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我对寺庙最初的印象,其实来自儿童时代看过的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影片里光秃秃的山上隐着一座光秃秃的庙,在我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至于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庙一定是建在山上的,而且是孤零零的。再后来看了些五花八门的功夫片,那里面的少林和尚都是“学成下山”,更坚定了我的这个想法,山和寺庙是不会分家的,所谓“深山藏古寺”嘛!
后来虽然看过不少城市里闹市旁的古寺,我还是一直固执地认为它们原本应该不是在城里的,是城市扩大后抢占了它们的地盘。寺庙总该是和红尘俗世有个距离的,而且必须在山上,香客上山难,和尚下山也难——不然怎么叫出家呢?
再后来我才发现,至少在云南,我的那个想法是不对的。在云南很多地方,寺庙就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那过去的日子里,人们头疼发热会去烧个符,生儿育女要去还个愿,在西双版纳,人们要了解个什么知识需要去寺中翻翻贝叶经,寺庙都已兼具了村社图书馆的功能,又怎么能藏进深山里去呢?
在右所镇,这样融入人们生活,建在百姓家园旁,沾染着柴米油盐烟火味道的寺庙就有很多。(www.zuozong.com)
梅玉村的观音寺,旧城村的东岳庙、玄天阁、古文庙,洋潦营村的风台寺、关圣宫,跨马村的文昌宫,兜底寺村的兜底寺、三教寺,三元宫村的三元宫,鲁溪营的玉皇阁,小街的观音寺,矣旧的大佛寺,赵旗的关圣宫,马房村的文昌宫,小里村的观音寺,小西城的三教寺、关圣宫,吉里村的宝云寺,大营的清真寺,毛营的清真寺,吴榨村的观音寺、关圣宫,东龙潭的层青阁,中所村的关圣宫……可以说,在右所,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寺庙。
右所文脉的延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村寨寺庙里的启蒙教育。而澄江右所,几乎村村有寺庙,这一现象在云南农村也不太多见。这些村子里的寺庙,千百年来除了红白喜事作为公房之外,还发挥着融合公共秩序、宣传村规民约的作用,同时它们还承载着教化功能,特别是孩童的启蒙教育,甚至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然是村小的主要教学场所。
这样的小寺庙一般是不讲究的,供的神像常常是三教混杂,对于老百姓来说,也不需要“到什么寺念什么经”,而是“念什么经都可以到这个寺”,信奉各异的人们,可以在同一寺里找到自己想拜的神,许自己想许的愿。它们不是某个教派的私人领地,而是一个村子里所有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小寺庙,很多都是当地善男信女自己筹资修建起来的,由于地偏庙小,也请不到高僧大德前来住持,基本上就是村民们自己推举几个人来管理,做一些清扫工作。所以,它们既难扩大规模,也难得到有效的修葺,慢慢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就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