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牛顿的引力理论,水星的运行轨道应当是一个封闭的椭圆,在封闭的椭圆中水星围绕太阳一周应回到原点,但天文观测水星轨道的近日点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移动,这就是所谓的水星近日点进动。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观测值比牛顿引力定律算得的理论值每百年快38″,并猜测这可能是被一个比水星更靠近太阳的水内行星吸引所致。可是经过多年的辛勤搜索﹐这颗猜测中的行星始终毫无踪影。1882年,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经过重新计算,得出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观测值比牛顿引力定律算得的理论值每世纪快43.11″。纽康认为,这可能是那些发出黄道光的弥漫物质的阻尼所造成的,但这种假设又不能解释其他几颗行星的运动。于是纽康就怀疑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平方反比规律有问题。为了能同时解释几颗内行星的实际运动,纽康求出了引力应与距离的2+1.574×10-7次方成反比。19世纪末,电磁理论发展的早期,韦伯﹑黎曼等人也都曾试图用电磁理论来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问题,但均未能得出满意的结果。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依据广义相对论行星公转一圈后近日点进动为:式中c为光速,T、a、e分别为轨道周期、半长径和偏心率。对于水星,此值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所得的差值为每百年43.03″。
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计算实际上主要是根据牛顿定律进行,依牛顿引力定律计算水星近日点进动每百年为ΔωN=5 557.62″;勒威耶的观测值比牛顿引力定律算得的理论值每百年快38″,应为5 595.62″;纽康的观测值比牛顿引力定律算得的理论值每百年快43.11″,应为 5 600.73″;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计算的水星进动值为43.03″。那么,爱因斯坦的43.03″是水星每百年的进动值呢,还是与牛顿引力定律计算出的水星每百年进动理论值之间的差值呢?在爱因斯坦与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第169页有这样一段话:“这种椭圆轨道的转动体现了广义相对论的新效应。新理论还预测了这个效应的数值,水星的椭圆轨道在300万年之内才完成全转一次。”“水星300万年完成全转一次”依据的是什么?经计算“水星300万年完成全转一次”依据的正是43.03″。这说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计算的43.03″是每百年的水星进动值,而非与牛顿理论值的差值。这与勒威耶、纽康的观测值以及牛顿的理论值相差了5 000多角秒。
水星近日点进动使得水星轨道并不是严格的椭圆,而是呈花瓣状的曲线运动,水星呈花瓣状的曲线运动反映出水星的横向运动;而牛顿万有引力是指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由质量引起的在两物体质心的连线上的相互吸引的力,即线性力,用线性引力不能解释水星的横向运动。这就使得牛顿引力定律在计算水星近日点进动值时,除去坐标系的岁差引起的水星进动的因素,只能在水星周边寻找其他行星对水星的引力摄动作为水星进动的依据,这就面临一旦水星周边行星位移或没有其他行星的存在,必然会出现牛顿引力定律算得的水星进动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不相符的情形。