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原州城变迁及文化繁荣,中西文化交流揭示中

唐代原州城变迁及文化繁荣,中西文化交流揭示中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建立后,原州城仍为平凉郡治。唐代原州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繁荣和发展。须弥山石窟、固原近年地下出土的珍贵文物所揭示的中西文化交流现象,就是原州文化繁荣的缩影。两年后,原州政权建制内迁,整个固原陷入吐蕃势力范围,以三关口为唐与吐蕃的边界,原州山河大地成了吐蕃铁蹄践踏的疆场。原州受吐蕃武力控制,唐朝所设郡县皆废,政权机构被迫东迁。

唐代原州城变迁及文化繁荣,中西文化交流揭示中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对外空前开放的辉煌灿烂的时代。唐朝建立后,原州城仍为平凉郡治。到了唐武德元年(618年),唐政府再改平凉郡为原州,辖有平高、平凉、萧关、百泉、他楼等县,原州城繁花似锦。

唐代原州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繁荣和发展。原州所处丝绸之路必经的萧关古道上,有使节、商人、僧侣、文人学士、国外各色人等东来西往,承载着文化繁荣之舟。原州城内街市兴旺,店铺兴隆,文化兴盛。须弥山石窟、固原近年地下出土的珍贵文物所揭示的中西文化交流现象,就是原州文化繁荣的缩影。此外,途经原州的许多著名诗人,写下不少描写萧关道壮美景色的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瑰宝,也是唐代文学的精华。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陷陇右,进入长安。此后,虽然郭子仪兵至长安,吐蕃遁去,但如此罕见的军事变故给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作为军事重镇的原州名存实亡。两年后,原州政权建制内迁,整个固原陷入吐蕃势力范围,以三关口为唐与吐蕃的边界,原州山河大地成了吐蕃铁蹄践踏的疆场。

安史之乱”前,唐朝在原州设有官马场,置监牧使总管其事,监牧使由原州刺史兼任。“安史之乱”后,西北军队东调,吐蕃乘机内侵。原州受吐蕃武力控制,唐朝所设郡县皆废,政权机构被迫东迁。贞元十九年(803年),徙原州治所于平凉;元和三年(808年),又徙原州治所于临泾(今甘肃镇原县),置行原州。大中三年(849年),泾州节度使康季荣相继收复原州、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等七关,原州治所始得以复归平高(固原)城,前后陷入吐蕃80余年之久。大中五年(851年),升原萧关县为武州,但仍属昙花一现。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后,原州再陷,原州建制再度内迁于原州所属的潘原县东,武州也就不存在了。原州平高、百泉、平凉三县亦归入潘原。神龙元年(705年)撤他楼县,再置萧关县。近百年间,原州城破坏十分严重,唐与吐蕃的界关弹筝峡(三关口)以北原州大片土地荒芜,原州城由盛而衰。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注释】

[1](唐)魏徵:《隋书》卷29《地理上》,中华书局,2012年,第812页。

[2](唐)魏徵:《隋书》卷28《百官下》,中华书局,2012年,第784页。

[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高祖纪》,中华书局,1986年,第16页。

[4](唐)杜佑撰:《通典》卷152《兵典五》,中华书局,1988年,第3893页。

[5]《唐六典》卷六,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196页。

[6]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00页。

[7]史念海:《河山集·七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0页。

[8]史念海:《河山集·七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1—243页。

[9](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8《宣宗》,中华书局,1986年,第246页。

[10](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37《地理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968页。

[11](唐)杜佑撰:《通典》卷173《州郡三》,中华书局,1988年,第4521页。

[1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6《吐蕃上》,中华书局,1986年,第5236页。

[1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8《元载传》,中华书局,1986年,第3411页。(www.zuozong.com)

[1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6《代宗》,中华书局,1986年,第172页。

[1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6《吐蕃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5247页。

[16](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6《吐蕃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5252页。

[1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6《吐蕃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5256页。

[1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6《吐蕃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5262页。

[19](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8《宣宗》,中华书局,1986年,第621—622页。

[2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8《元载传》,中华书局,1986年,第3412页。

[2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8《杨炎传》,中华书局,1986年,第4322页。

[22](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6,中华书局,1996年,第7277页。

[2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8《杨炎传》,中华书局,1986年,第4322页。

[24](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6,中华书局,1996年,第7279页。

[2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8《杨炎传》,中华书局,1986年,第3423页。

[26]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66页。

[27](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191《王同皎传附王潜传》,中华书局,1996年,第5508页。

[28](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37《地理一》,中华书局,1996年,第969页。

[29](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3,中华书局,1996年,第7507页。

[30](明)杨金纂辑,刘敏宽纂次,牛达生、牛春平校勘:《嘉靖万历固原州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