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宇宙自然力解:揭开引力波的真相

宇宙自然力解:揭开引力波的真相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它们互相加速运动时,产生的“涟漪”就是引力波。爱因斯坦认为,质量物体本身并不存在引力,引力是质量物体引起的时空弯曲所致,这就是引力波,引力通过引力波以光速传递。一旦质量天体消失,存在于质量天体核心的“黑洞与白洞”也就消失,所以不存在两个“黑洞”并合的天文事件,更不存在两个“黑洞”并合而产生引力波。

宇宙自然力解:揭开引力波的真相

2016年2月11日,LIGO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宣布,他们通过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于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一重大探测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成为所有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热点,由此引发人们对引力波的极大关注。

什么是引力波?现代物理学认为,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如同一个石头丢进水里会产生水的波纹一样,引力波被视为宇宙中的“时空涟漪”。如将时空看成一张大橡胶膜,用小球代替天体,当小球被放上橡胶膜时,球的质量会把橡胶膜往下压。这时,如果在旁边再放一颗球,两颗球分别造成的“时空弯曲”就会让它们逐渐滚向对方。当它们互相加速运动时,产生的“涟漪”就是引力波。

那么,爱因斯坦的引力观与牛顿的引力观有什么不同呢?牛顿认为,质量物体之间有相互靠拢的趋势,这就是质量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也称为万有引力。对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引力为什么能瞬间传递等问题,牛顿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为爱因斯坦提出自己的引力观留下了机会。爱因斯坦认为,质量物体本身并不存在引力,引力是质量物体引起的时空弯曲所致,这就是引力波,引力通过引力波以光速传递。两相比较,爱因斯坦的引力观与牛顿的引力观有本质的不同。爱因斯坦的引力波虽然能够解释引力的瞬间传递,但仍不能说明引力的本质。这说明无论是牛顿的引力理论,还是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都存在缺陷,都不是最终理论。

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以自然外力理论,现实宇宙物质最终可以归结为质量物质和能量物质,即以宏观天体、微观粒子等实体形式存在的质量物质和以空间形式存在的能量物质。质量物质是聚集形态的物质,能量物质是离散形态的物质,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是独立的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物质的“消灭”或“创生”,而是通过“质量亏损”“量子起伏”“真空极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形态的相互转化。宇宙中质量天体总是“浸泡”在空间能量场中,或者说在宇宙空间能量场中总是包含有质量天体,质量天体与空间能量场相互依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自然外力理论,宇宙空间能量场具有收缩、聚集的属性,总是以质量天体为捕捉对象,对质量天体“包裹”、收缩和聚集,使质量天体相互靠拢和聚集。空间能量场在对天体收缩和聚集的过程中由能转质,是对质量天体的物质供给,促使质量天体的质量由小到大,并渗透到质量天体核心焦点对抗,促使质量天体核心能量囤积,由质转能,形成质量天体源自核心的能量辐射(释放),即斥力发射,形成以质量天体为核心的个体的自然斥力场。宇宙中所有质量天体的个体自然斥力场相互叠加、相互交融,即形成宇宙整体的自然外力场(空间能量场),这就是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两力循环,从而揭示了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本质是能量。空间能量场的收缩(聚射)和天体能量场的膨胀(辐射)是“光速”的,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传播也是“光速”的。力与能量的关系,既说明了力的本质,也解释了力的瞬间传递问题。

自然外力具有收缩和聚集的属性,说明宇宙质量天体的相互聚集和靠拢不是引力作用,而是自然外力作用。因自然外力是众多质量天体个体斥力场的叠加和交融,所以自然外力对某个质量天体的收缩和聚集作用也可理解为是某个质量天体周边立体分布的众多其他质量天体自然斥力场对这个质量天体的作用。在自然外力作用下,质量天体在相互聚集的过程中又相互斥力场对抗,从而产生质量天体斥力场之间的相互搅动和搓揉形成质量天体的角动量,形成质量天体之间的相互环绕和“自转”,形成小质量天体围绕大质量天体的“公转”和“自转”,并在质量天体斥力场与斥力场相互对抗和摩擦的焦点处形成能量的“旋涡湍流”。星系在自然外力的收缩和聚集作用下,星系中的恒星向星系中心螺旋渐进,使得众多恒星被聚集到星系中心围绕星系中心相互斥力对抗、相互碾磨和搓揉,形成星系中心的能量的“旋涡湍流”(双螺旋旋涡),这就是星系中心的“黑洞”。星系中心的“黑洞”是星系物质“纬进极出”的“极出”点,可视为既是“黑洞”(能量物质被挤压推入),又是“白洞”(能量物质被挤压释放),是“黑洞与白洞”(双螺旋旋涡)的共生体。星系正是通过“纬进极出”的显著走势,实现星系物质质能相互转化的全过程,表现出星系的演化。在自然外力收缩和聚集的作用下,多星体相互聚集、相互螺旋渐进,形成多星体的相互环绕和多星体的相互斥力场对抗、相互碾磨和搓揉,并在多星体斥力场相互对抗的焦点处形成能量的“旋涡湍流”,这是多恒星中心的“黑洞”和“白洞”(双螺旋旋涡)。“黑洞”与“白洞”是同时存在。无论是什么级别的“黑洞与白洞”,它都是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自然斥力与自然斥力相互对抗、碾磨和搓揉的产物,是能量的“双螺旋的旋涡湍流”,是质能转化的能量的辐射点,而不是致密的质量天体。爱因斯坦的引力波建立在“黑洞”是致密质量天体的基础上,既然“黑洞”不是致密质量天体,那么“引力波”就不存在。

