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1]自从人类“石之为器”开始造物以来,人类的造物方式也逐渐开始了从原始加工到手工化加工的进化。而中国传统漆艺随着时代的进步,应运而生的材料、工具与加工技法,也成为记录我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得后人在传承与超越传统的同时,感受和领略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成为可能。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漆艺术几度勃兴与衰微。然而蕴含在漆艺技法中闪光的设计美学却是人们不应旁落和舍弃的对象。
何谓漆艺?简而言之,即漆的艺术或漆的工艺。在最适宜漆树生长、也最早使用大漆的中国,漆作为一种温润、有生命感的珍贵材料,自古有着“百里千刀一斤漆”还需“百日工千层漆”的记载,从生长、采集、成物,有复杂的程序与漫长的沉淀,包含了长时间创作的生命投注。漆材料具有的“幽、贵、浑、宝”[2]四个品性,让它具有内敛深透的珠玉气象,既可独立为主角,更可与不种材质相共事,展现出漆艺的“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3]的东方式雍容气度,也诞生了漆艺佛像雕塑的独特美学。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土以来,佛教对中国雕塑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每个时期的艺术中都有着相同和不同的特点,每个时期的佛教造像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这个时期该民族在物质条件、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思想层面所达到的水平。而漆艺为介入雕塑至久者,衍生出的夹纻佛造像是古代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一个佛教造像形式。
阿弥陀佛(局部)
夹纻佛造像的制作技术夹纻工艺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魏晋、隋唐时期的寺庙大佛多用夹纻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再经过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等一系列工序,完成后,把佛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行像”“游神”出巡时需要。某种意义上说,夹纻佛造像作为一个漆塑艺术与宗教艺术的共同产物,分布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艺术价值之高,乃世间罕有。上起隋唐,下至明清时期,其记载与痕迹皆可寻,至今日已成一丰厚的艺术长河。古之漆匠深知“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的道理,在佛造像中展现了“漆性”与“佛性”。纵观存世的历代夹纻佛造像,可以发现自唐代以后,民间漆工以感情融入其中,所作佛造像神有人味、人具神韵。汇世间不可言之情愫,又借宗教教义破时间、空间以及生死之界限,以神、人、畜、鬼巧妙结合,上至天堂,下迄地狱,在夹纻佛造像上呈现出的生机意趣,实所罕见,自成一脉。
在夹纻工艺发展的千年间,夹纻佛造像经历了萌芽——兴起——鼎盛——衰败——复兴的过程。夹纻佛造像凭借在材料和技法上的丰厚积淀和深厚内涵,早已不再是某种载体的附庸,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它突破了“漆器”“漆工”的含义,是一门既有鲜明的界定性、又与雕塑艺术与宗教艺术密切相关的综合艺术形式,在今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www.zuozong.com)
阿弥陀佛 高156cm
【注释】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2]张颂仁:《大漆世界:时序》[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前言。
[3][明]黄成编,杨明序:《髹饰录解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