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自由”校长之困局与破局
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民党对教育的控制势力加强,曾经在中国发展迅速并且颇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思潮逐渐让位,“党国至上”的国家主义蔓延开来。竺可桢试图拯救浙大于党部之手,由此开始了其十三年的校长生涯。他通过陈布雷向蒋介石提出财政需不断接济,校长不受干涉等要求。据布雷云,大学中训育方面,党部不能不有人在内。[112]由此国民党中央试图钳制浙大师生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上任后,竺可桢对国民党严密控制师生思想的行为极为不满,“近来党中央处处效法德国纳粹,尤为余深恶痛极” [113]。竺可桢坚决抵制国民党的思想控制企图,取缔“党化教育”,聘用非国民党员费巩出任训导长。在竺可桢的世界里,对于西方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中国儒家仁义道德下的“忠诚”均极为信服,二者在竺可桢那里是融通而非颉颃的。竺可桢作为一个科学家与校长融合于一身的人,对现实社会中政党的种种控制行为尤其痛恨与不满。
1938年,国民党通过《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将各级学校纳入国民党控制之下。自此开始,竺可桢被多次劝说加入国民党。由于竺可桢始终坚持自由主义立场,颇为反感国民党加强一党专制的方式。因此,竺可桢奉行其一贯的无党派的超然态度,对入党事宜有所排斥,表示不愿意加入国民党。正是由于国民党在校园内实施党化教育的无效和失序,导致原本就持中立立场的竺可桢对国民党政治认同危机加深,并非其缺乏传统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关怀。事实上,作为学术界的良知代表和大学校长中不可多得的无党派人士,竺可桢对国民党在政治运行中的腐化行为以及政治现实的混乱现象多有建设性批评。在政治立场上,他坚持无党派的超然态度,试图保持中立,尽量以不偏不倚的态度,不欲与政治发生任何联系。他的这种做法和态度,在国共抗衡的年代,实属不易。
竺可桢的任期内政局动荡,学生运动频繁,接连爆发“倒孔运动”“一二·一” 惨案、“于子三运动”,政治势力大规模进入学校。以竺可桢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层既需要应对学生风潮,还必须与校园内各派势力进行博弈,境地颇为艰难。但是,一个始终坚持民主立场、持中立态度的竺可桢虽然并不支持学生参与政治运动,但是对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报以同情之心,其采取有限度的支持学生运动的态度,把学生运动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然而,学运方面却对竺可桢不偏不倚的态度日加不满。而面对国民党方面,竺可桢在恪守政府法规律令的前提下,反对国民党的镇压迫害,积极营救、保护学生,采取巧妙的策略与国民党相周旋。因此,国民党对竺可桢的包容甚为不满,认为竺总是包庇学生,甚至怀疑竺与学生运动方面早已达成默契。夹在中间的竺可桢颇为尴尬,“知浙大校内壁报说我受英美教育之毒,做事不彻底,不能对恶势力争斗,只剩了些科学救国空谈;竺对于旧的固然厌恶,对于新的心存怀疑;但民主与反民主不容有中间路的,而竺某偏偏走了中间毁灭之路云云”。[114]另外,竺可桢以学术自由为限度,对学校内政治派系纷争局面无法接受,同时他也未曾主动迎合某一派别,只是主张派系退出学校,“本人希望学生应埋头求学问,否则从军可也。在学校闹党派,则不特于抗战无益,学校亦不成其学校,故本人主张政党须一律退出学校。”[115]
在人际关系网络建构中,尽管竺可桢属于留学欧美群体,但是他同身处权力网络中心的“胡适派学人群”有一定的疏离感,对罗家伦式的“局内的局外人”嗤之以鼻,更无法如蔡元培般在学术与政治之间获得身份迅速之转换。作为国立大学校长的竺可桢,难以匹敌蔡元培国民党元老的地位,更无法达到其一呼百应的程度,亦无法像胡适一样以“我的朋友胡适之”被言说与谈及,更无法与“圈内人”罗家伦比肩。更近一步说,竺可桢实际上是一个不善交际的纯粹学人,他的人脉关系更多地依靠陈训慈和陈布雷。在国民党统治后期,社会利益异常尖锐,大学内部甚至社会上资源分配不以制度为依归,而以人际关系为准绳。竺可桢在政府内部人脉极其有限。浙大屡次因经费问题与教育部长相争执便可见一斑。因此,竺可桢常自言“夹带中无人也”并非谦辞,而是其发自内心的无奈之语。然而,竺可桢并没有因此而自降身份,一方面是源于他的纯粹学人之不干涉政治的立场,如他一直强调的“教育与政治总以为不应过于接近”;另一方面,就如他在日记中所记载一样,“余个人之困难在于不善侍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亦不屑为之”[116]。
竺可桢的立场看上去有些“天真”,许多做法并不被某些个人乃至群体接受,毕竟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怎能容得下一个看似毫无立场的人?但是,他的行为反映了其对于摆脱政治干扰、独立进行教育实践的渴望。章太炎先生曾言,中国学术在野则盛,在朝则衰,“凡朝廷所闿置,足以干禄,学之则皮傅而止,不研精穷根本者,人之情也。” [117]的确,统治者对于教育、学术的干扰,不仅在于使大学校长要么明哲保身听命于统治阶级,更在于这种干涉将终结大学校长作为学者身份的学术生命,影响作为校长身份的政治生命。而竺可桢对这一切看得非常透彻,他还进一步提出大学应该继承明朝东林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民主精神,弘扬黄宗羲关于“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履行批判、监督的功能,真正成为“社会灯塔”和“海上之光”。[118]面对强权政治,他刚正不阿,铮铮傲骨,他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引得黄秉维先生对竺可桢的高度评价:“‘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两句诗,以竺先生‘傲雪凌霜’的气节,的确也可当之而无愧。”[119]
2.超越于政治的学术
竺可桢身上明显镌刻着学者超然于外物的本色,具体表现为对官僚涉入教育的警惕以及对于学术超越世俗性的不懈追求。“大学因为能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然而,当面对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与自由性一再破坏之时,竺可桢所信奉的教育理念,践行的教育实践,无一不显示出其教育思想的前沿性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前瞻性:导师制、学生自治、教授治校等在竺可桢任上均有所创新、发展。科学家、教育家、学者等角色在他身上有着清晰体现。因此,对于学术自由的精神,始终作为他一生奋斗的信念。对于大学来说,学术自由尤为重要,这关涉大学的尊严。竺可桢强调,让学术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行,让学术独立于政治,让学术超越于政治,而不是由政治来决定学术的命运。
当竺可桢多次面对“不自由”的困境之时,他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坚守正义的立场,也正因如此,他身上散发出一种灼人的光芒:超越“政治第一”的主流思想而坚持自由、民主、独立的理念。[120]他秉承大学校长应该具有的是非感、正义感以及对独立、自由的强烈渴望,为浙大的发展无私奉献。
【注释】
[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4:1.