事实也是如此,牛顿引力定律算得的理论值,比纽康所测得的观测值慢43.11″,至今对为什么慢43.11″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之后,爱因斯坦以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水星每百年43.03″的进动值,但这43.03″仅是纽康每百年水星进动观测值与牛顿引力定律算得的每百年水星进动理论值的近似差值,并不是每百年水星进动值的全部,还有5 000多角秒的水星进动值没有被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来,仅凭这43.03″的剩余值,就被天文学家认为与纽康的观测值“完全符合”,居然说成是“天文学对广义相对论的最有力的验证之一”。
水星的运行轨道是偏心的,半径从 4 600 万km到 7 000 万km之间变化,偏心意味着水星的轨道是椭圆的,在水星围绕太阳的运动过程中就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水星呈花瓣状的运动曲线,又说明水星的轨道不是封闭的椭圆轨道,而是开放的螺旋渐进的椭圆轨道。首先水星螺旋渐进的椭圆轨道是天文观测到的水星运动的自然现象,其成因是现代天文学必须面对,需要解释的问题。以牛顿的引力观,宇宙中任何一个质量天体的“引力场”都只能是正圆的,而不可能是椭圆的。或许有学者认为,是太阳释放“引力”不等形成水星的椭圆轨道,事实上太阳自转一周约26 d,而在太阳“椭圆引力场”轨道上,水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88地球日)近日点只进动(移位)了13.5″(百年进动5 600.73″),反映出太阳“椭圆引力场”并不随太阳同步“自转”,太阳释放“引力”不等的理由不成立。爱因斯坦否定牛顿引力,认为质量天体没有引力,引力是质量天体引起的时空弯曲所致。问题是球状的质量星体在宇宙空间只能占据,或形成一个球形的弯曲时空,而不是一个椭圆时空。由此可见,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场方程仍没有从定性的角度,揭示天体“椭圆引力场”的成因和本质。
以上引力观,无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还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都没有说明,也不能说明水星螺旋渐进椭圆轨道的成因。宇宙中,天体螺旋渐进的椭圆轨道是一普遍现象,不单水星的轨道是螺旋渐进的椭圆轨道,太阳自身的运行轨道也都是螺旋渐进的椭圆轨道。不能揭示天体螺旋渐进椭圆轨道的成因,就不能掌握天体的运动规律,更不能说明水星近日点进动的成因和本质。
以广义物质观,宇宙物质最终分为质量物质和能量物质,质量物质没有自我运动的属性,质量物质的运动是能量物质作用的结果,即力的本质是能量。宇宙中天体没有自我运动的属性,天体的运动是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外力是宇宙空间整体的、满聚态的能量场,源自于天体自然斥力场在宇宙空间的相互交融和叠加;自然斥力是宇宙天体个体的辐射能量场,源自于自然外力在天体核心焦点对抗所形成的质能转换。自然外力是空间整体能量场的“力”的表述,以空间能量场为载体;自然斥力是质量天体个体能量场的“力”的表述,以质量天体为载体。宇宙中所有天体在自然外力作用下而自然斥力发射,而所有质量天体自然斥力在宇宙空间相互交融、叠加,即是整体的自然外力,这就是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相互关系。自然外力的收缩、聚集(能转质)与自然斥力的膨胀、排斥(质转能)决定了宇宙天体物质的运动和演化。
