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指标,除了人文景观的文化沉淀之外,还要看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教育空间,除了文庙学宫,还有书院。
尽管嘉定城内和近郊直到明代才有书院,但一时蔚起,大概有四座。位于城郊的是:凌云山拥翠峰顶的官修“九华书院”,又称“九峰书院”;东岩山的私办“东坡书院”,又称“东山书院”。中国古代书院一般都在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建造,这和中国文人追求天人合一、清静治学相一致,像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都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嘉定的两座书院位于城外的风景区,也是这种传统的承继。东坡书院是嘉定士人刘洪禹为自家子弟读书创办的,因为出过两名举人,名气颇大。
嘉定城中的九龙书院,实际上也是在闹中取静的风景佳处。万历初年嘉定知州钟振建九龙山书院。九龙祠本来就位于城北九龙山上,可眺三江九顶,九龙书院又是九龙祠中“雄峻有致”的大观楼改建,环境不可谓不绝妙。明末该书院停办,在清前期改建为龙神祠,清乾隆年间乐山县知县陈为光在龙神祠中又办起了九龙书院。因为祠庙合一,不利于学,嘉庆七年(1802年),知府宋鸣琦、知县王来遴将九龙书院迁到山下九龙巷原学政试院,改名为“东岩书院”。民国时书院变为民居。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嘉定城西毓凤山东面有三峨书院,院内绘有楚狂接舆像。该书院之前是嘉定的古土主庙,因为时人认为该庙属于“淫祠”,因此就毁了做书院。但是因为此地低矮狭窄,不适合修建大规模的斋舍,所以书院也没能办多久,就改为了祭祀胡子昭的忠节祠。忠节祠迁走后,又做了四谏祠。
清代除了复建九龙书院外,还将毁于战火的九峰书院改建到城中。康熙年间,张能鳞在高标山顶恢复九峰书院,更名为高标书院,张能鳞亲自拟定《高标书院条约引》,对书院学子的学习和生活定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但因为清初草创未定,当事者无暇经营,不到二十年高标书院就废止了,学生暂借祭祀赵昱的赵太守祠读书。过了将近一百五十年,嘉庆初,知府宋鸣琦在宋代安乐园旧址上重建九峰书院,仍然沿用明代书院名。这番建筑的九峰书院,成为嘉定府规模最大的书院,在地方志的府城图上都有明显反映。书院有堂室书舍共60间,厅3间,楼2座,园子1个,围墙用石料做基础,砖墙环绕。书院还拥有较场坝以及城内外多处田屋租金,还有存在典商处的财产利息收入,因此书院经费充足。书院的学生人数,正课生员设10名,正课童生设20名。
九峰书院聚集了大量人才。清代中后期主讲李嘉秀,是嘉庆进士,他有个学生李西月,异常聪颖博学,据传李嘉秀转而以他为师。李西月后来入峨眉山,遇高人,得内丹要诀,独创道教“西派”。清末经学大师廖平也曾主讲九峰书院,任山长,对学生严格督导,提倡辩难。
清末废科举撤书院后,九峰书院在民国初期为女子学校,陈洪范第八师驻乐时,书院旧址又成为陈八师师部。
有清一代,乐山城的书院仅此两座。从复建者的身份可以看出,清代九龙书院(东岩书院)属于县办书院,九峰书院(高标书院)则属于府办书院,两者所处位置之优劣,占地之大小,财力之厚薄,不可同日而语。
民国抗战时期,江东乌尤山还出现过一个传统书院——复性书院,它是当时教育制度外的一个异数。1939年,大思想家、理学家马一浮筹建复性书院,亲任院长兼主讲。从复性书院的名字以及选址,就可看出他的思想指归,在于恢复不古的人心人性和古典的书院模式。据说当时马一浮到乐山考察书院选址,与叶圣陶、贺昌群等人同游乌尤寺,一眼就相中了这里。书院完全处于现代教育系统之外,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不发给文凭学位,学生主修儒家六艺,选修道、法、墨诸家学说,以主敬、穷理、博文、笃行儒学四端作为学规准则。[43]书院先后延请过许多名家大师,如熊十力、钱穆、赵熙、谢无量等。(www.zuozong.com)