[2]蔡元培于1916年12月至1927年8月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6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4:350.
[4]蔡元培.何谓文化[N].北京大学日刊,1921-02-14.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10.
[7]李欣然.大学校长教育与政治的双重关怀及其困境——以蔡元培为中心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5(6):93.
[8]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 3 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4:7.
[9]蔡元培.致汪精卫函[N].旅欧杂志,1917-04-15.
[10]蔡元培.在檀香山华侨招待太平洋教育会以各国代表宴会上演说词[A]//.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50.
[11]刘敏.论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2):67.
[1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4:313.
[13]梁漱溟.忆往谈旧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89.
[14]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8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4.
[1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6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64.
[16]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7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05.
[17]胡适.纪念“五四”[A] //.胡适文集(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8.
[18]崔志海.蔡元培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123.
[19]蔡元培.致汪精卫函[A]//.蔡元培全集(第10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95.
[20]蔡元培.致吴稚晖函[A]//.蔡元培全集(第10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27.
[21]蔡元培.辞北京大学校长职呈[A]//.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00.
[22]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A]//.蔡元培全集(第3卷).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32.
[23]蔡元培.向大总统辞北京大学校长职呈[A]//.蔡元培全集(第5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
[24]蔡元培.蔡孑民现实言行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5.
[25]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105.
[26]蔡元培.教育独立议[A]//.萧夏林.为了忘却的纪念——北大校长蔡元培.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1.
[27]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之演说词[A]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2.
[28]公时:国立北京大学之成立及其内容[N].东方杂志,第16卷第2号.
[29]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A]//.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0]蔡元培.传略(上)[A] //.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32.
[31]蔡元培.大学教育[A] //.蔡元培全集(第5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07-508.
[32]金耀基.蔡元培先生象征的学术世界[A]//.金耀基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92.
[33]怀念蔡孑民先生[N].新华日报,1943-03-05.
[34]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1998(2):54.
[35]胡适于1928年4月至1930年5月担任中国公学校长,1946年9月至1948年12月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36]胡适.胡适致汪精卫函[A] //.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080:208.
[37]胡适.在上海文教界欢迎会上的讲话[A]//.胡适全集(第2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63.
[38]刘筱红,金珂.追求卓越 坚守自由——北京大学校长胡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59.
[39]张意忠.民国大学校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7.
[40]许纪霖.中国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胡适与“好政府主义”讨论[J].近代史研究,1994(9):128.
[41][美]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M].尤存,牛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269.
[42]刘聪.艰难的突围——论胡适的学术与政治生涯[J].中州学刊,2001(2):122.
[43]胡明.胡适关于大学教育设计述略——从《非留学篇》到《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J].江淮论坛,1993(3):73.
[44]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22.
[45]陈金淦.胡适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273.
[46]刘筱红,金珂.追求卓越 坚守自由——校长胡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45.
[47]刘筱红,金珂.追求卓越 坚守自由——北京大学校长胡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46.
[48]胡适.我们要我们的自由[A]//.胡适文集(第1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3.
