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田玉雕,中国最古老工种

和田玉雕,中国最古老工种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和田玉雕和田玉雕发端于石器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工种之一,和田玉雕群体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苏州、新疆、扬州、南阳镇平等地。和田玉雕讲究“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雕刻原则。和田玉雕在北京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具有政治、文化中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凝聚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吸纳各地的玉雕精英。个人形式雕刻分散于全国各地。造型雕刻则受到其他玉石雕刻的影响,因此翡翠雕刻的题材、手法一仍旧贯。

和田玉雕,中国最古老工种

(一)和田玉雕

和田玉雕发端于石器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工种之一,和田玉雕群体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苏州、新疆、扬州、南阳镇平等地。

和田玉雕讲究“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雕刻原则。和田玉以单色为主,以白为尚,以皮色为彩。选取题材以吉祥、文雅的内容为主。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植物、虫鱼、瑞兽等。表现形式有手镯、玉牌、挂件、把玩件、器皿、摆件等。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镂空雕,及其各种手法之间相结合的雕刻。擅长横机的使用,线条干净,块面明朗。“圆润美”的审美观,是材质美、雕工美、意境美的综合体现。

和田玉雕保留最为纯正而古老的华夏文明,是发展最为沉稳的中国技艺传统。和田玉雕在北京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具有政治文化中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凝聚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吸纳各地的玉雕精英。在思想、内容、形制、表现方式、推广等方面对外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在太湖边的苏州,历代的玉雕师把和田玉的技艺发挥到极致,成为玉雕文雅一路的经典,世人尊之为“苏工”。

作为和田玉的源头产地,新疆奔放热情的民族风情,使玉雕向当地民族特色和当代艺术意识的两极发展。

上海的和田玉雕,以宏大气量接纳各种形式的玉雕表达,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中滋养出精致的海派玉雕。

河南玉雕师勤劳奋进,游学和创业并进,中原文化内蕴和时代精神交融,在和田玉雕的技艺及文化等方面的传播、促进起到积极的贡献。

《溪山行旅》 北京 邱启敬 作

《斛》 江苏苏州 瞿利军 作

《爻》 新疆乌鲁木齐 樊军民 作

《云天下》 苏州 蒋喜 作

《江岸望山图》 河南 庞然 作

《开窍》 福建福州 何马 作

(二)翡翠玉雕

翡翠产自缅甸国,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传入中国,清代时期翡翠加工先在云南腾冲发展起来。光绪三十一年《腾越乡土志》八卷记载:“玉雕工匠三千余人,所琢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1]。主要作为朝珠、手镯、挂坠、器皿、供玩等日用。翡翠雕刻的技艺来源于北京、扬州、河南、福建等地玉雕工艺。翡翠雕刻的大规模兴起受惠于改革开放。翡翠雕刻群体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腾冲、瑞丽,广东的揭阳、四会、平洲等。个人形式雕刻分散于全国各地。

翡翠主要用于手镯生产。造型雕刻则受到其他玉石雕刻的影响,因此翡翠雕刻的题材、手法一仍旧贯。20世纪70年代末,闽人香港艺术家施秉谋在香港雕刻翡翠,施秉谋先生擅长翡翠材质的特性,灵活地发挥“俏色”传统工艺优势,借助西方美学理念来创作。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出很大的创意,在当时独辟一条与旧式翡翠雕刻完全不同的创作路子。1988年迁居深圳创办锦龙玉器厂培养一批翡翠雕刻人才。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翡翠玉雕的革新意识才开始逐渐觉醒。

21世纪初期,福建罗源籍一批寿山石雕艺人迁居广东四会,传入寿山石雕技法,并用当时刚在福州兴起的写实手法—— 玉石雕刻“素描法”,对翡翠玉的艺术雕刻,对充分合理利用翡翠资源起到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揭阳玉雕艺术家张炳光先生根据其对中医的体会而总结的经典理论总结出“揭阳工”的翡翠雕刻四要素“调水”“调色”“调种”“调气”。《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讲:“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中医讲究调理,针灸看似用针刺的方式,入针时要配合呼吸。其根本也是在调,“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总之,必须详审地诊察九候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2]“调水”是翡翠玉雕的最大特色,是翡翠材质的特性最佳解读方法。从玉料的质地层面讲,“调水”是“调色”“调种”“调气”的基础。“调水”“调色”“调种”“调气”的同时完成了造型。