当时,嘉定原有学校和迁嘉的外来学校,主要位于乐山城内,少数在城外的也与城市非常靠近,仅有复性书院在大江对岸的山林之中。如同它与世隔绝的空间位置,复性书院是个在现代教育的汪洋大海中坚守传统教育的孤岛。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政府试图干预教学、教师之间思想不能统一、学生因成家立业之忧而退学,复性书院的实际教学只坚持了一年半,之后便只有极少量学生自行修学,直到1946年书院搬迁杭州专事刻经。尽管昙花一现,但复性书院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回光返照,“嘉定乌尤”也成为中国文教地图上一个独特的地标。
书院作为地方官学的补充,教授的是传统儒家学说,西方传入的现代新式教育则以科学为基础,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教育服务。现代学校要等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才在嘉定城中出现。
从民国《乐山县志》卷5所列城区学校表格来看,进入民国的十余年内,乐山城区就兴办了二十所中小学。学校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府一级的公立学校是位于清学政试院的嘉定府中学校,县一级的公立学校有县立初中、县立女子初中、县立小学、县立女子小学;私立的学校基本上是小学,教会小学占绝大多数,唯一的幼儿园是教会办的凤翔幼稚园。学校地址近乎一半是占用前清的寺庙,比如县立初中学校在桂华寺关岳庙,县立小学校在草堂寺,城区第一小学校在县城隍庙,第二小学校在清平宫,第三小学校在忠烈祠,明德小学校在兑阳寺。从寺庙到学校,显现了在西方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宗教信仰让位于文教事业的现代化轨迹。
有意思的是,嘉定的现代教育并不始自于嘉定,而是肇基在成都。在科举尚未废除的1903年,晚清维新派名臣岑春煊就在成都办起了四川高等学堂。1905年,担任四川高等学堂北斋学监的嘉定府威远县士绅吴天成筹办了“嘉定府公立中学堂”,在成都招收嘉定籍学生。该学堂设中学、师范、自治研究、法务等班级,在成都的新办学校中成绩显著,开了四川职业技术教育之先河。[44]
这大大刺激了身在嘉定府的地方官员,时任知府福润赶快主持创办了“嘉定府官立中学堂”,选址在原学政试院,并将九峰书院财产,从校舍建筑材料到图书资料全部移交给嘉定中学堂。1906年,在学政试院的基址上新修了教室、礼堂、自习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设施。1907年,学堂正式招生,学生来源于嘉定府七县一厅。这样,在民国尚未建立之时,嘉定府率先完成了从传统书院到现代学堂的华丽转身,形式变化而文脉接续。该学堂走出过两位文学家,一个是郭沫若,一个是著名的俄文翻译家曹葆华。巧合的是,两人都因为斗殴而被学堂斥退,转到成都继续求学,走上文学道路。[45]
民国时“嘉定府官立中学堂”改为“嘉定七属联合中学校”。中学的头门在如今老公园大门稍内,木质结构,轩敞宏丽,据说一辆旅游汽车也可通过。头门外,从县街口修建起一道高约七、八尺的弧形砖墙,绕过头门,一直延伸到叮咚街口,围城一个半圆形的操场。操场两端的县街口和叮咚街口,各开一道侧门。头门进去,是一条宽阔的走道,走道两边,是学校行政办公的会计室、出纳室、庶务实等。走道尽处是中门。学生来投考中学,须站在头门外,校长坐在中门里,手执红笔点名,考生走到中门,领取试卷,进入考场。中门进去,是一个大坝,就是后来中正堂前的广场。坝子左边有四列教室,右边也有四列自习室。走过大坝,上四、五级石阶,就是大礼堂,即后来的中正堂、再后来的乐山大礼堂。[46]
正如前文所写,20世纪20年代,联中后被陈洪范强令搬迁至城外北边的王浩儿,其址最后改建为嘉州公园。联中后来相继更名为“四川省立第六中学”“四川省立乐山中学”,解放后又改名为“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简称“乐山一中”,教学质量有口皆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