根据银河系天文观测图像,在自然外力收缩、聚集的作用下,银河系悬臂上的恒星、行星等总体是围绕银河系中心螺旋渐进,但在银河系悬臂上的太阳系受自然外力收缩、聚集的作用,太阳系行星并不直接围绕银河系中心螺旋渐进,而是围绕太阳螺旋渐进。太阳系行星与太阳相互斥力对抗,自然形成太阳系行星的“自转”和“公转”角动量,形成围绕太阳“公转”的螺旋渐进运动,并随太阳围绕邻近恒星系运动。太阳系中月球也不是直接围绕太阳螺旋渐进运动,而是在自然外力作用下,与地球相互斥力对抗,自然形成月球“自转”(月球与地球强圈层斥力对抗,月球的“自转”处于矢步停转阶段)和“公转”角动量,形成围绕地球“公转”的螺旋渐进运动,并随地球围绕太阳螺旋渐进运动。这说明,在自然外力收缩、聚集的作用下,银河系恒星、行星相互弹性拥挤,相互斥力对抗,自然形成银河系内星体之间的“自转”和“公转”角动量,形成星体之间的相互环绕或小质量星体围绕大质量星体运动的天文现象,形成星体开放的螺旋渐进椭圆轨道。在自然外力作用下,太阳向邻近恒星系靠拢,由于太阳斥力场与恒星系斥力场相互对抗和排斥,使太阳不能直接靠拢恒星系,而只能围绕恒星系斥力场螺旋渐进运动。太阳斥力场在与恒星系斥力场相互对抗的过程中,太阳原本正圆的斥力场被恒星系斥力风吹成椭圆,太阳的椭圆斥力场便成为太阳系行星的螺旋渐进运行轨道,随之也就有了行星的近日点和远日点。
各级星体椭圆斥力场的成因及椭圆斥力场长、短径的朝向
同理,在自然外力作用下,地球向太阳靠拢,由于地球斥力场与太阳斥力场相互对抗,地球不能直接靠拢太阳,而只能围绕太阳的椭圆斥力场螺旋渐进运动。地球的斥力场被太阳斥力场吹成椭圆,地球的椭圆斥力场便是月球的螺旋渐进运动轨道,月球也就有了近地点和远地点。这就是星体开放的螺旋渐进椭圆轨道的成因和本质。
在自然外力作用下,水星既绕太阳椭圆轨道“公转”,又随太阳绕邻近恒星系“公转”,以水星百年进动的观测值 5 600.73″为据,可知水星每年进动值为:56.0073″/年;水星每天进动值为:56.0073″/年÷365 d/年=0.153″/d;水星围绕太阳一周的进动值为:0.153″/d×88 d/周=13.5″。水星绕太阳“公转”约96 000周,同时也随太阳绕邻近恒星系“公转”一周(96 000周×88 d/周),我们可以把水星绕太阳96 000周的“公转”,视为水星随太阳绕邻近恒星系“公转”96 000次横向(纬向)进动(移位),每次横向(纬向)进动13.5″,约23 145年随太阳完成围绕恒星系一周(360°)的进动。为便于理解,再以月球的进动为例,在自然外力作用下,月球既绕地球“公转”,又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28 d,月球随地球绕太阳“公转”13次横向(纬向)进动(移位),每次横向(纬向)进动约 28°,约365 d完成围绕太阳一周(360°)的进动。水星进动一周为23 145年,是依据纽康测定值水星近日点进动每百年5 600.73″统计计算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牛顿引力理论计算的理论值5 557.62″,加上纽康测定值与牛顿理论值的差值43.11″计算的结果。然而,5 600.73″水星百年进动值也是不准确的,原因是天文学家缺乏对水星88 d绕日一周后的单次进动的实际观测值,如是有了水星88 d进动一次的实际观测值,并以此实际观测值就可以统计出水星进动一周(360°)所需多少年。
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出的5 557.62″是没有观测依据的计算,显然是含混不准确的数值,因为天文学家连水星进动的原理和水星88 d进动一次的实际观测值都不知道,就试图用牛顿引力理论去计算水星进动的成因和本质,这不仅不能计算出水星88 d进动一次的进动值,甚至是荒诞的定量先于定性。
理由很简单,如果天文学家能够测定出水星88 d进动一次的观测值,那么还用得着用牛顿引力理论去含混计算水星进动的百年值吗?正因为没有水星88 d进动一次的观测值,才导致天体力学家用牛顿引力理论去计算不可见的水星椭圆轨道近日点进动值,得出所谓的水星近日点每百年进动5 557.62″,显然这种计算是不准确的。要使水星近日点进动值准确,唯一的办法就是天文学家重新以实际观测准确给出水星88 d进动一次的观测值,并以水星88 d进动一次的观测值为准,即可准确无误的得到水星多少年进动一周(360°)。牛顿引力理论计算的水星百年进动的理论值应服从于实际观测值。因此,牛顿的引力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时空弯曲)及其他任何理论炮制计算,是绝不能计算出水星进动的成因和本质的,必须是以水星进动88 d的单次位移测定值为准的统计。数学的计算必须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否则是含混的。
