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影响分析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影响分析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1932年6月,以SPX500指数为代表的股票价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为引发美国其后5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导火线。可见,通货紧缩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首要特征。日本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物价下跌。而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起因之一是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减产供应不足导致了最初的通货膨胀,而粮食减产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导致土地废弃。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影响分析

案例一

美日通货紧缩

在大萧条之前的1922—1929年被称为是美国“繁荣的七年”,股票市场上,投机之风可谓空前绝后。据统计,在此期间,有价证券的发行额为490亿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涨了5倍。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当天的交易量达到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至1932年6月,以SPX500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代表的股票价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为引发美国其后5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导火线

1985—1989年,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由于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1989年底,以日经指数由38915点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挫为标志,日本的泡沫经济宣告破灭,从此进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处在“通货紧缩螺旋”的边缘。

·背景材料:

美国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幅下降。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CPI下降了28%。可见,通货紧缩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首要特征。

(2)国民生产总值(GNP)大幅回落。1929—1933年,美国的GNP下降近24%,平均每年有接近8.3%的负增长

(3)工厂、银行大量倒闭。大萧条期间,美国倒闭的企业超过14万家,倒闭的银行超过5100家。

(4)失业率大幅上升。1929—1933年,失业率从3%上升至25%。

(5)消费萎缩,投资暴跌。1929—1933年,物价平均下跌了6.7%;美国企业投资额由1929年的560.2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84.4亿美元。

(6)证券市场筹资额锐减。1929年,美国企业债券、股票的筹资额近80亿美元,而1930年锐减至44.83亿美元,及至1933年筹资额只有1.6亿美元。

日本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

(1)物价下跌。日本CPI从1999年起连续27个月下降,2001年CPI更是下跌0.8%,跌幅创下历史纪录。

(2)经济增长陷入停顿。1992—1995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不到1%,1998年则下降到-2.8%,是战后经济增长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3)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日本生产能力指数曲线从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截至2001年2月,破产企业负债额为23.61万亿日元。

(4)就业形势严峻。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年均失业人数连续增多,2000年完全失业率达4.9%,2001年再创纪录地达到5.4%。

(5)资产价格下跌。“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地价持续下跌。2001年年初商业用地的地价下跌7.5%,仅为最高值(1990年9月)时的18%,跌至1981年的水平。

(6)股市低迷。“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年11月14日,日经指数以8303.39点报收,创下1983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案例解析: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通货紧缩(Deflation)”,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比较典型的是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尤其1998年之后,庞大的财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费低迷,频繁的企业破产,日本经济更显萧条。

思考讨论:(www.zuozong.com)

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崩溃直接引发了通货紧缩,证券市场的萧条加重了通货紧缩的治理难度;反过来,通货紧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瓦解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造成证券市场长期低迷,最终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崩溃直至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危机。

红色论述: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视察南方期间的讲话,1992年1月

股市涨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干预。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股市长期稳定发展,防止发生大面积恐慌。

——习近平,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2015年9月22日

案例二

2008年津巴布韦通货膨胀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非洲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的津巴布韦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了2008年4月4日,继2008年1月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发行最大面值为1000万津元后,又发行了当今世界上面额最大的2.5亿津元纸币,可仍旧有人提议要发行更高面值的纸币。在津巴布韦,人们对货币的使用早已不是论张,而是论“堆”或用秤来“称量”。这被称为“津巴布韦化”。如果在津巴布韦乘坐出租车,即使全用五万面额的纸币付费,数钞票付给司机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差不多与路途全程所用时间相当,其2008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背景材料:

从2000年起,总统穆加贝开始推行土地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是让黑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土地分配。在津巴布韦宣布独立的20年后的2000年,占总人口1%的白人农场主仍然控制着70%最肥沃的土地,在白人农场主和黑人之间爆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引发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导致外国资本人大量撤出,使得该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日趋混乱。

案例解析:

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政府的货币供给量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价格的持续上涨的过程,成了津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而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起因之一是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减产供应不足导致了最初的通货膨胀,而粮食减产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导致土地废弃。津巴布韦商品供应能力下降,而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与原来一样多,而供应商品能力下降了,必然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导致政府系统开支增大,在政府收入不变的情况之下,为了不使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更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然而新增的货币又产生了新的一轮的物价上涨。

思考讨论:

面对通货膨胀的局势,政府是如何应对?

首先在通胀初期,政府选择印制更多的钞票,显然,这加剧了通胀的形势。政府可引进外汇,允许国外货币在国内流通,能有效缓解资金不足和币值不稳;也可发放国债,对内对外引进资金。

红色论述:

为什么这次治理通货膨胀能够见效这么快,而且市场没有受多大影响,货币也没有受多大影响?原因就是有这十一二年改革开放的基础。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1990年12月24日

在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即由通货膨胀指标设定的上限和由经济增长指标设定的下限之间时,不实施“强刺激”,特别是大幅调节需求的政策措施,而是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同时着力实施灵活的微观政策和托底的社会政策,起到强机制、促活力、补短板的作用。

——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中英工商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10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