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生平简介
孔尚任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就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二十岁前后,他考取县府学生员,后来岁考不录,典卖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例监”(国子生)。三十一岁时,于县北石门山读书著述,谈古论今。在少年时代和石门山读书时期,孔尚任已对南明兴亡加以注意,曾从亲友处采集轶闻,又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这就是《桃花扇》创作的酝酿时期。
孔尚任三十五岁时,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修《家谱》与《阙里志》,教习礼乐子弟,采访工师,监造礼乐祭器,为康熙帝玄烨第一次南巡祭孔活动做准备。1684年,康熙亲自到曲阜祭孔。这是清统一全国以后第一次引人瞩目的尊孔大礼。孔尚任被选为御前讲经人员,撰儒家典籍讲义,在康熙面前讲《大学》,又引康熙观赏孔林“圣迹”。因讲经、导览都很出色,康熙破格升他为国子监博士。三十七岁时,孔尚任奉命赴淮扬治水,四年成诗六百三十余首,编为《湖海集》。其间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还结交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四十二岁时,孔尚任开始了十年的京官生涯。1691年,购得唐代宫廷著名乐器小忽雷。1694年,与顾彩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传奇剧《小忽雷》,主题结构都和《桃花扇》类似,为《桃花扇》的创作积累了艺术经验。五十二岁时,孔尚任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写成《桃花扇》,次年被免职,在京赋闲两年多后,回乡隐居。曾往山西平阳、河南大梁、湖北武昌等地短期漫游,做过幕僚,但最终在抑郁之中逝于曲阜。
艺术成就
《桃花扇》剧照
《桃花扇》以明代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为后人提供了历史与人生的借鉴。《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深沉的家国情怀。《桃花扇》是一部描述南明王朝兴亡历史的悲剧。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风,作者虽被清廷笼络却志不得伸,深为明王朝的覆灭而惋惜、痛心,于是以艺术的曲笔探寻悲剧的成因,以醒后人。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桃花扇》既忠于历史,又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以符合剧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从而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剧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忠于史实,但某些关节,如史可法“沉江”、李香君“骂筵”等,皆属作家虚构。(www.zuozong.com)
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桃花扇》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绝无雷同。剧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歌妓,有姓名可考者就达三十九人之多。他们中既有主次之分,也有褒贬之别,作者皆写出其性格差异。
精巧缜密的戏剧结构。《桃花扇》通过李、侯的聚散哀乐这条主线,将关乎南明王朝兴亡的朝野上下,缜密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画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图卷。而李、侯的爱情又通过一把具象的点染着艳丽桃花的扇子贯穿始终,将扇子主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选材与宾白歌词的雅俗共赏。《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赢得了最广泛社会人群的青睐。而剧作的叙说、人物的语言,既是个性化的,又是生活化的,是当时社会最普遍的语言表达。歌词诗化,按腔合律,虽有不少用典,但浅显易懂。
孔尚任存世的诗文作品有《孔尚任诗文集》,戏剧作品皆存。
地位影响
《桃花扇》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清代传奇剧目。当年此剧一经问世,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清宫内廷与著名昆曲班社竞相演出,连偏远楚地也在上演。三百年来,《桃花扇》一直长演不衰,京剧、昆曲、黄梅戏和影视剧皆有其改编版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