十岁高龄了,但比起辕固老先生来说,他还算年轻的,汉武帝任命他做了博士。后来他在仕途上几起几落,最后做到丞相,是汉武帝一朝政坛上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胡母生
字子都,齐(今山东淄博市)人。为景帝博士,齐地《公羊传》研究的领导者。他与董仲舒等人把公羊高口头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刻于竹帛,使其得以文字记载,广为流传。
汉武帝上台后,窦太后要求他处理任何大事,都得向她早请示晚汇报,从正面来说,是关心帮助年轻人成长;说得不好听的话,就叫垂帘听政。窦太后和武帝母亲王太后都住在长乐宫,因位于未央宫东面,又叫“东宫”。武帝和大臣讨论处理国事,往往在东宫举行,以便窦太后听政,所以东宫又叫“东朝”。窦太后自公元前180 年开始当皇后以来,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政治经验了,朝中很多大臣都曾受过她的恩惠,关系复杂、势力庞大,暗中操纵大权。现在武帝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军国大事,只有窦太后同意的,才能顺利推行;她要是不同意的,就很难实行。
对这次招贤,窦太后没有发表反对意见。武帝到东宫讨论国事,祖母也没说啥。汉武帝不由得内心窃喜:初战告捷,好兆头啊!
没想到时隔不久,丞相卫绾就给他上了一道奏折,打了个请示报告,说:“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他的这个报告意思很清楚,凡是与黄老思想相抵触的法家(申、商、韩非是法家的代表),纵横家(苏秦、张仪),都不能在政治上提拔使用,要罢免回家。
耶?啥意思?汉武帝心想:卫绾这人曾经是我的太子太傅,出了名的老好人,从来不会在政事上发表什么自己的见解。以他老成持重的性格,是不会和主子唱反调的。怎么我一上台搞个招贤活动,他就来插一竹杠呢?哦,我明白了,现在是啥时代?是黄老思想治国的时代,祖母窦太后是这一方针的总监护人;卫绾的思想也属黄老思想,只要跟黄老思想冲突的思想派别,他都恨不得排斥在外。他这个报告是代表整个黄老集团的利益打的,或许就是窦太后指使他干的,必须得妥善处理,否则就会得罪一大片,尤其是老祖母。
反复思量,最后汉武帝批示说“奏可”。将这次招的贤士,按奏折的条件打发回家,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位辕固老先生。没有罢免回家的,也大都没有让担任实际职务,比如公孙弘,就只是担任博士,没啥实权。
汉武帝的崇儒战略第一步,就因人为阻力而半途流产,搞得他好生不爽。但是年青人有冲劲,就像电视剧《亮剑》里说的那样:“你给我一刀,我反手就给你一剑”,有亮剑精神,汉武帝正是这样。于是他推出了第二步:班子调整。
就在这年的六月,他以景帝生病期间,官吏囚禁和追究了许多无辜的人,而卫绾作为丞相、直不疑作为御史大夫,管理无方,不能为民申冤,属于不称职,便依法免掉了二人的职务。
汉武帝这个动作,直接原因恐怕是因为卫绾在自己招贤活动中挑头发难,得罪了自己;根本原因则是因为这两人都是黄老人物,是自己推崇儒学的障碍,必须早日排除。随之任命了四个儒学人做三公九卿进入高层领导班子——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史称“魏其、武安俱好儒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即魏其侯窦婴,武安即武安侯田蚡,这两人都喜欢儒术。赵绾、王臧则是鲁国的儒学大师申培的高足,是正宗的儒生。
现在中央最高层领导班子中,三公是清一色的儒学人物,九卿中负责皇帝警卫工作的郎中令也是儒学人物。如此巨大的调整,会不会引起窦太后的反对呢?
