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定位

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定位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实践型人力资源是具有实际技能的人,是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地方工科院校中的实践型人力资源指的是使用型比较强的、大众化的、本科层次的技能人才。同时,不同层次的实践型人力资源在培养定位上也是不同的。

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定位

实践型人力资源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实践型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能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知识应用于所从事工作的一种具有更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实践型人力资源需要熟练掌握企业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型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一线从事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总之,实践型人力资源是具有实际技能的人,是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实践型人力资源培养要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突出培养每个学生的思考、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方针,以让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地方工科院校中的实践型人力资源指的是使用型比较强的、大众化的、本科层次的技能人才。按照行业领域、学科专业、教育层次、岗位职位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把从事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称为研究型人才,而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工作人员称为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的,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实践知识的传授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实践型人力资源和其他人才相比,属于一种中间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技能,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实践型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第二,构架出一套完善的人才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结构,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出众的一专多能型实践型人力资源。同时,不同层次的实践型人力资源在培养定位上也是不同的。(www.zuozong.com)

总之,实践型人力资源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才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此外,高等职业院校注重产教融合的水平和达到的高度的原则不仅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自身专业设置、教学层面、管理产教融合的水平等微观方面,还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在宏观上将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提高到一定层次,提高为学生、行业企业、政府及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同时,不能不顾实际,盲目地与企业合作,为了产教融合而产教融合。高等职业院校要避免片面追求合作行业企业的数量、合作的规模以及合作的速度等短视行为,应在保持自身优势资源、提高自身产教融合的水平的同时,注重提高与行业企业、商业协会以及培训机构等多方主体合作的产教融合的水平及合作的深度,注重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商业协会等主体形成互利共赢,注重可持续和长远发展,注重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作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