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魏格纳1912年6月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上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理论。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盘古大陆),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后来,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这一假说却难以解释某些大问题,如大陆移动的原动力、深源地震、造山构造等。
大陆漂移学,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板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通过上述石炭纪-二叠纪的2亿多年前,诸大陆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和现在“大陆漂移”的比较,说明过去的地球小,现在的地球大。(www.zuozong.com)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板块漂移”,是指地球诸大陆在地幔熔融流体上的“漂移”,还是在海洋上的“漂移”,其定义不明确。这里首先说明,地球的大陆板块是不可以“漂移”的,但是古大陆的统一连接至现在的大陆板块的分离却是真实的。它的动力机理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约2.25亿年前二叠纪的地球较小,在自然外力(背景场聚射流)收缩、聚集的作用下,地球周边的冷暗物质、各种微观粒子等相互聚集,并随自然外力注入地球,使地球质量物质增加,而自然外力聚射进入地球的过程中也由能转质,使地球质量物质增加,所以自然外力是使地球质量物质增加,地球由小变大的原动力。自然外力的收缩和聚集属性不仅使地球质量增加,同时也聚射到地球核心形成焦点对抗,促使地球核心高温、高压,能量囤积,由质转能,导致地球热膨胀和斥力发射。地球热膨胀致地球板块胀裂被推移,而地球内部的熔融岩浆则溢出地表冷却形成新陆;所以在自然外力作用下源自地球核心的自然斥力是地球膨胀形成地球板块位移的原动力。
在地球膨胀的过程中,更多的地下水逐步外迁溢于地表,受热蒸发又形成雨水回落冲刷山川,形成江河、湖泊、海洋。据观测,每年地球表面有1 cm宽的增幅,依此累积,未来的地球在自然外力(背景场聚射流)的作用下,在螺旋渐进太阳的过程中地球的质量会更大,天气会更热,365天的公转天数会逐步减少(中国地学科研人员朱士兴等人发现13亿年前每年有500天),每日时间延长,气压会增加等。这是地球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以单一的引力观不可以解释联合古大陆为什么会使地球膨胀板块分裂离开,且单一的引力只能使地球无限的收缩,而不可能使地球膨胀形成地球板块的位移。
以同一天体引力、斥力观来解释,地球应该是一个静态的,既不膨胀,又不收缩的平衡态地球,因此也不会使地球板块位移。
以单一的斥力观来解释,虽然可以说明地球膨胀,板块分裂位移,但是地球的膨胀需要动力,地球膨胀的动力来源说不清道不明?因此,以单一的斥力观不能揭示地球膨胀的原动力。
自然外力的收缩和聚集与自然斥力膨胀和排斥才是地球由小到大,地球膨胀,板块胀裂,板块位移的根本原因和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