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年,伽利略在土星旁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亮物,1659年,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也发现了这个亮物,并认证为土星的光环。此后,科学家们又相继在其他行星边也发现了光环。
1675年,法国科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之间有一圈又细又暗的缝隙,被称为“卡西尼环缝”。开始,人们只发现了土星的3三个同心光环,即A环、B环和C环,“卡西尼环缝”就在A环和B环之间,后来又发现了D环和E环。在B环和C环之间,人们又发现了“法兰西环缝”。在“卡西尼环缝”和A环之间,又发现了“恩克环缝”。1979年,“先驱者11号”宇宙探测器又发现了F环和G环。F环和A环之间的空隙被命名为“先驱者环缝”。这样,土星的光环就增加到了七个。
1980年11月12日,当“旅行者1号”宇宙探测器从土星发回照片时,人们才发现,照片上的土星光环要比人们从地球上观察到的要复杂得多。人们看到的那些大光环原来是由数以百计的小光环组成,小光环里还有更小的光环。环的形状各不相同,有螺旋形的,轮辐状的,环的大小相差也极为悬殊,但都是由细小的冰粒或带冰壳的尘埃、岩石颗粒组成,围绕着土星旋转。1983年,美国天文学家明克预言,在离土星 85万~115万km的地方又找到了土星的光环。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太阳系中唯独土星才有光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天王星环、木星环和海王星环的相继发现才使这一观点得以改变。(www.zuozong.com)
以自然外力观,在自然外力收缩、聚集的作用下,天体之间总是相互环绕或小质量围绕大质量天体螺旋渐进,这就是宇宙物质“纬进极出”的显著走势。以银河系为例,银河系中心凸起明亮,边缘扁平暗淡,是典型的“纬进极出”结构。银河系中心温度高,边缘温度低,以“纬进极出”的原理,这正好说明在银河系边缘是能质转换区。作用于银河系的自然外力在银河系边缘附近由能转质,或使已形成的微粒物质从银河系边缘纬度螺旋渐进银河系,这些微粒物质在螺旋渐进的过程中相互聚集,质量不断增加形成大小不等的块状物质,直至球状星体。在自然外力作用下,由于天体之间总是相互环绕或小质量围绕大质量天体螺旋渐进形成天体系统。依此原理,在自然外力作用下,银河系边缘由冰粒、尘埃冰粒、岩石颗粒块构成的大小不等的块状物质进入初始土星的斥力场范围,被土星排斥力排斥在土星的纬度位置,不能直接进入土星,而只能横向运动螺旋渐进土星,并依次形成梯度能级的冰粒、尘埃冰粒、岩石颗粒块不等的物质圈,即“土星光环”。同理,在自然外力作用下,土星在螺旋渐进银心的过程中进入太阳的斥力场范围,土星携带光环围绕太阳螺旋渐进,即成为太阳的行星,构成太阳系系统。这是土星光环形成原因之一。另一种情形是,土星在进入太阳系后,土星周边因能质转换形成的冰粒、尘埃冰粒、岩石颗粒块等物质,或从太阳斥力场边缘纬进绕日螺旋渐进致土星斥力场范围的冰粒、尘埃冰粒、岩石颗粒块等物质,在自然外力作用下被土星拦截而改变参照系绕土星纬向(横向)螺旋渐进,日积月累,形成土星环。这是土星光环形成原因之二。
如跳出太阳系观测太阳,那么八大行星就是太阳的“光环”。太阳系中的地月系统、天王星环、木星环、海王星环和小行星带都是自然外力作用下“纬进”的结果,体现的是物质质能相互转换“纬进极出”的显著走势,而不是在太阳系内部爆炸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