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造像风格如何改变,夹纻胎造像的核心材料始终是生漆。这种可能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天然材料,以其独特的物性、可塑性、延展性、包容性和表现力与其他材质天衣无缝地结合,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在历史的长廊中薪火相传,延绵发展,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史、世界科技发明史、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对漆艺创作者而言,熟悉“漆性”是创作漆艺作品的第一步。生漆作为中国特产资源,其产量约占世界总量80%以上,主产区是陕西、湖北、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7个省(市)。生漆产区的漆树分类复杂,既可以从大的种类区分为大木漆树和小木漆树,还可以细类分为90多个漆树品种,其中优良品种有46个。每个漆树品种所产生漆也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山形山脉、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不同,导致生漆品质也有千差万别。以“毛坝漆、城口漆、毕节漆、安康漆、建始漆”中国五大名漆为主流的生漆,都是现代漆艺创作者常使用到的。
其中,毛坝漆产于湖北省西南的恩施地区,以质量上乘闻名于世,是漆中佳品,曾被中国国务院授予“坝漆名冠全球”美誉,民间也有“毛坝坝漆清如油,光泽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味酸香,提起弹丝如鱼钩”。[2]由于毛坝漆具有漆酚含量高、酸味浓等特点,在实际夹纻胎造像的创作中可以产生厚度适宜的漆膜,而且它抓力强、光亮度好、燥性好,尤其适合作为佛造像的表面涂料。此外,城口大木漆同样具有三烯漆酚高、漆酶活性好、燥性好、干燥快、酸香味浓、光泽度高、透明度好的特点。
现代夹纻佛造像创作中常用的还有毕节漆。毕节漆产地主要包括毕节的大方县、赫章县及云南的镇雄县,都处于乌蒙山一带。乌蒙山区地形复杂,海拔较高,漆树品种中主要有白杨皮大木、肤烟皮大木、青岗皮大木等,因此毕节漆是典型的大木漆,特点是燥性特好、漆酶含量高、漆液浓稠、色泽灰黄、丝条短,渣滓含量较高。取之燥性好的特性,一般将其与燥性弱的漆调配使用,能够有效提高生漆的燥性,以便于创作。
漆 树
陕西生漆的主产区主要以产大木漆为主,所产生漆漆酶活性高、燥性好,是典型的高山大木漆特性。[3]相比之下,安康漆的主产地区北枕秦岭,南依巴山,南北气候兼而有之,以产小木漆为主,因此安康漆的特点是典型的小木漆特性:漆酚含量高,漆液稀漂,色泽浅,但燥性差些,与燥性好的生漆调配做透明漆,用于佛造像的表面罩色效果非常优越。(www.zuozong.com)
除熟知不同产地、不同漆树所产生漆的不同个性以外,如何在实际创作中利用不同工艺展现大漆之美,也是现代漆艺家的必修课。以笔者多年的大型佛造像创作经验来看,掌握每个创作环节中漆性的变化至关重要。
笔者的大型佛造像创作主要是在福建福州进行。天然大漆在现代漆艺创作中始终在变化,需要漆艺家熟练地控制,大漆干燥程度的快慢对温度湿度的高低都有所要求。福州地处中国中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适宜,气候湿润,有利于对大漆干燥程度的把握,这为福州地区发展漆艺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大型佛造像的创作也有着先天优势。
大型现代夹纻佛造像制作使用的材料有生漆、麻布、矿物色粉等材料。主要工序为塑形、修造、夹苎、一次上漆、披灰、二次上漆、粗抛光、防火处理、刮灰、打磨、彩绘、贴金、砑金、罩漆等数十道工序,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不同性质的大漆进行调配、转化,以达到不同效果。
比如大型夹纻佛造像往往体量极大,高度可达数十米。在后期会经历上色、搬运、组装、长途运输等过程。因此,大型夹纻佛造像的胎体制作环节,需要更多呈现大漆柔性材料的一面,在大漆的使用中要注意干燥度控制,最理想的夹纻胎体状态应该是有一定弹性,而非完全坚固的,也便于佛造像贴金工艺的开展。此外,在大型夹纻佛造像的罩漆环节,掌握透明漆干燥的速度对于成品所呈现的色彩也有很大影响。这些都需要创作者根据自身创作环境、创作想法进行实验,以最大程度控制大漆,为创作理想作品做好基础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