结果武帝这次调整,不但没遭到窦太后的阻拦,反而拍了她一个大大的马屁,让她非常的舒服受用,自然就不会反对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任命窦婴为相,完成了窦太后多年的心愿。
窦婴是窦太后堂兄的儿子,虽然是外戚身份,却是个有本事也有脾气的人物。景帝曾经表态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窦婴坚决劝阻,说这不符合“父死子继”的汉家传统。结果惹毛了窦太后,收缴了他出入东宫的门籍。窦婴一气之下,辞职不当官了。不久爆发了七国之乱,景帝选拔平叛人选,在刘氏皇族和窦氏外戚中刨了个遍,发现只有窦婴才有这个才干,窦太后后悔自己当初缴了他的门籍,只有让景帝去劝窦婴出山。窦婴答应后,景帝授予他大将军印,赏赐千金。窦婴将黄金堆在廊檐下,任手下将士各取所需,自己则分文不取。在窦婴和太尉周亚夫的指挥下,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窦婴因功被封为魏其侯,权倾朝野。
平叛后不久,汉景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让窦婴担任太子太傅。后来景帝要废刘荣的太子之位,窦婴力劝不能,再度辞职,隐居蓝田南山。公元前143 年,景帝罢免刘舍的丞相职位,窦太后就老在景帝面前说窦婴的好话,意思是要景帝任命窦婴为丞相,有道是“亲不亲,一家人”,窦婴毕竟是她侄儿,她也希望窦氏家族能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景帝觉得这个窦婴那是“君子大器,小人气大”,桀骜不驯,不听招呼、不讲政治,动不动就玩辞职的把戏,你以为离了你这萝卜就不成席了啊?于是任命了“忠实无他长”的卫绾做了丞相。
现在窦婴终于接替卫绾当上了丞相,这可是太后多年的夙愿。武帝这一招用得非常巧妙,既安排了崇尚儒学的人才,又投了太后的胃口。
其次,任用田蚡等人,是一种势力平衡。
田蚡是汉武帝的亲舅舅。汉武帝母亲王娡不是姓王吗,怎么他舅舅又姓田呢?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王娡的母亲臧儿先嫁给槐里王仲,生下王娡、王儿姁。王仲死后,又嫁给长陵(今陕西咸阳东)田氏,生了田蚡和田胜。公元前141 年,汉武帝即位,立马封自己外婆臧儿为平原君,舅舅田蚡和田胜分别为武安侯和周阳侯。武安侯田蚡长得很丑,但口才特好,又下功夫背过《盘盂》等古书,肚子里有点墨水,王娡很看重他。汉武帝废掉卫绾相位后,宣布重新选拔丞相和太尉人选,田蚡便活动心眼想当丞相。
他的门客籍福劝他说:“魏其侯窦婴富贵已久,又深得人心。将军您刚刚崭露头角,名声势力不如窦婴。如果皇上非要给您当丞相,肯定让窦婴当太尉;如果皇上让窦婴当丞相,肯定让您当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这两个职务,尊贵程度是一样的。您不如主动让窦婴当丞相,自己既能当太尉,还可以获得让贤的美名。”于是田蚡跟姐姐王娡说,让窦婴做丞相。王娡再跟儿子汉武帝说,汉武帝一听还以为自己舅舅是个识大体的人,很高兴地同意了。这样田蚡就当上了太尉,还捡了个让贤的名声。
田蚡当太尉,其实就是政治利益平衡的结果。窦太后作为太皇太后,侄儿当了丞相;王娡作为当朝皇太后,弟弟做了太尉,两大外戚集团各出一人进入三公班子。赵绾任御史大夫,王臧任郎中令,又是窦婴和田蚡共同推荐的,应该说做到了利益均沾,谁也不能说汉武帝偏心眼。因而窦太后不可能反对这次的班子调整,反而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汉武帝为崇儒进行的领导班子调整终于成功了,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www.zuozong.com)
第三步,汉武帝又紧锣密鼓地开始推行礼治。从建元元年起,武帝新提拔起来的这四人开始酝酿以儒学治国。“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推崇儒学、排斥道家,他们也知道这些动作犯了窦太后的大忌,黄老思想是治国的根本,谁敢公然动摇,必然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只能从一些小事做起。
首先,设立明堂。
明堂是周代的一种礼制。在《周礼》《礼记》中都有记载,但说法不一,或说明堂是帝王用来宣政的场所,或说是祭祀文王的庙堂,或说是诸侯朝见天子的处所。而且明堂的建筑设计该怎么搞,也是众说纷纭。赵绾、王臧虽然是儒学科班,但在这个问题上估计也是二把刀,只好抬出自己的老师申培,说他肯定知道明堂该怎么建造。
于是汉武帝以“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的殊礼,把申培请到长安,再向他讨教治国安邦之道,结果申培只说了一句话:“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汉书·儒林传》)然后再没下文。武帝一看这老头儿原来是个腐儒,很是扫兴。但人已请来了,只好给他封了个太中大夫的官,让他慢慢商议修建明堂的事宜。
申培
汉书作申公,鲁(今山东曲阜)人。西汉初期鲁地的儒家学者,经学家,《诗》学中“鲁诗学”的开创者,是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的老师。
