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暗能量与正负能量的互动及本质解析

暗能量与正负能量的互动及本质解析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科学证据证实宇宙的绝大部分是由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这种“暗物质”被一种称为“暗能量”的未知力所撕裂。现代科学证实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虽然提出的暗能量含混模糊,不能说明暗能量的本质,但毕竟说明宇宙空间充满了暗能量。暗能量本质就是能量,因看不见摸不着,被科学家冠名为暗能量。

暗能量与正负能量的互动及本质解析

自现代宇宙科学研究提出宇宙中可能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推测后,找寻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的证据,便成了当今天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依据对暗物质和暗能量不同特性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暗物质、暗能量是由未知的粒子组成的。总之,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认识是观点迥异,表述各异。暗物质和暗能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后,2003年美国《科学》杂志将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列为当年的十大科技突破的首位,这表明科学界首次公开承认和肯定宇宙中确实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新的科学证据证实宇宙的绝大部分是由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这种“暗物质”被一种称为“暗能量”的未知力所撕裂。研究人员计算出宇宙中只有4%的普遍物质,23%的部分是暗物质(天体物理学家相信暗物质是由目前尚不认识的粒子所构成),另外73%的是暗能量。有的科学家认为,暗物质看不见但它还有引力作用,暗能量则不仅看不见,而且连引力作用也没有,所以不好以物质命名。目前世界上的天文学家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中起斥力作用,但又不能严格说其是一种斥力,只能称其为能量。

能量是物质吗?从哲学的观点出发,暗物质和暗能量既然是客观存在,它就应该是物质,并具有物质的属性。按照广义的物质观和以物质的视觉度划分,我们可以把宇宙中4%的普通物质(可以理解为宏观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23%由未知粒子构成的暗物质(可以看成是散布在宇宙空间的微观天体)称为可视物质;把宇宙中的73%的暗能量(非粒子态的物质)称为不可视觉物质;既然能量是不可视觉物质,那它就有别于可视觉物质(如宏观天体、微观粒子等)。不可视觉物质独特的不可视觉性,要求我们在对它的认知上要有一个全新的物质观。如果我们仍然沿袭传统的物质观去看待暗能量,总以习惯思维认为暗能量也应由什么基本粒子组成,试图通过寻找组成暗能量的基本粒子的方法揭示暗能量的本质,其结果一定会像人们寻找“引力子”一样无果而终。

宇宙是物质的宇宙,宇宙由可视觉物质(天体)和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组成。可视觉物质(天体)和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只是宇宙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可视觉物质(天体)和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相互作用、相互对抗,使宇宙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天象。

在现实宇宙中,可视觉物质(天体)和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构成宇宙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他们通过一定的条件和方式相互转换,使物质的宇宙“永葆青春”的活力。

早在1960年,由爱因斯坦和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就这样写道:“经典物理学介绍了两种东西:即质与能。第一种有重量,而第二种是没有重量的。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有两个永恒定律:一个是对于质的,另一个是对于能的。我们已经问过,现代物理学是否还保持着两种物质和两个永恒定律的观点。答案是否。根据相对论,在质量与能量之间没有重要的区别。能具有质而质量代表能量。现在只用一个永恒定律,即质量-能量守恒定律,而不用两个守恒定律了。这种新的观点在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已证明是很成功的。”在这里质和能都是物质的,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且不说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是否解释质能转换的内在关系,但至少表达了质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能够相互转换的思想。

现代物理学界存在这样一种观点: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只是揭示了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和这两个属性在量值上的关系,以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壳体也必具有和其质量相当的能量,绝不可能发生能量向质量转变的情况。实际上这是狭义观所导致的一种必然认知。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观念中,一直是把能量看着是附在具有一定质量物体上的“附属物”,导致质量与能量之间形成一种主从的关系。我们常常这样说:没有质量就没有能量,但从来没有反过来问:没有能量,难道还有质量吗?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重要属性。仅从文字上看质量和能量之间似乎是“平等”的,没有主从之分,但在理解上,我们往往是用狭义的物质观来理解,即“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重要属性”,这是针对可视觉物质而言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可视觉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能量,质量和能量是可视觉物质的属性。

