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小生长在缺水的高寒山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印象中的荷花都是长在诗歌里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情舒畅地游览西湖时看到的荷花;“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寄宿他乡怀念故人时看到的荷花;“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这是陈继儒酒酣耳热后归家途中看到的荷花……它们都是长在诗歌里的,风雅而别致。虽然古书里也说它“出淤泥而不染”,但小时候没见过荷花的我,是很难把它和讨厌的淤泥联系在一起的,它在我的印象中,荷花有君子风骨,有离情别绪,甚至是仙姿绰约,不食人间烟火的。
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骚客们喜爱的荷花,在民间也有着众多的拥趸,虽然在几年前国花评选中荷花仅仅名列第四,但在中国传统名花中,它的地位比起排列前三的牡丹、梅花和兰花,其实也不遑多让,之所以屈居第四,我觉得那是因为旺盛的生命力拖了它的“后腿”。有些人嘛,有钱了总喜欢“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怡情冶性养养花也喜欢养难养的,才体现技术含量,而荷花实在是太好养了太好活了,自然在大家印象里也就不如其他花金贵了。
荷花的别名有莲花、芙蓉、芙蕖、水芸、朱华、泽芝等等,都是些寓意美好的词语。荷花太受中国人的青睐了,以至于它从头到脚的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名字,《尔雅·释草》中说:“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实莲,其根藕。”这样的待遇,在中国传统中“无花可及”,足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诗歌里的荷花,总是和清澈见底的池子或者小湖泊联系在一起的,“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它们扎根在淤泥里,但只要出了水,便满是清雅靓丽,“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诗歌中的荷花,是少不了水的陪衬的,如果不是“清水出芙蓉”,它又怎会有“濯清涟而不妖”的风姿?
诗歌里的荷花,总让人想到仙女,“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曹植《洛神赋》里那些描写洛水神女的句子,其实每一句都是为荷花量身打造的,修长的花茎托起水润娇艳的花朵,微风一起,一池的花朵都动了起来,圆叶在风中摇曳着,像是正团团转着的绿裙,仿佛一群在梦中才能见到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凌波仙子。
▲抚仙湖生态农业荷藕庄园
诗歌里的荷花,总是来自天界的仙种。在佛教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刚一降生便能行走,每走一步便有莲花托足,释迦牟尼向四方各走七步,举右手指天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传说当然是为了说明释迦牟尼“生有慧根”,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确实也和佛教要人在浊世中守本心、修正果的教义相符,它成为佛教中最广泛的符号,升华为天上之花,也是正常的。所以,在诗人的笔下,莲花是缥缈的、圣洁的人间仙种——“莫吟柳絮惊人句,好向莲花见佛身”“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
为此,在见到那些长在稻田里乃至旱地里的荷花时,我才似乎突然从一个梦中醒来,原来荷花也是长在生活中的啊。
右所的荷花,就是长在生活中的。水质清澈、一碧万顷的抚仙湖中是看不到荷花的。它们常常在车路旁、高楼旁、烤烟地旁的烂泥地里,突然间就跃入你的眼帘。它们见缝插针地长着,没有足够的水让它们展示亭亭玉立的出水姿态,但这也影响它们的生命力,它们就那么密密匝匝地拥挤着、重叠着、挣扎着。
▲荷藕上市