其次,以礼为服制。
以礼为服制就是恢复丧服制度。按照孔子的设计,父母去世儿子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应当穿“斩衰”的丧服,俗称披麻戴孝。恢复“丧服之制”,目的就是弘扬儒家提倡的孝道。
这两项措施,虽然已暗含儒家思想的元素,但并没有引起窦太后的反感。设立明堂不过是一项复古的举动,复古有什么不好呢?以礼为服制就是提倡孝道,窦太后现在年事已高,子孙后代能以孝治国,也能以孝治家,自己正是受益人嘛,更没有什么不好的。
但是窦、田、赵、王等人接下来的改革措施,就触及到了窦太后的利益。
其三,“令列侯就国”。
命令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不许长期待在长安。按当时的习俗,列侯大都娶皇室公主为妻,所以他们的另一层身份就是外戚。这些人长期待在京师享乐,不愿回封地去。汉文帝时曾下过类似诏令,但执行不力,形同虚文。现在旧话重提,当然要加大执行力度。
其四,检举无行。
检举揭发窦氏子弟和刘氏子弟中言行不检点的人,“除其属籍”,开除他们的贵族资格。
后两项措施,就是要打击宗室和外戚势力,重点是外戚势力。
窦、田、赵、王知道,推行儒学治国最大的障碍是窦太后,但谁也不敢拿窦太后先开刀啊!窦太后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不能动她,可以动她身边的人呐!用法律的名义把她身边的外戚能赶到封地的就赶到封地去,能开除贵族资格的就开除,这样来削弱她的势力,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从而为推行儒学治国排除障碍。这些人中,窦婴虽然是窦太后的侄儿,但对她以黄老思想治国的政策却不感冒,所以也积极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
列侯、窦氏子弟知道这些新政策是冲自己来的,纷纷跑到窦太后那里去告状,他们自然不会说是自己不愿离开繁华的京师,也不会说自己因言行不检点会被开除贵族资格,而是说窦、田、赵、王等人要以孔子代替老子,动摇国本,“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说到这,人们或许会追问,为什么窦太后在黄老思想的问题上会如此敏感呢?我总结,她对黄老思想有“三不动”:
一是不愿动。窦太后在高祖时期就进宫做侍女,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黄老无为而治是如何一步步让汉家天下富强起来的,她对黄老思想有一种信任感甚至依赖感,再加上她性格固执、人也老了,很难接受其他派别的思想。所以从情感考虑她不愿动摇黄老思想。
二是不能动。黄老治国已经推行六十余年,黄老人物遍布上上下下各级要害部门,一旦改变国策,转而奉行儒学,这一大帮既得利益者必然受到影响,说不定会在政坛引起巨大的波动。所以从现实上考虑,她不能动。
三是不敢动。就算改换指导思想不会引起动荡,但儒学在此前并没有成功的治国实践,用它来指导治国,谁敢保证不会搞砸?一旦搞砸,谁负得起这个责任?所以从未来考虑,她不敢动。
正因如此,太后一听说孙子汉武帝要用孔子代替老子,就很生气。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只是现在老太太还没发威而已。
窦、田、赵、王都是聪明人,心里明白窦太后没有发作,只是时候未到罢了,一旦发难,他们策划的儒学治国的大事就要休矣!四人商量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建元二年(前139 年)冬十月,由赵绾出面奏请汉武帝:“毋奏事太皇太后”(《汉书·武帝纪》)。意思是要推行什么大事,不用去向窦太后请示汇报,皇帝应该直接定夺。他们打得算盘就是,他们一奏请,皇帝一定就可以立马付诸执行了。这样一来,等窦太后知道后再来阻拦,已经生米煮成熟饭了。
这一下终于捅了马蜂窝。当窦太后得知这一消息,大怒,把汉武帝叫到东宫,一通臭骂:“赵绾这帮人,不就是想做新垣平第二吗!”强令他从严处置这四个“祸国乱制”之人。
新垣平是汉文帝时的一个方士,他给汉文帝送了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人主延寿”四个字,说是一位神仙托他转送皇帝的。当时汉文帝正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就相信了,还给了他大夫的官位。丞相张苍和廷尉张释之暗中派人调查,查到了那个在玉杯上刻字的工匠。在人证物证面前,汉文帝才如梦初醒,下令灭了新氏三族。
张释之
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曾事西汉文帝、景帝二朝,官至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提倡“天下共法”。
窦太后说这句话,一是说赵绾这帮人像新垣平骗文帝一样,尽用些鬼话来骗汉武帝;二是为处理赵绾等人定了调子,就是要按新垣平案件的标准来处理。
在祖母的压力下,汉武帝该怎么办呢?赵绾这些人可都是帮自己办事的人呐,莫非真要把他们诛灭三族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