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感美不仅是雕琢体验的美感,还体现在把玩玉石上。
在文玩世界里,把玩件分量不轻,传承悠远。其名目繁多,形式多样,争奇斗艳。玉石把玩件是其中重要的一支。玉石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本身材质的天然美和雕刻艺术美上,主要受到历代中国各民族传统工艺的影响。其体裁有圆雕、浮雕、薄意、印章及磨光过的原石,题材有山水、人物、瑞兽、书法等。其实是把前人的山水人物画,各种器皿上的瑞兽、图案,及各种杂玩等似像不像进行改制。选用的材料质地都比较好,如透明或半透明的,还有的纹理奇特,色彩少见,而外形都合乎一个共同的特点或者说要求——把玩件的手感。
手“感”到的外形,大体上有两种:一是饱满的,属普遍的手感,可以在手中翻转着体会到;二是不饱满的,如扁薄状、长条状等造型,有点像竹片雕、珊瑚、印章等。其特色是一处在握,另一处让大拇指去寻找感受,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将以上的“手感意识”,贯穿到打胚、定型、修光磨光的过程中,反复审视调整,直到自己盈握摩挲起来感到顺手为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手相应,推己及人,自己“把”得适手,别人起码也略有同感吧。无非是手的大小,厚薄之别。成品的把玩件,常系上编织精美的五彩丝绳,粗的便于手抓,留出圈的可以套在手指或手腕上,即美观又实用。(www.zuozong.com)
原以为把玩件“把”得顺手,“玩”得称心就“OK”了。稍做细想,才发觉没那么简单。为什么想玩?有的说“玩质地”,有的说“玩雕工”,有的说“玩新意”,有的说“玩包浆”,还有的说“玩品位”……好像谁都能说出一串理由,却怎么也说不清楚。其间“玩味”因人而异,反映出人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或二者兼顾,再具体一些又关系到审美观、价值观……把玩件是小题小做,大题也小做。看看玉石的形状、色彩、质地、纹理,把原石“删减”成新的形状,像这,像那,或什么都不像。雕刻时感受一阵刀感,摸摸石头,感觉一下手感,刻到兴处,常欢呼“玉石好玩”。
《辞海》的“把玩”一词解释为:“拿着欣赏”,所以有“把玩件”的名称。只要看见了玉石的把玩件,谁都想“拿着”,至于“欣赏”则见仁见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