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洪灾原因:突发降水,特殊地形,台风灾害,人为破坏

长江洪灾原因:突发降水,特殊地形,台风灾害,人为破坏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流域的突发性强降水,长江上游的洪峰与中下游高水位相遇,使长江下游出现洪灾,引发闻名世界的“98”抗洪抢险事件。中国的特殊地形地貌,加剧了季风气候带来的水灾。台风引起飓风、暴雨、海潮等灾害,为水灾雪上加霜。此外,人为占用河道开辟耕地、修建房屋,对江河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阻碍了江河水的流动,埋下了洪灾的隐患。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

长江洪灾原因:突发降水,特殊地形,台风灾害,人为破坏

1.季风气候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而且位于世界气候异常的脆弱带,冬夏季风的交替活动不稳定常常造成降水季节发生较大变化。4~6月雨带徘徊于华南地区,6月中下旬,雨带北跳至江淮流域,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带北跳到华北地区,8月中旬后,随着副热带高压减弱、南移,雨带也迅速南移。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异常偏强,形成了6月底江南北部与华南西部地区的连续性暴雨。7月初北方进入雨季,然而自7月中旬开始雨带又突然南移至长江中下游上空,进入8月,长江上游出现长时间降水,洪水迭起,形成多次洪峰长江流域的突发性强降水,长江上游的洪峰与中下游高水位相遇,使长江下游出现洪灾,引发闻名世界的“98”抗洪抢险事件。

中国的特殊地形地貌,加剧了季风气候带来的水灾。中国西高东低呈梯级分布,大江大河多在西部高原生成,东流入海。一旦发生大范围降水,上中游高处的雨水迅速流向下游,而下游多为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的平原。而平原地区水流较缓,易涝难排,就容易形成一次次较大的水灾。

中国是台风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10个左右的台风登陆。广东又是全国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平均每年有4个左右的台风登陆。台风引起飓风、暴雨、海潮等灾害,为水灾雪上加霜。

此外,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也可以形成洪水。

2.防洪抗灾建设滞后带来频繁洪涝灾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防洪抗灾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例如,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面前,重要城市、重要交通干线能安然无恙,最大限度减轻了洪灾引起的重大经济损失,这与抗洪减灾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关系,但在防洪抗灾建设总体上仍严重滞后,不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行洪能力差。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防洪防涝标准都不高。例如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标准10~20年一遇,太湖防洪标准不到20年一遇。许多城市防洪标准偏低,有的甚至不设防,所以尽管每年都强调防大汛抗大涝,灾害依然频繁。(www.zuozong.com)

3.洪灾与人口和经济发展成正比

许多洪灾发生频繁的地方也是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地方,使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回旋余地较小。首先,由于人口增加,需要大量增加粮食和农副产品供应,需要围湖、围海造田、开发房地产等。人类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乱砍滥伐,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这些都加剧了洪水的灾害。例如,洞庭湖围垦了1/5,泄洪能力也减少了1/5;广东八大出海口因盲目围垦已越来越狭窄,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相应的防洪能力也下降,水情比过去严峻了。如1994年的洪水,上游是50年一遇,到了出海处就变成200年一遇。其次,在不宜搞生产的地方搞生产。例如,毁林开垦,一遇连续暴雨就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涌入江河、水库,抬高河床、库面,即使水量不大也会形成较高的水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40%~50%。此外,人为占用河道开辟耕地、修建房屋,对江河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阻碍了江河水的流动,埋下了洪灾的隐患。

洪灾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1)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2)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