《褪色人生》 广东深圳 施禀谋 作

“调”作为玉雕技法,是一大创举,体现玉雕手艺人处理玉石的高维境界。造型艺术从主观干涉玉石本质向平等对话进展。

“造型”和“调水”反映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造型”偏于主观意识,站在人的立场看。“调水”体现人和物(玉石)相互作用的生态观。

《三友六合春》 广东揭阳 张炳光 作

(三)南阳玉雕

南阳玉产于河南南阳北郊的独山,业内习惯称之为“独山玉”或“独玉”。普遍开采不晚于东汉。东汉张衡的《南都赋》记载:“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绿碧紫英,青雘丹粟。太一金粮,中黄瑴玉。”这里的“玉璞”“绿碧紫英”“瑴玉”均为玉类。

南阳玉雕可上溯至75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7件玉器均为独山玉材质。安阳小屯村北两座房基遗址出土的玉鳖和玉龟,应是已知最早的“俏色玉雕”。

《松风》 翡翠 广东四会 林信琳 作

绿水中》 广东四会 王国清 作

《翡翠饰品》 广东平洲 施宗颖 作

宋元时期,北京、苏州玉雕技艺传入,南阳玉雕在本地的文化滋养中融合南北两种玉雕风格而自成体系。发展至今南阳镇平县已有“中国玉雕之乡”的美称。民间谚语:“十个玉器匠,九个南阳人”,说明了南阳玉的从业人数之巨。改革开放之后,固有的玉雕审美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21世纪初期,正如丰富多彩,质地稳定的独山玉要放出更为耀眼的光彩,当时南阳镇平县年轻的玉雕师刘晓强、马铁军、孟庆东、喻朝光、刘国皓、王东光、李海奇、张克钊、刘晓波等,到全国各地寻求创新的方子。以“顺色立意,依形就势”为创作理念为南阳玉雕的时代化打开新的局面。

《心路》 独山玉 河南镇平 张克钊 作

(四)岫岩玉雕

岫岩玉器贯穿在历代考古文化层中,从新石器的红山文化时期至今,仅仅以出土的文物就可以条分缕析地排列出岫岩玉雕的发展脉络图谱。

而现代的岫岩玉雕则源于清乾隆年间至道光咸丰年间发展而来的样式。岫岩玉雕的工艺与其他玉雕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表现手法,一样的人物、花鸟、动物、花卉等题材,不一样的只有雕工的粗细。即便是作为当时“绝活”的素活,到了改革开放后,在日新月异的需求中也显得束手束脚,欲进无力。

幸逢好时代,信息高度发展。20世纪90年初,寿山石雕以“素描法”表现各种静物,达到以假乱真的写实效果,一时间博得大众眼球。不久后敏锐的岫岩玉雕师也以类似的方式解读岫岩玉五彩缤纷的材质语言,很快找到创新的突破口。于是岫岩玉雕幡然易辙,借助现代电动工具碾出一条属于岫岩玉特质的阳光大道。

《水》 岫岩玉 辽宁岫岩 唐帅 作

一窍通百脉张,岫岩玉雕从工艺表现,向艺术传达飞越。东北文化底蕴终于发酵完成,以豪放、乐观、幽默、睿智酿出的风味,厚厚黑土地,谆谆君子风。

岫岩玉雕不在固守风格上花时间,而在创新中更好地继承传统。

《华夏》 辽宁岫岩 张庆东 作

(五)析木玉雕

岫岩玉雕的题材更新了,技法改进了,红山文化的格调还在,还在析木玉中潜润。

析木玉是岫岩玉矿脉中品质最佳的精华。

纯绿:黄绿、浅绿、灰绿、深绿。

质细:细微到显微镜下也找不出解构。

怎么可以对析木玉分出等级呢?

《梦大漠》 福建福州 何马 作

一种纯色就是雅。雅,就是素,就是素雅,没有等级之分,只有雅兴之别。析木玉的绿,由于明度、彩度的不同呈现出温雅、清雅、新雅、丽雅、庄雅、朴雅、娴雅、古雅、幽雅、奥雅等格调。

哪一样都有人偏好,每一样都有喜欢的时候。何谓大雅?这才是。

析木玉雕适合借助苏工,但题材和内容得在红山文化中寻找,找到了自然有自己的呈现形式。找到了还会调整表现手法。

析木玉雕,顾名思义,析木玉为主,工为辅。析木星象在东方,青色、为木之属。析木玉与和田玉分处中国东西两个高端。都以纯色渐变出不同的“高雅”。

从事析木玉雕,好像拂晓前等待日出,暗夜中不知东南西北,不必借指南针,不一定要一直盯着天空找,静静地任由呼吸与地球旋转同步。一旦发现熹微之光,偱向望去就是东方。接下来就是精彩的朝晖任你欣赏。

