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宁夏各族群众通过不断摸索、学习和实践,创造了类型多样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不断与广大民众的生存需求和心理需求相适应,不仅反映了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传承的农业文化体系,而且沉积着世代相传的生产制度和礼仪民俗等。其中,工程类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主要指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各类农业设施,[1]包括宁夏为引黄灌区农业发展而修建的渠系灌溉工程和为防止南部山区水土流失而修建的旱地节水保墒工程,以及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促进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如青铜峡水利枢纽、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及其辅助设施等。旱地节水保墒工程主要有坡改梯田和沙田生产系统等,是干旱地区群众抵御旱灾的创举。
物种类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驯化和培育的动物及植物(作物)种类,主要以地方品种的形式存在。[2]宁夏物种类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盐池滩羊、中卫山羊、固原土种红鸡、固原土种乌鸡等畜禽类物种遗产和中宁枸杞、灵武长枣、盐池黄花菜、中卫硒砂瓜、海原小茴香、同心银柴胡等作物类物种遗产。千百年来,宁夏各族群众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选择和培育出了许多与当地生态资源具有良好协调性的物种类品种资源,这些品种资源在抗病、抗虫、抗旱、耐盐碱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农业物种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
聚落类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泛指人类各种形式的有重要价值的农业聚居地的总称,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生产设施和特定环境等。[3]宁夏地处西北,自古以来民居便多以城、堡、屯的形式出现,形成了包括堡子[4]、寨子[5]、窑洞[6]和土坯房等在内的众多聚落类农耕文化遗产。宁夏至今有些地名仍留有当时的名称,如洪广营、镇北堡、张亮堡等。相对而言,聚落类农耕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譬如马月坡老寨子、隆德老巷子、宋城堡[7]、世德堂[8]等。(www.zuozong.com)
民俗类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指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农业发展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产、生活习俗,包括关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仪式、祭祀、表演、信仰和禁忌等[9]。宁夏民俗类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民俗[10]、农业生活民俗[11]和民间观念与信仰[12]等。民俗类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可直观反映某一地域多姿多彩的文化性格,如六盘山抟土瓦塑、中卫古建筑彩绘、原州民间古建筑技艺、赵氏木板雕花技艺等,是一个地区传承已久又深受人们青睐的文化样态。民间观念与信仰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方面,如河神崇拜、民间祭山、青苗水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