“黑洞与白洞”是反向双螺旋共生的能量的“旋涡湍流”,存在于质量天体核心或是存在与质量天体相互斥力对抗的焦点处,如星系、恒星等核心的“黑洞与白洞”,多星体相互环绕、相互斥力对抗形成的焦点处的“黑洞与白洞”等。在自然外力收缩和聚集的作用下,质量天体之间的相互聚集、相互对抗,首先表现为质量天体与质量天体斥力场之间的对抗,而不是质量天体与质量天体核心的“黑洞”之间的直接对抗。质量天体与质量天体斥力场之间的对抗,可导致质量天体间接固体破坏,由质转能,甚至发生超新星爆发。一旦质量天体消失,存在于质量天体核心的“黑洞与白洞”也就消失,所以不存在两个“黑洞”并合的天文事件,更不存在两个“黑洞”并合而产生引力波。

从另一角度看,自然外力对质量天体的收缩和聚集,促使质量天体源自核心的自然斥力发射(辐射),由此形成自然外力进和自然斥力出的两力反向交错。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在两力相互交错、对抗、阻尼、贯通和摩擦的过程中形成特定的波长、频率和振幅,所以自然外力和自然斥力本身就是一种波,是一种能量波。自然外力波和自然斥力波区别于其他光波、电磁波、X射线等各种波及射线,在于它自身特定的波长、频率和振幅。自然外力波和自然斥力波不能被其他物质(物体)遮挡和屏蔽,总是相互交错、对抗、阻尼、贯通和摩擦,从而使宇宙物质能够相互质能转化,保持宇宙物质的永恒运动,成为宇宙运动和演化的源动力。光波、电磁波、X射线等,虽然也是一种能量波,但因各自的波长、频率和振幅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属性,这就决定了光波、电磁波、X射线等虽然能穿透某些物质(物体),但又能被有些物质(物体)所遮挡或屏蔽。这就是光波、电磁波、X射线等各种波及射线与自然外力波和自然斥力波的区别和不同之处。

以自然外力理论,所有源自质量天体核心的能量辐射,包括星系核心的能量辐射和多星体相互环绕、相互斥力对抗焦点处的能量辐射等,都是在自然外力与天体自然斥力及天体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质量的天体物质以“质量亏损”的形式所进行的质能转化过程,所以源自质量天体核心的能量辐射和多星体相互环绕、相互斥力对抗焦点处的能量辐射,只能称其为斥力辐射,而不是引力波辐射。

针对这次引力波事件,美国麻省理工理论物理学家艾伦亚当斯在TED的演讲中述:“在13亿年前,在极其遥远的银河系,两个黑洞相互吸引旋转,不可逆转的靠近对方,最后碰撞在一起,在十分之一秒内相当于三个太阳的物质,转换成纯能量,在那短暂的一瞬间,发出强烈光芒,比已知宇宙星系里的群星都闪耀,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爆炸,然而它们并没有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因为它们是黑洞,所有的能量都释放到了周围时空中,使宇宙中的引力波剧增。”

以自然外力观来解读“三个太阳的物质,转换成纯能量”,其实这就是自然外力理论所述的质能转化过程中“质量亏损”,而“所有的能量都释放到了周围时空中”这就是自然外力理论所述的源自质量天体核心的斥力波辐射,而不是引力波辐射。之所以现代物理学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引力波辐射,是引力观的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其实物理学家也都明白“引力波”表达的是吸引,“辐射”表达的是排斥,用“引力波辐射”或是“辐射引力波”这样的文字表述是又吸引又排斥,这是自相矛盾的。

这次引力波事件所述:有三个太阳质量的物质被转为纯能量,能量又被释放到周围时空中而引发引力波。这就是承认引力波是由能量转化而来,引力波的本质就应该是能量。因爱因斯坦的引力波是“时空涟漪”“时空弯曲”,是数学几何的时空概念,而不是能量的物质概念,所以物理学家们即便意识到引力波是由能量转化而来,也不直言引力波就是能量,而仍把引力波说成是“时空弯曲”“时空涟漪”。(www.zuozong.com)