每一天晨景都不一样,一天之计在于晨。析木玉雕已然是一个独立的工种。

(六)水晶雕刻

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用过水晶。

“中国的水晶之都”在江苏东海县,产水晶,雕水晶,销售水晶,世界各地的水晶都吸引到东海来。所以水晶雕刻也被称作“东海水晶雕刻”。

从艺人员来自本省、河南、福建等地。不少玉雕师在河南、浙江、广东等地雕刻水晶。

雕刻水晶的工具、技法与雕刻其他玉石差不多。工序有:相料、构思、切料、设计、画料、定胚、粗磨、修形、细磨、雕花、钻孔、镶嵌、抛光、喷砂等。采用圆雕、浮雕、透雕、内雕、阳雕、阴雕等雕刻手法。以再现佛像、人物、动物、花卉、虫鱼等形式,表现成摆件、把玩件、挂件、头饰、鼻烟壶、项链、耳坠、手链、念珠、戒指等。

水晶犹如玻璃一样的质地,可以磨出玻璃光泽,这是其他玉石难以企及的。

具有玻璃一样的透明特性,作为圆雕式的物象再现,前后造型重叠影响欣赏,不适合三维的视觉习惯。所以水晶雕刻作品的欣赏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透明度和光泽度,则是令人注目的。

那么,透明度和光泽度或许才是运用水晶雕刻的主要切入点。比如折射、投影等光学原理成像。

造型艺术,从写实、装饰、抽象发展而去,是通过对物象的不断筛选过滤,旨在认知的提纯。最终导致抽象雕塑存在的尴尬是因为“象”还在。抽象再向前一步就是空相。(www.zuozong.com)

譬如喜欢一本书,是借由书中内容激发自己思考,在看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纯自己的感悟,最后激活智慧,而不是获得智慧。至于书籍的装帧、文采、作者等等都应抛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一脚踩空。多少的修行者不知或不敢跨出这一步。何况执着于感官艺术家。空相,又如何表现?

造物主造出各色的水晶,正是空相的绝妙表现选择,空相如去如来。

这或是将来水晶创新的突破口。

三世佛》 水晶 江苏东海 魏敦旭 作

地藏普萨》 水晶 河南郑州 仵应文 作

《转山》 水晶 浙江杭州 翁祝红 作

《一叶叶菩提》 水晶 河南郑州 王东光 作

(七)玛瑙雕刻

世界各地都有使用玛瑙的悠久历史。玛瑙属于玉髓类矿物,其名称来源于佛经南北朝时鸠摩罗什译《莲华经》称:“马脑,梵云遏湿摩揭婆”。唐代慧琳法师编著的《一切经音义》:“‘阿湿缚’者,此云‘马’也,‘揭波’者,脑也。”而中国古代则名为“赤玉”“琼玉”等。

中国各地玉雕师都有雕刻不同数量的玛瑙。使用比较多如南红玛瑙、战国红玛瑙等。作为玛瑙雕刻群体的集中地当属辽宁阜新。阜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查海遗址”(距今约8000年~7000年)出土过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1985年9月,苏秉琦教授在辽宁考察了查海遗址出土遗物之后指出,查海文化当是红山文化主源之一。[3]

辽代时期,阜新玛瑙已制作成酒杯、项链等。清代时期,阜新玛瑙已作为宫廷贡品。红色是南红玛瑙、战国红玛瑙的主色调,多用作饰品。而阜新玛瑙色彩极为丰富,积淀深厚文化意识,以雕件为主。与许多玉雕一样“阜新玛瑙雕刻”沿袭清代的模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阜新玛瑙逐步产业化。在求新求变的意识促使下,阜新玛瑙雕刻的面貌日新月异,表现形式多样化。

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的玛瑙,加持兴旺、欢喜、平安、善良、吉祥的正能量。恰好对应阜新玛瑙雕刻追求的审美:巧、俏、绝、雅。