当我们用广义的物质观审视这个宇宙,把宇宙中的能量也看成是物质,一种特殊的物质——不可视觉物质时,质量和能量的从属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能量已不再是具有一定质量物体的“附属物”,而是与质量“平起平坐”,具有同等“地位”的不可视觉物质。质量和能量他们都是物质,一种是被人们称为普通物质的物质——可视觉物质,另一种则是至今仍不太为人熟知的物质——不可视觉物质。这样,质量和能量的相互转换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而且它们的相互转换,同样要遵循在经典物理学的两个守恒定律,即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宇宙中一定质量的天体(可视觉物质)可以转化为和这天体质量相当的能量(不可视觉物质);一定能级的能量(不可视觉物质)也可以转化为与之相当的天体(可视觉物质)。那么,宇宙中的可视觉物质(质量)和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的相互转换是怎样进行的呢?(www.zuozong.com)

现代科学证实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虽然提出的暗能量含混模糊,不能说明暗能量的本质,但毕竟说明宇宙空间充满了暗能量。

暗能量本质就是能量,因看不见摸不着,被科学家冠名为暗能量。从整体的角度来说,暗能量是所有天体能量场(斥力场)的叠加,以能量与力的关系,即为自然外力;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暗能量也可是个体的天体能量场(斥力场),以能量与力的关系,即为自然斥力。

暗能量源自于天体,天体是暗能量的源。宇宙中所有发光、发热的天体(包括不发光、发热的固态天体)都表现出向外的能量辐射,天体能量辐射是天体能量的流失,即天体能量场为负能量。天体流失的能量遵循物质不灭定律,也就是说天体流失在宇宙中的能量不可消失,始终存在。宇宙所有天体流失的能量相互交融、相互叠加,构成宇宙空间满态状的、整体的能量场。整体的能量场对天体的收缩、聚集是对天体能量的供给,即宇宙空间整体的能量场为正能量。以自然外力的观点,在暗能量中存在正能量的暗能量(自然外力)和负能量的暗能量(自然斥力)。宇宙整体的能量场弹性拥挤、拥挤生力。宇宙任意点空间体现是正能量自然外力(背景场聚射流)的拥挤、收缩,而不是引力的收缩,引力不存在。

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具有收缩、聚集的自然属性,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在对天体收缩、聚集的过程中,由能转质,同时将宇宙空间的微观物质聚集成各种星际分子,并注入天体形成对天体的物质供给。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是大于力,天体个体的暗能量(自然斥力)是小于力。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大于力对天体的供给(聚射),大于天体个体的暗能量(自然斥力)小于力的损失(辐射),因此,天体质量总是不停的增加,天体会越来越大。直至恒星成为红巨星,最终爆炸、解体。

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是任意点的收缩态,是源自天体个体暗能量(自然斥力)的叠加,对天体而言是来自外部的力,是对天体物质的供给,是正能量,是能转质;天体个体的暗能量(自然斥力)是膨胀态,是源自天体核心的力,是天体能量的损失,是负能量,是质转能。

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对天体的收缩和聚集作用,使地球表面现出“重力”现象,地球的“重力”被牛顿错误解读为地球自身存在“引力”。虽然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的作用与“引力”的作用都是指向地心(外力的重力方向与引力的重力方向相同),但是实际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牛顿的“万有引力”是根本不存在的。宇宙中所有天体都是在发光发热表现出向外的排斥、辐射,而不是向内的吸引,表明天体是个体的暗能量(自然斥力)的载体,而不是“引力”的载体。如认为同一个天体既可以是“引力”的载体,同时又可以是“斥力”的载体,那“引力”与“斥力”就是杜撰的、虚假的、实际不存在“矛盾体”。只有以不可视觉物质为载体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和以可视觉物质为载体的天体个体暗能量(自然斥力),才是真正构成真实的矛盾体。只有整体的暗能量(自然外力)与天体个体暗能量(自然斥力)的相互作用、相互对抗,才导致宇宙的演化,形成宇宙物质的质能相互转换、收缩与膨胀和各种天文现象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