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羲之:齐鲁传统文化中的书圣

王羲之:齐鲁传统文化中的书圣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他一打听,知道这是王羲之,于是择其为快婿。王羲之历任秘书郎、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但声望渐盛之时,又屡拒朝廷要职任命。他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名作流芳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历代书法名家都对其心悦诚服,尊称他为“书圣”。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兰亭集序》。

王羲之:齐鲁传统文化中的书圣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浙江绍兴嵊州),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后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生平简介

王羲之出身名门,琅琊王氏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豪门望族,王氏子孙历朝历代都有出任高官显宦者。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其父王旷(擅长行、隶书)、叔父王廙(擅长书画)为他启蒙。十二岁时,他看见父亲枕头中藏有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就拿出来偷偷阅读。父亲因他还小,便说等他长大成人再将书传与他。王羲之跪求父亲说:“倘若等到我成人再把它传授给我,恐怕就阻挠了我的才华。”父亲听后很高兴,当即就将书传授给他。王羲之边研读《笔论》,边刻苦练字,每天洗笔的水池竟成了墨池,其书法水平也大有长进。

传说,当时晋帝要到北郊去祭祀,便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予以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又削,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头的深层,以至于他削进三分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力雄劲,竟能入木三分。这便是成语“入木三分”的出处。

少年时,王羲之为人耿直,丞相王导(王羲之伯父)对他很器重。一次,王导的同朝好友、太尉郗鉴为女求婿,王导让他在王姓子弟中挑选。前去王家选婿的管家回来告诉郗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只有一位无动于衷,靠坐在东床上露着肚皮做自己的事情。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他一打听,知道这是王羲之,于是择其为快婿。成语“东床快婿”就出自这个故事。

王羲之历任秘书郎、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但声望渐盛之时,又屡拒朝廷要职任命。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军将军之职。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转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公元361年,卒于会稽金庭。

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公元344—386年),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他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www.zuozong.com)

名作流芳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历代书法名家都对其心悦诚服,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善书隶、草、楷、行各体。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又自成一家。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他的书法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友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帖为草稿,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宋代书画家米芾誉其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