《春之梦》 阜新玛瑙辽宁阜新 杨克全 作

一边是资源枯竭,另一边是紫气盈门。紫绿玛瑙从陕西、浙江等地发现而开采,使古老的“紫玉”重回玉文化家门。不是所有带紫的玉都可以叫“紫玉”。紫色是可见光谱中的最高频段。紫绿玛瑙呈现从红到蓝之间的全部紫色色阶。受过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都知道“紫气东来”。紫色象征尊贵,是高雅富贵的色彩。在人间的最高福报,叫大红大紫。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紫微星北极星,北斗七星连接起来看像漏斗的形状,分布在空中随四季而转。紫微星处在漏斗的顶尖。这或是紫绿玛瑙的创作构思,可资切入的一个方向。

河南南阳孙国双已经筹建“紫绿玛瑙博物馆”,在雕刻创作、文化挖掘与传播等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

《紫绿生机》 紫绿玛瑙河南镇平 孙国双 作

(八)新密玉雕[4]

地处中原腹地、嵩山东麓、溱洧河畔,河南新密盛产密玉,开采历史悠久。密玉是中国名玉之一,在国际上又称河南玉。深绿品种被称为“河南翠”,初以绿色为主,今以多彩为荣。密玉为石英岩质玉石,质地致密、色彩丰富,有绿、红、白、黄、紫、青、黑等色。

密玉雕刻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中晚期墓葬出土的密玉琮等器物可作一证。[5]

《密玉作品》 河南新密 王冠军 作

而直系的技艺流传也应该源自清代。新密市博物馆现藏有当地出土的清代元宝形、瑞兽形密玉玉饰可以证明。清代时期,其他各地的玉石雕刻都得到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到繁荣期的需求,也是一种规律。1957年,由当地政府成立了地方国营密县玉矿厂。密玉也作为国家计划物资划拨全国各玉雕厂。改革开放之后,新密玉雕品种多样化,技艺进一步提高。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新密玉雕艺人没有盲目引进外来玉种,而是就地取材,发挥当地玉料的特色不断完善俏色雕刻,开创了新密玉雕新天地。

新密玉雕以俏色雕刻见长,因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挖脏去绺,化暇为瑜”的玉雕传统原则。雕刻流程大致为:选料、设计、破形出坯、粗雕、细雕、抛光、配座等,主要技法有圆雕、浮雕、透雕、内雕等。题材有人物、花鸟、花卉、走兽、器皿、山子、挂件、把件等。

《红船精神》 河南新密 王赵辉 作

历代积累的选玉诀窍、工艺口诀、图谱,辅助新密玉雕的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方式。虽然也有正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但至今依然保存相对原汁原味的口传心授的古老传统,在全国是极为少有的。这充分体现,新密玉雕以第五代王冠军为领军的手艺人,坚定职业信念和玉雕手艺的自信。

《百万雄师过大江》 河南新密 王赵琦 作

因此,随着新密玉雕从业人员的增多,许多艺人迁往外地创立玉雕工作室,开设玉石商店,并在当地收徒传艺,将新密玉雕技艺以点状形式传播到郑州、南阳,云南省腾冲市、瑞丽市,广东省揭阳市等地。

(九)黄龙玉雕、台山玉雕、黄蜡石雕

自从2004年,在云南省龙陵县发现“黄龙玉”以来,《国家珠宝玉石名录》增加了一份名单。其实黄龙玉是一种玉化的优质黄蜡石。黄蜡石,因呈现蜡质感,多数呈黄色或带有黄皮而得名。主要成分为石英(也叫二氧化硅、玉髓)。2011年2月1日《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GB/T 16552-2010)正式将国际标准的黄玉髓命名为黄龙玉。玉化程度高的黄蜡石这才成为国家标准意义的“玉”。而在古代黄蜡石本来有自己名字叫“瑌”。

在中国观赏石界,黄蜡石的收藏历史最迟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了。如今广东台山、潮州,江西信江、赣江流域,浙江金华地区、龙游、丽水,广西柳州、贺州、钟山,福建、湖南、河南、河北、东北三省等地均有出产黄蜡石,且各具特色。在全国各地成立黄蜡石、黄龙玉协会,拥有越来越多收藏者。收藏家邀请全国各地的玉雕大师雕刻。黄龙玉雕,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在原产地从事黄龙玉雕的有云南昆明、龙陵、瑞丽等地。广东江门雕刻家主要雕刻台山玉。黄蜡石雕主要分布在浙江金华地区、江西上饶等地。

在原产地从事雕刻的玉雕师多为闽籍雕刻家,他们曾经都是从事寿山石雕的。所以黄龙玉雕、黄蜡石雕体现的主要是福建寿山石雕的风格。比如寿山石雕的薄意。但与福州的寿山石雕有区别的两种情况是:一是在各地玉雕技艺互相影响下,根据玉石材料的特性调整了表现形式。二是从事寿山石雕的闽籍玉雕师,绝大多数是来自福建省罗源县的玉雕师,他们运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创新过的寿山石雕技艺。

