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全书十三篇,五千九百余字。此书揭示了战争的若干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孙子兵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思想——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著名论断,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慎战思想——孙武认为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他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备战思想——孙武注重战前要做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武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从政治的角度来认识战争。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中,“道”是根本,“道”就是政治因素,指的是人心向背。
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孙武认为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正因为孙武看到了经济与战争的关系,所以提出:“兵贵胜,不贵久。”
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进行的,会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www.zuozong.com)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境界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孙武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以谋制胜,不用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孙武是历史上第一个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战争规律的人。他认为,只有知彼知己,在战争中才不会有危险。为此,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知彼知己”的措施。比如,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仗,什么情况下不能打仗;知道根据兵力多少采取不同战法;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军队内部同仇敌忾;以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将帅能力强而国君不横加干预。
在知彼和知己上,孙武尤其强调知彼,只有“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知诸侯之谋”“知敌之可击”,才能把握有利战机,正确制定自己的作战方针。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奇正相生”——奇和正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军事术语,其含义包括兵力部署和战法两个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正面作战的为正,担任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的为正,担任突击部队的为奇;列阵对敌的为正,集中机动的为奇。在战法上,明攻为正,偷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战法为奇。
“示形”——用欺骗的方法迷惑敌人,达到实施己方作战计划的目的,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
“击敌之虚”——虚与实是古代兵法中的重要命题。虚实的含义广泛,包括构成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如兵力的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士气的高低,心理的勇怯,处境的安危,等等。军事上的虚实影响着作战的胜负。一般说来,实则胜,虚则败;以实击虚则胜,以虚击实则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