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的佛教建筑主要集中在岷江东岸的龙泓山、东岩山、凌云山和乌尤山一带。建于唐代的凌云寺、乌尤寺最为出名,延续时间也最长。乐山城内有过零星的佛寺,但持续时间都不如城外东边的佛寺,这说明乐山城在发展中,主要以行政、商贸、消费为城市功能,而像佛寺这种大宗的信仰场所,由于需要较广的占地和清幽的环境,还是主要以城外为发展基地。
宋代《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地理志为乐山留下了各种佛寺的宝贵信息。岷江东岸有凤集、鸾栖、灵宝、就日、丹霞、祝融、拥翠、望云、兑说等九座山,唐时每座山上都有一座寺庙。唐武宗会昌年间(840年-846年),朝廷推行了一系列“灭佛”政策,乐山城东的这九座寺庙中有八座被废,只有报恩寺独存。报恩寺常用的寺名乃“凌云寺”,因为属于嘉州的“中心大寺”,且“工作精妙”,所以得以独存。凌云寺于唐初创建,因大佛建造于此,寺宇扩张,又被称为“大佛寺”。岑参有《登嘉州凌云寺》描写该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凌云寺在元末、明末都因兵祸被毁坏过,但只要进入承平时代,寺庙便很快得到重修,证明了其强劲的生命力。
与凌云寺齐名的是乌尤寺。乌尤寺位于凌云山南面的乌尤山,其山四面环水,西面为岷江,其他三面是李冰治水开凿的分洪沟。乌尤寺在唐代便有,岑参有诗《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并序》,记载了惠净上人在青衣山(乌尤山)山顶结庐的情形:草庐很简单,只有绳床竹杖而已,惠净上人在其中诵经,十年不下山。岑参约上一友,乘一小舟去拜访他,登临山巅,陶醉于“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的佳境,几欲剃度出家。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宋代才改名乌尤寺。除了佛教殿宇之外,还有尔雅台等名胜。
此外著名的佛寺还有城西的能仁院。陆游作《能仁院前有石像丈余,盖作大像时样也》,从标题就可知唐代建造乐山大佛之前,设计有模型,后来就放在能仁院前。(www.zuozong.com)
宋代乐山城内也有三两座佛寺,因为文人墨客的题咏而流传下来。位于小市的石洞院,有黄庭坚创作的《墨竹记》,可见院中竹子不少。高标山麓的广福院,又名丁东院,因为丁东泉(方响洞)而闻名。还有东津院,里面放置有黄庭坚草书圆照大师诗作的小碑:“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48]另有西林院,陆游《西林院》自注说:“院门对大像最正”“寺额五字,唐相裴彻书,遒美可爱”,可知该寺院建于唐代,位于正对大佛的嘉州城南江边。他又有《雨中至西林寺》说“半空飞阁对凌云”,自注“小轩下临羊江,发源自大渡河”。西林寺似既临岷江,又临大渡河支流,则应位于大渡河未北侵时的城东南角。
明代万历《嘉定州志》卷2只记载了城外数座名寺,如凌云寺、乌尤寺、东山寺、龙泓寺、圣水寺。但明代的寺庙必定远不止此数。清嘉庆《乐山县志》卷3仍然载有这几座寺庙,另外还记载了城外东西南北各处的寺庙:洛都寺、苍云寺、玉屏寺、东坡院、能仁院、云峰寺、能仁寺、德山寺、太平寺、泌水院、天池寺、鹤云寺等。这些寺庙离城市都不远,大都在距城几里的范围内,城乡共享,蔚为大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