水星进动是在自然外力收缩、聚集的作用下,恒星系、太阳、水星三星相互参照,相互斥力对抗、搅动所形成的进动;月球的进动是在自然外力收缩、聚集的作用下,太阳、地球、月球三星相互参照,相互斥力对抗、搅动所形成的进动;太阳的进动是在自然外力收缩、聚集的作用下,恒星群(团)、恒星系、太阳三星群相互参照,相互斥力对抗、搅动所形成的进动。水星、月球、太阳的进动是在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各自的三星相互运动表现出来。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相互作用是水星进动的原动力,而不是水星周边水内行星对水星的引力摄动。
三星相互参照的水星进动
1. 恒星系与太阳因自然外力作用而相互聚集,同时,恒星系与太阳又因自然斥力对抗而相互排斥。太阳斥力场受恒星系斥力风的作用被吹成椭圆,且太阳椭圆斥力场的短径始终朝向恒星系,长径始终背离恒星系;
2. 太阳椭圆斥力场即是水星的椭圆运行轨道;
3. 水星受自然外力作用,在围绕太阳椭圆轨道运行的同时也随太阳围绕恒星系运动,因而形成水星的进动,这就是水星进动的原因。
两星相互参照的水星进动
如以两星相互参照,无论是单一引力观的吸引、单一的斥力观的排斥,还是同一天体的引力、斥力观的吸引或排斥(实为一假矛盾),均不可以诠释太阳椭圆轨道的成因及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朝向,更不能说明水星的进动原理。(www.zuozong.com)
以上述力学观,无论太阳是引力场(收缩),还是斥力场(膨胀)都只能表现出一个正圆的轨道,不可以形成椭圆轨道。
自然外力与三星斥力相互参照月球进动原理图
地球自然斥力场面向邻近太阳风的一面是地球椭圆斥力场短径(月球的近地点)
地球自然斥力场背离邻近太阳风的一面是地球椭圆斥力场长径(月球的远地点)
月球既绕地球公转(约28 d绕地球公转一周),又随地球绕邻近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约13周,才随地球绕邻近太阳一周(13周×28 d/周)。我们可以把月球绕地球13周的公转看成是月球随地球绕邻近太阳公转的13次横向(纬向)进动(位移),每次横向(纬向)进动(位移)28°,约365 d完成一周(360°)进动。
月球的横向(纬向)进动原理,是普适的星体横向进动原理。
自然外力与三星斥力相互参照水星进动原理图
太阳自然斥力场面向邻近恒星系风的一面是太阳椭圆斥力场短径(行星与彗星的近日点)
太阳自然斥力场背离邻近恒星系风的一面是太阳椭圆斥力场长径(行星与彗星的远日点)
水星既绕太阳公转(约88 d绕太阳公转一周),又随太阳绕邻近恒星系公转。水星绕太阳约96 000周,才随太阳绕邻近恒星系一周(96 000周×88 d/周)。我们可以把水星绕太阳96 000的公转看成是水星随太阳绕邻近恒星系公转的96 000次横向(纬向)进动(位移),每次横向(纬向)进动(位移)13.5″,约23 145年完成一周(360°)进动。
水星的横向(纬向)进动原理,是普适的星体横向进动原理。
自然外力与三星斥力相互参照太阳进动原理图
恒星系自然斥力场面向邻近恒星群风的一面是恒星系椭圆斥力场短径(太阳的近恒星系点)
恒星系自然斥力场背离邻近恒星群风的一面是恒星系椭圆斥力场长径(太阳的远恒星系点)
太阳既绕恒星系公转,又随恒星系绕邻近恒星群(团)公转。太阳绕恒星系n周,才随恒星系绕邻近恒星群(团)一周。我们可以把太阳绕恒星系n周的公转,看成是太阳随恒星系绕邻近恒星群(团)公转的n次横向进动(位移),太阳需n年完成围绕恒星群(团)一周(360°)的进动。
由此我们看出邻近恒星系也不是直接参照银心公转,而是参照邻近恒星群(团)公转。
天体自身不存在引力,天体之间的相互聚集是在自然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相互聚集,而不是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天体只是斥力载体的,天体之间的对抗是在自然外力作用下的天体之间的相互斥力对抗。由于天体之间并不存在引力,所以以牛顿的引力观,注定不能对所计算的水星百年进动理论值慢于纽康观测值的差值43.11″作出解释。如爱因斯坦将广义相对论计算的43.03″作为水星百年进动值,则更是不靠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