[49]耿云志.蔡元培与胡适[A]//.耿云志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399.
[50]胡适.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A]//.胡适文集(第1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07.
[51]耿云志.胡适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A]//.胡适研究论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0.
[52]胡适.我们能做什么?[A]//.胡适全集(第2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03.
[53]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173.
[54]刘筱红,金珂.追求卓越 坚守自由——北京大学校长胡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263.
[55]刘筱红,金珂.追求卓越 坚守自由——北京大学校长胡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7.
[56]胡适.胡适口述自传[A]//.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0.(www.zuozong.com)
[57]胡适.学术救国[A]//.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42.
[58]胡适.胡适文集 第36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40.
[59][美]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M].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73.
[60]胡适.学术救国[A]//.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42.
[61]曹伯言,季维龙.胡适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898:58.
[62]胡适等:请政府注意教育问题[N].申报,1946-12-12.
[63]胡适.建国问题引论[A]//.胡适文集(第1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7.
[64]刘聪.艰难的突围——论胡适的学术与政治生涯[J].中州学刊,2001(3):123.
[65]罗家伦于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932年8月至1941年8月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66]罗家伦.中央大学之回顾与前瞻[A]//.罗家伦先生文存(第6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98.
[67]罗家伦.民族与教育[A]//.罗家伦先生文存(第6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599.
[68]罗家伦.敬祝母校三十一周年纪念[A]//.罗家伦先生文存(第1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76:485.
[69]罗家伦.养成一种领导时代的健全人格[A]//.罗家伦先生文存(第5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51.
[70]冯友兰.三松堂自序[A] //.三松堂全集(第1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79.
[71]罗家伦.学术独立与新清华[A]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5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23-24.
[72]罗家伦.大学与中学的联系[A] //.文化教育与青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142.
[73]罗家伦.国立中央大学22级学生毕业纪念刊序言[A]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10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9:215.
[74]张晓京.近代中国的“歧路人”——对罗家伦生平与思想的再认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8.
[75]李欣然.大学校长教育与政治的双重关情及其困境——以蔡元培为中心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5(6):94-95.
[76]柳长勋.悼念罗家伦先生[N].台北中央日报,1970-01-04.
[77]罗家伦.中央大学之使命[N].国立中央大学日刊,第820号,1932-10-20.
[78]罗家伦.罗校长日前到农学院视察[N].国立中央大学日刊,第982号,1933-05-16.
[79]罗家伦.太平洋大战与中国前途[A]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5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276-277.
[80]罗家伦.改革清华之计划 [A]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5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25-26.
[81]许小青.诚朴雄伟 泱泱大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63.
[82]罗家伦.上蒋主席书 拟具整顿清华大学办法三条[A]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7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112.
[83]罗家伦.致蒋介石函[A] //.罗家伦先生文存补编.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9:197.
[84]罗家伦.整顿大学教育意见书[A]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1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76:491.
[85]罗家伦.上蒋校长书[A]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7册).台北: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8:68.
[86]罗家伦.中央大学之使命[A] //.文化教育与青年.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140-146.
[87]许小青.诚朴雄伟 泱泱大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34.
[88]冯夏根.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及其困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样态解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7.
[89]冯友兰.三松堂自序[A] //.三松堂全集(第1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68-69.
[90]竺可桢于1936年4月至1949年5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91]竺可桢.科学工作者应抱坚定之立场,追求真理[A] //.竺可桢全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691.
[92]竺可桢.利害与是非[A] //.竺可桢全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39.
[93]竺可桢.竺可桢日记[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
[94]竺可桢.竺可桢日记[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
[95]谢觉民.纪念竺校长[A]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37.
[96]张意忠.民国大校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9.
[97]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二卷)[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461.
[98]张美凤,蒋锋.竺可桢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00(4):95.
[99]樊洪业,段异兵.竺可桢文录[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72.
[100]张意忠.民国大校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2.
[101]竺可桢编辑组.竺可桢传[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9.
[102]竺可桢.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N].上海大公报,1945-09-23.
[103]沈文雄.看风云舒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85.
[104]戟锋.竺可桢教育思想的特色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0(6):97.
[105]竺可桢.大学生与抗战建国[N].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100期,1941-10-24.
[106]张培富,夏文华.竺可桢的科学文化实践轨迹与社会使命——以竺可桢担任的社会职务为线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2.
[107]竺可桢.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N].大公报,1945-09-23.
[108]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51.
[109]竺可桢.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力[A] //.竺可桢全集(第二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48.
[110]竺可桢.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6(248).
[111]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2]竺可桢.竺可桢日记[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
[113]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68.
[114]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11卷)[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455.
[115]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35.
[116]竺可桢.竺可桢日记[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
[117]章太炎.与王鹤鸣书[A] //.许寿裳.章太炎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62.
[118]张彬.论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求是”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86.
[119]黄秉维.我对竺先生的几点印象[A] //.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编辑小组.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214.
[120]罗惜静.政治与学术之间——浙江大学”学潮”中的竺可桢[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