它们争先恐后地争夺着阳光,不需要亭台楼阁的掩映,也不需要给采莲的仕女展示风姿。在这里,它们不认为自己是风景,它们只是生命,它们扎扎实实地把根扎在看不见水的泥地里,只想踏踏实实地获取更多的养分。它们和诗歌中的荷花是不同的,它们只想展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然后尽可能结出更多的莲藕来。
所以,右所藕田里的荷花,是很难让人将它和诗歌中那些优美隽永的句子联系起来的。江南水乡荡着轻舟,“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浪漫场景,在这里是很难看到的。
右所的澄江荷藕,叶是一样的碧绿如盘,花是一样的艳丽夺目,但更突出也更让人关注的是它的藕。在肥沃土壤的滋养下,澄江藕体形修长、口味甘美,从骨子里来说,它的确不单单是“观赏之荷”,也是“生计之荷”。
澄江藕是不一般的。据记载,澄江藕已经有超过300年的种植历史了。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五”中载:“藕,名莲根……供观赏外,莲叶可入药,根茎部即藕,可作蔬食,内含淀粉可制藕粉,以永昌、澄江产者最佳。”而澄江本地藕是异化种,它不结莲子,这也保证了它块茎部分营养的累积,使得它质地脆嫩、淀粉含量高,不管是生吃还是炖汤、炒吃,都鲜脆可口。(www.zuozong.com)
由于有极高的淀粉含量,澄江藕加工出的藕粉质地上乘,冲泡后晶莹剔透,吃起来醇甜清香、细腻润滑,这让澄江藕粉早在清代时就已经声名远播。
据说在康熙年间曾先后任浙江巡抚、江苏巡抚和吏部左侍郎的澄江名人赵士麟,在京为官时因为母亲孤独无依,于是便千里迢迢将母亲接到京城,每日嘘寒问暖精心侍奉。时间一长,赵士麟孝顺母亲的名声朝野皆知,甚至连康熙皇帝也听说了。
有一次康熙召见赵士麟议事完毕后,君臣二人唠起了家常,康熙就问赵士麟其母亲身体如何,还顺便问起老人平时的起居习惯以及口味爱好。
▲荷花
当赵士麟说母亲平时喜欢吃产自抚仙湖畔的藕粉,并且年过八十身体尚且康健时,康熙皇帝上了心,“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文治武功俱佳的康熙眼看着自己的大清国泰民安,国力蒸蒸日上,唯一的遗憾当然就是“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了,但康熙皇帝毕竟算是有道明君,“人孰无死”的道理他是知道的,自然不会学秦始皇一样去为缥缈无踪的灵丹妙药劳民伤财。但当他听到赵士麟说起澄江荷藕遍布,藕粉产量极高且容易保存运输后,对美味的澄江藕粉的养生功效非常神往,便立即让赵士麟传令到澄江,让地方官选上等鲜藕,精工制成藕粉,和特产抗浪鱼一并进贡。康熙吃了澄江藕粉后,也是赞不绝口,非常喜欢。从此澄江藕粉就开始进入京城,到了咸丰年间,它更是被钦定为御膳贡品。
2013年,国家正式批准对澄江藕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其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澄江凤麓街道、龙街街道、右所镇、海口镇4个街道办(镇)。
除了品质极佳外,澄江藕还有一个特点:绝大多数地方产的藕,都只生七个孔,但澄江藕却比其他品种的藕多生了一个孔,因而被称为“七孔八眼”。
诗歌中的荷花,到了右所,便成了生活中的藕。在这里,它成了藕粉、藕火锅,甚至全藕宴,它失去了诗歌中的风姿,却也成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澄江藕粉
右所的人们,用上天馈赠的澄江藕,开发出了无数的美食。名满天下的澄江藕粉自是不必说了,藕火锅、藕粥……都是游客到了这里不可不尝的美食。比如藕火锅用猪筒骨加藕块炖煮,猪骨肉嫩不腻,藕块清香可口,汤料则呈奶白色,喝起来鲜美且有淡淡的甘味;藕粥则是将藕剁成细末,加米慢慢熬煮,吃起来不止鲜香爽口,还有绵柔韧劲,口感非常独特。
诗歌中的荷花属于观赏者,观赏者愿美景常在,一旦花谢叶凋,“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总不免伤感;生活中的藕属于种植者,种植者重生计,“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作物的轮回就意味着丰收的喜悦。
从美景到美食,从诗歌再到生活,无非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高下之分。用荷花入诗、入画,固然是美;用藕制出可口的美食,同样是生活之美。
右所荷花的韵味,就是烟火红尘味,就是生活的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