黄蜡石雕、黄龙玉雕及台山玉雕的题材、表现手法比较新颖。沿用“温润、细腻、雅正”的审美标准。

(十)桂林鸡血玉雕

桂林鸡血玉产自广西藏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在2005年被发现,2011年被定名为桂林鸡血玉。”[6]

《龙陵人家》 黄龙玉 云南龙陵 林霖铃 作

《鱼之乐》 黄龙玉 云南昆明 陈孝贤 作

黄龙玉作品 福建福州 何马 作

《放马南山》 黄蜡石 江西上饶 叶建辉 作

台山玉作品 广东江门 林文乐 作

《一点红》 台山玉 福建福州 何马 作

黄龙玉雕 惠东料 福建福州 余威 作

“黑底红”是鸡血玉的最大特色。黑如漆,红如鸡冠。红色的各种图纹仿佛从黑漆内浮现而出,营造出色调沉稳透着神秘魅惑的“画面”。另有黄、白、黑也是主要的色调。其硬度为6.5~7度。“桂林鸡血玉所含矿物成分以赤铁矿和石英为主,赤铁矿晶体的结晶形态的不同导致桂林鸡血玉呈现不同的颜色,‘血’区主要是由于点尘状赤铁矿分布于石英中呈现红色;而“地”区的黑色则是由于鳞片状赤铁矿呈色,其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鳞片状赤铁矿。”[7]

鸡血玉的色彩、纹理等特色,以及富含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铁离子。是鸡血玉雕创作的主要因素。也是玉石雕刻家青睐的原因。

玉石雕刻发展到今日,积累大量可资参考的技法经验和先进理念。为鸡血玉雕的艺术开发提供便利。无论是材质语言的解读,还是表现形式,鸡血玉雕很快跟上当代玉雕的节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鸡血玉雕佳作问世。并有专门的论著刊行。

《鸿运当头》 福建福州 林学威 作

鸡血玉作品 福建福州 林学威 作

《和音交畅》 鸡血玉 福建福州 何马 作

(十一)海南昌江玉雕[8]

昌江玉产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流域,已探明26种矿种。摩氏硬度为6.5~7度之间,质地坚韧,细腻温润,光泽明亮,色彩丰富主要有白、浅红、黄褐、浅黄、橙黄及绛红等。材料具备“湿”“润”“密”“透”“凝”“腻”的特性。虽是新兴玉种,却早在民间大量收藏。2016年,中南大学地球科学院完成《海南昌江珠宝玉石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年)》和《昌江玉省级地方标准》专家意见稿。成立“昌江玉艺术馆”及“海南昌江收藏家协会”。

在浙江青田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甫带领下,传授玉石雕刻技艺,并结合美术院校的基础训练方法,发展出新的玉雕工种——昌江玉雕。培养出200多名昌江本地玉雕人才。

昌江玉雕 浙江青田 周金甫 作

昌江玉雕 浙江青田 杨伟勇 作

(十二)泰山玉雕

产自山东省泰山山麓的泰安玉,“2009年,山东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勘查院在位于泰山西麓的岱岳区粥店街道石腊村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一处初步估算资源量在900万吨以上的大储量玉石矿藏。泰安市以‘泰山玉’将其命名,以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泰山有玉一说的文章是《山海经》。”[9]

《挑山工》 于杰 作

泰安玉地质成分为蛇纹石和绿泥石。以绿色为主,内蕴杂白或黑的不规则斑点,表面呈现蜡质光泽,摩氏硬度4.8~6度之间,密度平均为2.62g/cm3。表面色阶分为:碧绿、深绿、墨黑。泰山玉通过“调水”,即打磨出不同的厚度。可以表现出更多色阶的绿色。这在雕琢过程中就能体现出来。绿色在五行中主东方,属木。这似乎于泰山所处中国地理方位相吻合。绿色是生命之象。象征春天、希望、安全、宁静、舒适、新生、自然、环保、青春等。在这方面的理解,世界各种文化的认知是共识的。

泰山玉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时期。规范性开采和雕刻利用的在2010年之后。依靠泰山的浑厚文化底蕴,和发达的当代玉雕理念,泰山玉雕已经成为玉雕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放南山》 林诗栋 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