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意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孔子爱“乐”、重“乐”。他本人在齐国听闻韶乐,竟至“三月不知肉味”。《论语·阳货》记载孔门弟子子游任武城宰时,秉承孔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教诲,专务以礼乐教化民众,致使其地弦歌不绝,得到孔子的由衷称赞。
其次,“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tiē chì)之音矣。”用五音比喻各种人、事、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
再次,“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www.zuozong.com)
据《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完美的人)。孔子说,要成为完美的人,仅仅拥有智慧、无私、勇敢和学问是不够的,还要“文之以礼乐”,即将礼乐与上述四种优点完美结合。
听琴图
《孔子家语》讲述了一个“匡人解甲”的故事:孔子前往宋国,到了匡地时,由于阳虎(阳虎被匡人看作恶霸)曾经施暴于匡地的人民,孔子与阳虎长得又很相似,于是匡地的人便以为阳虎又来了,赶快报告给匡地的主宰简子。简子听后,马上带人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子路生性勇猛,一见匡人围攻,拿起兵器便要与他们对战。孔子见了,立即制止子路说:“哪有修行仁义之人,改变不了世俗凶暴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啊。来,你来唱,我来和。”子路便放下兵器,拿出琴开始弹唱。孔子就和着音乐唱起来。曲调哀婉,打动人心。唱了三遍之后,匡人知是圣人,并非阳虎,于是脱去战甲离开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礼乐教化的重视和身体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