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是一种源自农村传统说唱艺术的曲艺形式,产生于鲁西一带(临清、济宁、菏泽、兖州等地),传播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距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发端发展
山东快书源自农民的娱乐活动,后来在农村的集市庙会“撂地”演出,逐渐发展兴盛起来。
山东快书最初没有正式的名称,因早期主要以武松的故事为说唱内容,武松又排行老二,于是人们称之为“说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因武松身材高大,人们又将这种曲艺形式称为“唱大个子的”。演唱时,用两块半圆形铁板(月牙板)做击节道具,所以又叫“铁板快书”;后还曾用竹板击节,故又被称为“竹板快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艺人高元均登台演唱,人们根据他的说唱特点,称其为“滑稽快书”。1949年,在他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正式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
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说法很多。经当代学者研究推断,明万历年间山东临清人刘茂基是山东快书孕育期的代表人物。清咸丰年间山东济宁人赵大桅属于山东快书成熟期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山东快书的“奠基人”。清道光年间山东茌平人傅汉章可谓是最早正式演出山东快书的艺人。
月牙板
竹板
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中一直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个“河”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横贯南北的古运河。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于此,艺人也拥集而来,即所谓的“跑码头”。停留这里的商贾客人闲来无聊,需要娱乐活动,这里也就因此养得住艺人。以此推断,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临清、济宁一带正是北宋末年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成熟后的山东快书逐渐形成省内和省外两支,省内一支由鲁西地区扩及全省,省外一支沿长江向东南发展。(www.zuozong.com)
艺术特色
山东快书的艺术流派主要分为高元钧、杨立德两大派,后来崛起的刘司昌也自成一派。高派山东快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门生最多,成就最高,可以“一人多角,快书戏做”。其基本特色是传神、情真、口甜、形美、亲切、风趣,或可概括为火爆、鲜明、滑稽。杨派被认为是山东快书正宗中的正宗,地方味十足,特色是俏皮和细腻。注重吐词的功力,善说“俏口”“贯口”,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动作。演出时既“俏”又“泼”。表演质朴、豪放,刚柔相济,平中出奇,口若悬河,气势宏伟,给人以身临其境动人心魄的力量。刘派广泛借鉴各种艺术形式,如歌曲、口技、电影、话剧、歌剧、杂技乃至芭蕾舞,广泛地表现社会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艺术手段和表现能力。
山东快书以站唱形式表演,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演员以说唱为主,吟诵唱词,间以说白,左手击打鸳鸯板作为伴奏。语言节奏性强,唱词的句式基本是“二、二、三”的七字句。
山东快书具有灵活简便、易演易编的特点,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又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也是它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高元钧(左)与杨立德(右)
作品传承
山东快书的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目《武松传》包括十二个回目,可以分回独立演唱,也可以连贯起来表演。此外,还有《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李逵夺鱼》等。小段书帽则有《小两口抬水》等。许多经典段子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快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