关于这次引力波探测的真实性,这次LIGO探测到的引力波主要是通过“听”得出来的结论,如美国麻省理工理论物理学家艾伦亚当斯在TED的演讲中所述:“引力波同样如此,我们无法用它来将宇宙中存在的事物描绘成简单的图像,但通过监听那些波的振幅和频率变化,我们能够听到那些波要告诉我们的故事,起码对LIGO而言它可以听到的频率是在音频带。如果我们将这些波形转化为压力波和空气,进而转化为声音,我们就可以听到宇宙在对我们说些什么,例如,以这种方式来倾听引力。这样我们可以得知很多关于黑洞碰撞的信息。我的同事斯科特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这两个黑洞是非旋转的,你可以听到非常单一的啁啾声,如果两个很快速的旋转,仍可以听到同样的啁啾声,但在这基础上被调制了有点像‘喔——喔——喔——喔——喔’,有点像旋转这个词被印到了波形上。2015年9月14日,一个肯定会留在我记忆里的日期,LIGO听到了这些,如果你知道怎么听,这就是两个黑洞的声音。每一个黑洞相当于30个太阳质量,以一定的速率作圆周旋转,就像是你的搅拌机运作起来一样。说到这里有必要停一下,想想那是什么意思,两个黑洞,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质,一个相当于29个太阳的质量,另一个相当于36个太阳的质量,以每秒钟100转的速度绕着对方相互旋转,直到它们发生碰撞,只是想象一下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太惊人了。而我们知道这件事,是因为我们听到了。这是LIGO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一个观察宇宙的全新方式,我们之前从未有过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倾听宇宙,听到看不见的东西。无论是从事实上还是从原理上,很多我们看不见东西,例如超新星,我会很想知道为什么大质量恒星爆炸形成超新星,它们是非常有用的,从它们那里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宇宙的信息,问题是所有有趣的物理学现象都发生在核心位置,而核心被数千公里的铁、碳和硅,阻隔起来了,我们永远都看不穿它,它是不透光的,引力波可以穿过铁,就好像铁是玻璃,完全透明的。”

“在中国科技新闻网登载了梅晓春(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俞平(美国Cognitech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篇文章,以《LIGO真的探测到引力波了吗?》对这次探测到的引力波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文章说:“问题是,LIGO真的观察到两个黑洞并合了吗?没有,根本没有!作者仔细阅读了LIGO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没有找个一个字说他们实际观察到双黑洞并和的天文现象。LIGO是采用的是用倒推的方法,根据激光干涉仪上出现的信号,与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做计算机拟合,得出在13亿年前离地球13亿光年的某个地方发生了两个黑洞并合事件的结论。

“按照LIGO官方的解读,首先通过计算机的大量计算,事先建立了一个具有海量信息的波形库。LIGO 干涉仪获得应变数据后,会与这个波形库中的各种波形进行对比,找到与干涉数据最匹配的波形,也就是通常的匹配滤波法,因此所谓的13亿光年远处两个黑洞的并合事件只是计算机的模拟结果,不是真实观察到的物理事件……

“然而,LIGO官方的解读是:‘我们在此报告爱因斯坦预言的两个重要科学突破: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和首次观测到双黑洞的碰撞与并合’。也就是说,他们真实地观测到双黑洞的碰撞与并合……

“LIGO实验的计算机模拟过程以爱因斯坦引力场为基础,通过与激光干涉仪接收到的信号拟合,得到13亿年前离地球13亿光年的某个遥远星系中发生两个黑洞并合的结果。按照LIGO官方的说法:‘该实验强有力地显示广义相对论完美地通过了这次检验。’

“问题是LIGO并没有真正观察到两个黑洞并合,也没有观察到三个太阳质量的物质被转化成引力波。他们观察到的只是激光干涉仪上的一个信号,怎么可以说爱因斯坦引力波理论被证实呢?

“因此这个实验的结论应当是,假定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为真,激光干涉仪探测到的确实是一个引力波信号,则13亿年前在离地球13亿光年的某个遥远星系中,发生过一次双黑洞并合事件,三个太阳质量的物质被转化成引力波能量,散发到宇宙空间。结果仅此而已,我们无法说得更多。

“由此可以看出,LIGO实验者的论证逻辑是有问题的。他们首先根据激光干涉仪上读取的数据和爱因斯坦理论(原因),推导出13亿光年发生过一次双黑洞引力波暴发事件(结果)。然后再根据这次天文事件和激光干涉仪上读取的数据的一致性(原因),证明爱因斯坦理论是对(结果)。原因和结果互为因果,这是循环论证。然而众所周知,循环论证在逻辑上是无效的。”(摘自2016年2月25日中国科技新闻网)

从逻辑上,这次引力波事件的能量释放,就是能量辐射,能量辐射如用力来解读,就只能是斥力波辐射,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怎么可能是引力波辐射呢?所谓的“引力波”实际是不存在的。退一步来说,即使这次LIGO的探测到的“力波”如是真实的,那这个“力波”只能是斥力波,而不是“引力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