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本质”是对力的认识的哲学命题,是指力的物质性。这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现代哲学和物理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在现代的物理学教科书中通常还是以举例的方式在说明什么是力,如“人举起杠铃、马拉车、火车头拉车箱、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等,这都表现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直接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这就是现代的物理学所认为的力的物质性,但仔细分析,以上表述仅是对力的表现形式的描述,并没有回答力的本质。
什么是力的本质?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力的本质就是指力的物质性,揭示了力的物质性,也就揭示了力的本质。以上所列举的“人举起杠铃、马拉车”等均表现为生物(人和马都是生物)作用的力。生物有生命,就有生物力,生物失去生命,也就失去生物力。在自然状态下无论何种生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态,其自身必须获取生物自身所需的“能量”,这里的“能量”通俗的说就是要摄取“食物”,并将“食物”在体内转化为生物“能量”,生物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有“能量”才能维持生物的生命,也才能通过生物体具体表现出生物的“力”。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生物体来说,无论是人举杠铃,还是马拉车,所表现出来的“力”,其本质是由“食物”转化而来的生物“能量”。
依据生命与负熵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生物摄取“食物”不是获得“能量”,而是获取“负熵”,事实上任何有生命的生物都存在意识,都会散发热能(红外线),意识和热能本身就是能量,这说明生物摄取“食物”既是获取“负熵”,也是获取“能量”,“负熵”和“能量”应该是等同的,只是角度不同,称呼不同。
至于非生物的火车头拉车箱、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表面上看是机械力的作用,但作为施力物的火车头、拖拉机、起重机要产生机械力,前提同样是需要有燃料并要将燃料点燃,通过燃料燃烧产生“能量”(或直接使用电能等其他能量物质)推动机械运动使机械产生机械力。机械力的来源同样可以归结为由燃料物质转化而来的“能量”物质,在“能量”物质的作用下,机械具有了机械力。(www.zuozong.com)
通过上述分析,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直接作用中,物体(施力物)只是一个有特殊结构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生物的还是非生物的(机械的),如果没有能够转化为能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存在,没有质转能的过程,没有由质转化而来的能量物质,也就没有力,其自身也就不能成为施力物。由此可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直接作用”依附于质-能转化的存在而存在,是先有质-能转化,后有力,或表现为力。
就力本身而言,力并不是物质,只是度量物体(物质)相互作用大小、物体运动状态、物体形状的物理量,因此,力是“能量”的物理学表达。发射火箭,通常不表述为(燃料产生的)“能量”将火箭发射升空,而是习惯于说(燃料产生的)“推力”将火箭发射升空。这足以说明“力”是“能量”的物理学表达。力不仅是“能量”物质的物理学的力学表达,从物质的角度,更是对质能转化这个节点上的“能量”物质的反映,被赋予了物质性。力以“能量”物质为载体,是对“能量”物质的反映,这是力与“能量”物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力来源于质-能转换过程中的“能量”物质,而质-能转换是力的起点(或起源),有质-能转换的存在,就有力的存在;反之,有力的存在必定有质-能转换的存在,力的物质性是能量物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直接作用”的力的本质是能量物质。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直接作用”的力是能量物质,而能量物质源于质-能转换,没有质-能转换就没有能量物质,但启动质-能转换获得能量物质是有条件的。生物体的质-能转换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量虽是生物体的生理机能(本能),但启动生物体的质-能转换是要消耗生物体自身能量的,即使消耗的能量与获得的能量相比微不足道。要使火车头拉车箱、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得以实现,通常要靠人为的“点火”才能启动机械内部的质能转换机制,也就是说通过“点火”使其燃料质-能转换,使发动机运转从而产生机械力。更为直观的是导弹、运载火箭“点火”后燃料质-能转换产生推力,直接将其发射升空。“点火”即是启动机械、导弹、运载火箭内部燃料的质-能转换,但“点火”本身也是质-能转化过程;所以启动质-能转换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质量物质和能量物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